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講究!一碗炒肝兒里的老北京飲食文化

觀余文化 發佈 2020-03-02T09:43:49+00:00

談到老北京飲食,什麼八大樓、八大居、四大興、長安十二春這些一定是如數家珍。在老北京人眼中,「北京味兒」隨著城市的變遷逐漸走了樣,如今的北京,是家又不是家。

談到老北京飲食,什麼八大樓、八大居、四大興、長安十二春這些一定是如數家珍。除了受宮廷文化影響下的京菜外,根植於民間的「草根」飲食才是更符合老北京人氣質的存在。

在老北京人眼中,「北京味兒」隨著城市的變遷逐漸走了樣,如今的北京,是家又不是家。而這其中,關乎所有人的飲食文化更是在不斷地消失中。

那麼,老北京飲食文化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老北京的窮講究

雖然生活在皇城根下,老百姓家裡並沒有山珍海味,吃著最平淡無奇的菜式。但北京人講究,不論窮還是富,在飲食上,絕不馬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重食材,重視吃法,就成了北京飲食的傳統,就像那就俗語講的「北京人就是窮講究」。即便是最不值錢的豬下水,也絕不馬虎,一定要非常地講究,做出一個樣兒來。

老北京的草根美食

一提起豬下水做的食物,自然少不了炒肝兒,很多朋友容易被它的名字欺騙了。對!就是套路,防不勝防!您別真以為炒肝兒是爆炒動物內臟,剛才說了它沒有幾塊肝兒,更不要臉的是,這傢伙竟然也不是炒的!您說哪兒說理去!

炒肝兒是煮還是炒

炒肝兒製作過程是煮,就跟熬了一鍋腸子粥似的。說到這裡,您一定會認為炒肝兒這不是耍流氓嘛!忒名不副實啦!起碼糖葫蘆還有個葫蘆樣呢!

炒肝明明就是煮的,但是為什麼要叫炒肝?炒肝的「炒」不是本意,而是滿語,「熬煮」的意思。小火把食材慢慢的煮透,火候掌握要到位,技術要好,等到熬成特別濃厚的稠汁就算齊活了,這個就跟咱們吃的炒紅果一樣。

炒肝兒的講究

別看炒肝兒只是老年間一個窮人家不起眼的早點,但該有的講究一樣也不少。炒肝兒的主要食材是腸子,傻眼了吧!肝兒只是點綴而已,甚至大蒜都比肝兒多!

豬大腸才是炒肝兒的主角,切的塊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只要半寸長,用老法兒說就是「頂針段兒」;豬肝要嫩,切的也是柳葉片兒,就是用刀斜片成一寸來長的柳葉形;用蒜更是講究,要「吃蒜不見蒜」,蒜香撲鼻而不見蒜粒。

由於大腸多有難聞的異味,直接讓您吃,您肯定罵街。所以必須把大腸泡在鹼和醋水中反覆搓洗,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清除腸子的異味。但還要保留些許臟器味兒,香臭界限十分尖端,差之分毫,即謬在千里。拿捏好這個度,既是手藝,更是經驗。這是炒肝兒成敗的至要。

烹煮豬大腸可是非常考驗大師傅的手藝的。先用大火再改用文火燉煮,火候的大小必須掌控好,時間也必須拿捏準確。如果火候過小或時間不足,豬腸就會生硬難嚼,完全喪失了筋道的口感。煮制大腸的時候一定要加蓋鍋蓋密封,這是為了為了保留好腸內的油脂,這樣才能保證燉制的大腸嫩滑爽口,油光兒油光兒的。

炒肝兒的湯汁也不是隨隨便便的熬出來的,必須要以口蘑湯作原湯,湯水沸騰後,加入事先切成頂針段的大腸,放入黃醬、蒜泥、生抽老抽各種抽,經過漫長的熬煮,最後添入豬肝、蔥花、蒜末、味精勾芡,完活兒。

上好的炒肝兒,豬肝兒滑嫩,大腸肥美軟爛,芡汁濃香清澈。剛出鍋的炒肝兒,那是特別誘人的醬紅色,盛進小碗裡,晶瑩清澈,稀稠適口。把肝盛到碗裡,要分幾次,底層是什麼,中間有什麼,上邊蓋什麼都要有要求。店裡夥計一抬頭,見是熟人光顧,手裡怎麼照顧自己人,都有說辭。

炒肝兒到底怎麼吃

炒肝兒的吃法十分特別,您要是看見用筷子或者湯勺吃炒肝兒的,那他絕對不是北京人。吃炒肝兒不用筷子也不用湯勺,吃主兒一隻手拖著碗,大拇指慢慢地推著碗邊,其餘四指跟著動,不疾不徐地轉著,吸溜著吃。

您該納悶了,吃個炒肝兒這麼費勁?這您就外行啦!這麼吃的好處是,即便喝的見了碗底,碗裡的炒肝兒還是熱乎的,而且也不會變稀,味道也還是那麼醇厚濃郁,種種滋味盡在不言中,您就琢磨去吧。

在北京城,越是平常的食物,越是根植於老百姓的記憶深處。炒肝兒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早點而已,食材也只是隨處可見的豬下水,配料也僅有蒜,但是老北京人就是喜歡。 如此簡單粗糙的食物卻傳承了百年的京味兒,這種地道的味道是無可複製的,這八成也是炒肝兒屹立於小吃之林中的資本。

就是到了今天,許多老北京人饞癮來了的時候,還會到專門的餐館吃上一大碗炒肝兒。大腸煮得綿軟但又不失嚼頭,帶著一股特別的香味,夾著濃濃的蒜香,豬肝也是軟糯無比,再吃上二兩包子,堪稱絕妙的搭配。 老北京人形容炒肝兒是「稠濃汁里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足見它的美味。

北京城,五方雜居。各地人到北京,也把他們的飲食文化帶來,帶到胡同、四合院裡,也傳到餐館飯店。就像「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樣。很多餐館飯莊的菜餚吃食兒都發源於民間,來從於民間的創造、發明。這或者就是老北京人飲食文化的人性包容之處。骨子裡對老北京飲食文化的執著追求,既是一份懷念,也是一份對傳承的渴望。




• END •

文&編輯 | 觀小魚

圖片 | 網絡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號觀點

版權歸觀余文化,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