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無間道》之反向二元對立"閃回"時空交錯線性隱喻演繹

長了鹿角的兔子 發佈 2020-03-02T17:29:30+00:00

"無間道——八大地獄之最,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涅槃經 十九》從佛教的角度看來,殺父母和羅漢級別以上的"人"都屬於"上殺",會下地獄,但這個地獄就不是普通地獄,是阿鼻地獄。"無間地獄"是佛教八大地獄最底層的地獄,關的全是罪孽深重之"人"。18年前的雙十二,這部被寄予"救市



"無間道——八大地獄之最,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

——《涅槃經 十九》

從佛教的角度看來,殺父母和羅漢級別以上的"人"都屬於"上殺",會下地獄,但這個地獄就不是普通地獄,是阿鼻地獄。("阿鼻"是音譯,意譯是"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是佛教八大地獄最底層的地獄,關的全是罪孽深重之"人"。


18年前的雙十二,這部被寄予"救市"希望的懸疑犯罪警匪片《無間道》上映了,彼時正是梁朝偉和劉德華的"盛年",劉偉強導演就這麼領著雙男主的加持,不負期望地打造了這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經典港式警匪大片。

這超過80萬人都打出的9.2分的超高分,一舉入選豆瓣TPO榜第20位,若說影片的內容和人物分析,以及背後體會的道理等,其實很多觀眾都分析地很透徹了。


不過這段難得的休息時間裡,再次重溫《無間道》,尤其是用專業"技術流"的方式去解構這部電影時,會發現很多絕妙的小細節,拋開直接的感性看法之後,反過來去探尋導演和編導的創作思路,或許就是另一種看電影的樂趣。



是黑?還是白?

反向二元對立下——黑作白時白亦黑

警匪片一向在懸疑犯罪片的類型元素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巔峰"地位。

原因很簡單,既然是懸疑犯罪片,那演繹這類片最重要的核心表現手法,必然要麼偏懸疑製造,要麼偏各類型的"犯罪"氛圍,要麼就是合二為一,儘量融合兩者的平衡。

但想要達到以上三種方式的優秀演繹,最直接而簡單的辦法就是加入所謂警、匪二元對立的設計,既可以讓觀眾一目了然地進入其中,選擇"立場"帶著情緒觀看,又可以把諸如"正、邪"、"生、死"等,讓人緊張刺激的元素髮揮地淋漓盡致。

但如此一目了然的警匪對立設計,看多了也缺乏新意,因為通常來說,如此設計的劇情,到最後必然邪不勝正,是個歡樂的"正面"勝利的結局。

就像是一個把結局寫在開頭的嚴肅紀錄片一樣,很容易讓人失去興趣。


於是,如《無間道》一般,在最直接簡單,且最受歡迎的警匪對立設計上,進行反向操作,把所謂"黑、白"的正、邪對立,反向設計成以"臥底"為核心的,警中之匪,匪中臥警的反向二元對立劇情。

如此一來,就直接把天然的黑白警匪的矛盾衝突,上升至絕妙地"局中局"的你看我猜般的反轉對立劇。


影片從一開頭,就把《無間道》的意義,給觀眾展現其意義,配上極具諷刺意味的,在佛寺中,燒著香求保佑順利的,黑道匪徒的"自己人"計劃,那番看似豪氣萬丈的慷慨陳詞之下,是對所謂正邪之分的天然挑戰。


而與之對立的更是尤其"可笑"的,警方選臥底的"打賭"計劃,在嬉笑怒罵中,似乎警、匪雙方的刻板印象,被完全顛覆,黑道匪徒正經嚴肅地在挑選不畏犧牲的"戰士",而反觀應該是正義凜然的警方這邊,卻嘻嘻哈哈地在"考驗"學警的能力,是否勝任"臥底"之職。


更別提,一向"反派"專業戶,長相"不正直"的黃秋生扮演的警長,從一開始,給觀眾的感覺就是如此違和,加上選臥底的一番"不靠譜"的演繹,更是會讓觀眾先入為主地陷入糾結"是黑?是白?"般的反覆糾結中。

而反之,看似"油膩、可笑"的曾志偉扮演的黑道匪徒大哥,則更像是充滿正義感的正面角色,尤其那段慷慨陳詞的激情演繹,如果換個場景,換個身份,或許比警方選臥底走的過場,顯得更為正式。


而之所以導演劉偉強如此設計,正是想要打破以往"經典"而無聊的,一見就黑、白分明的警匪形象,如此可以讓觀眾陷入一種你演我猜的糾結中,體驗一種"猜不到",被製造懸念的樂趣

更是為後續,臥底黑道匪徒中,"三年又三年"不得脫身的警察陳永仁的無奈、掙扎、堅持和反抗做鋪墊,更是為了潛藏在警局中,"現在,我想做個好人"的劉建明的認知偏差、糾結和反叛,做兩者關於"非黑即白"的道德衝突,爆發的引線基礎。

那座天台,"警察"陳永仁和"匪徒"劉建明的對槍,不僅僅是為觀眾演繹"邪不勝正"、"非黑即白"的普世道德,更是一種對所謂人性的根本思考。


在永遠的二元對立之下,披著"正義"或者"邪惡"的黑、白外殼的"人",拋開那些無奈、掙扎和普世的價值觀後,留下的,是什麼......

或許,這才是《無間道》最富有魅力之處,黑不是黑,白也可能不是白,反向操作設計的二元對立,太刺激,也太有趣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

線性敘事中的"閃回"時空交錯演繹的潛在隱喻

如果說,在懸疑犯罪片中,對警匪元素,用反向二元對立法處理,是一種跳出"正常"思維的,優秀懸疑製造設計,那麼在其中"常規"線性敘事裡,打破空間線,以"閃回"的方式,讓回憶與現實交錯,從而增添劇情的豐富性,就是更加絕妙的"創舉"。

是的,以往對這類警匪元素的懸疑犯罪片來說,要麼極其正規地以線性敘事,加入兩者視角的不同解讀,或者非線性並行敘事,增加矛盾衝突的看點等等。

其實不外乎都是把警匪對立的天然矛盾,給升華到激烈的"巔峰",讓其自然而然地爆發,從而讓觀眾產生,諸如逆襲、絕地反擊、善惡到頭終有報等,壓抑後的劇烈反撲的"爽快"感。


但《無間道》不一樣,雖然依舊遵循所謂警匪黑白對立的"原則"設計,但是其本身,反向操作設計的情節,就看點十足。

尤其最開始的一小段,十年警、匪的互相"臥底"和"潛藏",都如時光飛逝般濃縮在一幕幕兩者,或偶然,或必然的對立局面中。


如其中對兩者鏡頭特寫的"閃回"設計,披著黑道匪徒"外殼"的陳永仁,不管看起來如何"痞"、"壞",紋身、打架等樣樣特寫在他諸如被抓、被"追殺"等場景中,透過鏡頭看,居然是充滿"溫暖"感覺的"正面"演繹。

而反之,即使順利進入警校,以優異成績畢業,前途一片大好的"黑道匪徒"劉建明,鏡頭每每給他的特寫,諸如抓"壞人"(陳永仁),辦案立功等等,即使警服革履,他還是只能透過"扭曲、反射"的鏡子,去看真正自己的樣貌,顯得如此淒涼。


導演劉偉強更是極富心機地把整部影片的調色,大膽地分割,把室內室外,把警、匪雙方身處之地,把"閃回"里的回憶片段,把打亂的時空線中的所有"正常"色調,統統都特寫改變。

尤其其中重要的幾場,帶著深深隱喻的戲,諸如陳永仁與心理醫生李心兒的幾次"推拉"般,真假難辨的對話戲,劉建明和作家Mary帶有"識破真相"小說內容的對話戲,以及最具廣泛討論,看點十足的荒誕"天台戲",其實都是一種遊走在"真假"邊緣,試探、挑逗觀眾興趣的"戲劇大爆發"之作。

其實,說句導演"戲耍"觀眾智商也不為過,或許也是後續收到,諸如"傻子臥底才會在天台見面"、"黃Sir,我信你個鬼"、"十年混黑道,不犯重罪,真的可以爬上高位"之類的詬病的原因。


其實,這部《無間道》看似討論的是個"非黑即白"的人性堅持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在批判所謂"非黑即白"觀念的扭曲,以及普世對所謂正義與邪惡的刻板看法。

導演精心地把黑、白兩者的代表的線性敘事中,插入各種"閃回",時空交錯的"回憶",就是想為大家呈現最原始的"理由",或者說,為"黑"者辯白,為"白"者抹黑的解釋。


用各種看似荒誕、立場對調、力量對比懸殊等等的,不太符合邏輯和常理的情節,去演繹這兩者的本質"不同"。

其實無關於所謂的"洗白"或者"抹黑",更多的是想要把扁平單一的對立"黑、白"觀念,設計地立體而豐滿一些,然後把這些擺在"台上",融入具體情節,展示給觀眾,讓千人千面的觀眾,自己選擇視角和立場。

(PS:這裡要吐槽一下版本問題,建議收看未剪輯的原始粵語101分鐘的版本,結局更為符合人性自然之道......)


正如影片一開頭,黑道匪徒大哥韓琛說的:"一將功成萬骨枯"一樣,說得不僅是所謂黑白對立,必然要面對的"結果",更是一種隱喻存在於人性中,天然對"慾望"的追求。


線性敘事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很明了地"看"到,故事所有的前因後果和發生與衝突是怎麼產生的,但壞處是,主觀視角的敘述,或者說描述故事的角度太過單一。

此《無間道》加入各種"閃回"的,被打亂的空間片段,就進一步加深了各種視角的主觀描述,看似把簡單的故事拉入複雜化的表現中,實則是把決定"對、錯"、"是、非"的判斷,交給觀眾。

那些化為鏡頭特寫語言、道具和場景色調的潛在隱喻,更是給以觀眾們更為豐富的角度演繹。


由此,對於《無間道》的解構其實個更添趣味,和可供商榷的"道德"判斷,也為千人千面的是非曲直價值觀,提供了相應的"空間"。


"對立"的黑、白選擇悖論

《無間道》的兩層現實"對立"含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港片的黃金時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極盛必衰的自然規律也隨之而來,正如月有陰晴圓缺一般,沒有永遠"黃金"的時代,如此千禧年的到來,更重要的是,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正面臨著必須經歷的"陣痛"。

這個被英國占領百年,以英語為母語的現代化城市裡,傳統與現代的東、西方觀念的融合與衝突之下,也造就了《無間道》這部充斥著"勢不兩立"般矛盾重重的警匪懸疑犯罪片的出生。


其實,最開始看這部片時,觀看故事情節,以及演員們的演技,是非常緊張刺激的,尤其那段你來我往,你臥底,我潛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貓鼠遊戲",尤為記憶深刻。

至於後續看到那些代表著或黑、或白的警察、臥底、大哥、"黑警"等的結局,是非常意難平的,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為什麼善惡到頭,卻是如此"邪惡戰勝正義"的兩敗俱傷的結局?


但多年後的今天,再去以導演創造思路的角度去解構此片,卻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所謂"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了。


因為其實在導演的創作角度看的話,人(人性)區分"黑、白"的立場,本身就極為荒謬,即使所謂身份上天然帶來的桎梏所限,也是如此。

所以《無間道》其實想表達的觀點,有兩層意思:

一層是表面上的把"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觀點,背後深藏的種種本質,追根溯源地一一剖析,展現在觀眾面前,由觀眾自行選擇屬於自己的理解;

而另一層,正如剛回家的香港一樣,在傳統與現代的激烈衝突之下,是否存在一種可以快速適應,平穩度過"陣痛"的方式,去讓兩者更好地融合。


除去極端的"黑、白"觀點的悖論之後,留下的,是否是指向未來的光明大道......




寫在最後:

或許,好的電影,就是即使"老去",任就可以每每觀看,不斷更新各種不同的角度,煥發新的光彩。

而從前的初看,和現在的觀看,雖故事情節歷歷在目,但看到的"世界"卻完全不同,不管是所謂過度解讀也好,還是感性歸感性,理性歸理性的所謂娛樂流,技術流的"爭辯好壞"也好,總之,千人千面,筆者提供個人看法。

當然,最後還是大力為《無間道》推薦一番,9.2分,超過80萬人好評的電影,你確定不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