建立親密感和安全感的遊戲力,小嬰兒也可以有,高效又有趣

小魚奶爸日記 發佈 2020-03-15T00:05:19+00:00

這時他們的自制力較差,可能會做出一些在父母看來不妥當的壞行為,但並不一定是存心作對、屢教不改。舉個例子,孩子不願意刷牙,家長就可以拿起牙刷在他旁邊一起刷,一邊刷一邊用有趣的方式說:牙刷警察要尋找躲在牙縫中的壞人了,上面看一看下面看一看,左邊巡邏一下右邊巡邏一下,牙膏泡泡是他的得力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生活品質的提高,讓越來越多家長意識到傳統的管教方式存在很多不妥當之處。

大人與孩子缺乏情感表達,孩子一犯錯,動輒批評責罵,甚至暴力管教。家長這麼做,都是希望孩子把自己受懲罰的糟糕感覺與這類不良行為掛鈎,保證下次不再犯。

但事實上,大家應該也發現了,這樣的方法並不奏效。到最後養出的孩子要麼怯弱無主張,要麼極端叛逆,這是生理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

年紀尚小時,孩子的情緒腦較理性腦發達,因此總是憑心情做事,而不會用邏輯思考這樣對不對,會造成什麼後果。

因此,教育孩子用嚴厲管教的手段是下策,在他情緒良好時教育才是上策。古人也說「七不責」,孩子狀態不好時最好不要批評,因這時讓他聽進去道理是很難的。




01有趣的遊戲力,在愉悅中教育孩子

3歲前的孩子哭鬧都是有原因的,要麼是餓了、渴了、睏了、累了、不舒服這類生理需求,要麼是缺乏安全感,想要父母關注的心理需求。

這時他們的自制力較差,可能會做出一些在父母看來不妥當的壞行為,但並不一定是存心作對、屢教不改。

如果採用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效果不好另說,孩子的情緒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事實上,在正確教育的家庭環境下,大部分孩子心情好的時候都是很乖巧的,那麼哭鬧時做出壞行為也可以理解,因為他的狀態不好。

因此,家長教育孩子時,應當把重點放在孩子的狀態上,儘量不使其情緒下滑。

而孩子的情緒,除了生理上的各種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之外,還與愛和樂趣相關。只要讓孩子不處於餓了、睏了的臨界點,並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愛,就只差樂趣這一點了。

若要在樂趣中培養習慣和提升認知,就不得不提到遊戲力了。



02何為遊戲力?

遊戲力,可以理解為和孩子在遊戲中交流,並用遊戲的力量教會孩子如何思考。

大人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並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能打破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比如很多家長缺乏同理心,迷信自己的權威感,會習慣性認為「我這是教孩子道理」。

遊戲是孩子模仿、學習的手段,親子間一起進行,不僅能讓大人了解孩子心中在想什麼,還能讓孩子理解大人想傳達的道理。

舉個例子,孩子不願意刷牙,家長就可以拿起牙刷在他旁邊一起刷,一邊刷一邊用有趣的方式說:

牙刷警察要尋找躲在牙縫中的壞人了,上面看一看下面看一看,左邊巡邏一下右邊巡邏一下,牙膏泡泡是他的得力小助手。看,這樣,牙齒中藏匿的壞人才能全部被消滅哦!

而且,遊戲力不僅可以建立親密感和安全感,還能讓孩子更樂意接受,的確高效又有趣。比單純跟孩子說「你不刷牙就會長蛀牙」的道理強不少,畢竟家長所說的後果不是即時的,很難引起寶寶的重視。



03遊戲力,小嬰兒也可以有

對遊戲力有所了解的朋友,也許都會問,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用最好?是不是得等寶寶有一定理解能力後才能開始啊?

其實並非如此,前文說過,遊戲力與其說是一種技巧,不如說是親子溝通的一種方式。因此,即便很小的嬰兒也可以開始做,更何況嬰兒的理解能力本身就特別差,只有通過這種真實的體驗才能讓他形成認知。

對小嬰兒來說,遊戲同樣能給予他掌控感、力量感和安全感。

比如孩子剛學走路時,總是跌跌撞撞的,一不小心就摔倒了。當他已經擁有自己站起來的能力時,家長就不要直接抱他起來了,而應該用遊戲的方式給他示範和引導。

家長也可以假裝摔倒,然後用語言和動作告訴孩子,先邁左腿後邁右腿,然後用手臂支撐身體,半蹲著爬起來。



04有哪些可以和嬰兒做的遊戲?

1)蒙貓貓

這是躲貓貓的最初級版本,父母站在小寶寶面前,用手捂住自己的臉,再突然拿開,露出一個滑稽的笑容。

之前視頻平台上流行過一段時間的「躲被子」遊戲,其實與蒙貓貓就是類似的。

我們都知道,小嬰兒還不懂得客體永恆性,他認為媽媽走了就是消失不見了,儘管每次媽媽都會在不長時間後回來。

這種現象在認生期表現得尤為明顯,這時的寶寶都特別依賴大人,不管媽媽上廁所還是洗澡,都要跟著去,其實就是害怕媽媽消失的表現。

科恩博士在《遊戲力》這本書中也解釋過,蒙貓貓這個遊戲,能通過戲劇化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親密概念。你現在能看到我——看不到我——我又回來了,在這個連接——斷裂、存在——缺失之間,孩子會慢慢懂得這種微妙平衡。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遊戲就可以進階為躲貓貓了。

儘管這種遊戲顯得很幼稚,有些孩子躲貓貓時也表現得很天真,可能在頭上套個垃圾桶就以為自己不見了,但我們也要帶著興奮和緊張的感覺配合,這對孩子來說是意義非凡的。

2)舉高高和騎馬遊戲

舉高高也是家長們經常和小寶寶一起玩的遊戲,而且寶寶通常也很興奮,因為孩子的神經系統經歷了一個「緊張鬆弛再緊張再鬆弛」的過程。

「騎馬」遊戲也是如此,孩子會有一個高低落差的刺激感。

但這兩類遊戲,都需要家長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3)鏡子遊戲

家長還可以多帶孩子照鏡子,並擺出各種動作、表情和pose,這是讓他們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孩子也總會樂此不疲。

對大人來說這種遊戲可能略顯無聊,但這個過程中與孩子的溝通卻是最為尊重、平等的。

在嬰幼兒時期,如果我們能跟著孩子的節奏帶他認識世界,對安全感和依戀建立將大有裨益。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