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該怎麼呵護我們的腰

廣州關節科王教授 發佈 2020-03-16T06:27:02+00:00

參考文獻:[1].腰椎間盤突出症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 中國疼痛醫學雜誌, 2020. 26: 第2-6頁.[2]. 陳裔英等, 腰背肌訓練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2004: 第53-54頁.

原創:麥嘉樂醫生

審核: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屬:王海彬教授團隊,轉發請標明出處。


筆者的媽媽早些年在醫院檢查診斷了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工作原因以及生活上的不注意,導致最近腰部疼痛等的症狀加重。

相信大家對腰椎間盤突出都有所耳聞,它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相關知識。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定義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 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本病多發於20~50歲,而且約95%發生於腰4~5(L4~L5)、腰5~骶1(L5~骶1),患者多表現為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等,嚴重者影響肢體活動,體力勞動、久坐久蹲、駕駛、體育運動等造成的積累性損傷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的重要因素。



診斷標準

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症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1]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標準包括:

①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位置與相應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相符;

②下肢感覺異常, 相應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皮膚淺感覺減弱;

③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健側直腿抬高試驗或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④腱反射較健側減弱;

⑤肌力下降;

⑥腰椎 MRI 或 CT 顯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與症狀、體徵受累神經相符。

前5項標準中, 符合其中3項,結合第6項,即可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治療方法

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大體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2類,非手術療法包括臥床休息、手法、 牽引、康復訓練、藥物、物理因子治療等,而治療應根據病程、臨床表現、椎間盤突出的位置 及相應神經根受壓嚴重程度,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


生活小注意及鍛鍊方法

1、避免體重過重。

2、平時要有良好的坐姿,不翹二郎腿,睡眠時的床不宜太軟。

3、長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變姿勢。職業工作中需要常彎腰動作者,應定時伸腰、挺胸活動,並使用寬的腰帶。

4、如需彎腰取物,最好採用屈髖、屈膝下蹲方式,減少對腰椎間盤後方的壓力等。



另外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應該積極配合運動療法,提高腰背肌肉張力,糾正異常力線,增加韌帶彈性,活動椎間關節,以維持脊椎正常形態。[2]


那麼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我們可以做那哪些運動的來呵護我們腰呢?

一、根據自己的病情進行腰背肌訓練,在發病早期,可以做鬆弛腰部肌肉緊張的訓練,可採取:

①仰臥位:雙髓、膝關節屈曲,足底平置於床後,雙手自然放置於體側,左上肢伸直,掌心向上,逐漸向上抬起,肩關節前上舉到最大限度,右上肢伸直,掌心向下,用力下壓,雙手反方向伸展,維持l0s,左右交替,各重複3~5次。

②仰臥位,雙髓、膝關節屈曲,雙腿併攏,利用後背下墜力量儘可能壓床,堅持l0s,重複3~5次。


二、當症狀、體徵好轉,直腿抬高試驗能達到70°左右時,可採取如下方法:

①五點法:即仰臥在床上,去枕屈膝,吸氣時用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起全身,使背部騰空後伸或仰臥

②三點法:即仰臥在床上,雙臂置於胸前,吸氣時用頭及雙足3點支撐,拱腰臀及背騰空離床,2種方法持續時間均為3s~5s,呼氣時腰部肌肉放鬆,臀部放下休息3s~5s,此為1個周期,10~20個周期為1組,每日完成2組。

③飛燕點水 訓練:取俯臥位,吸氣時頭、頸、胸及雙下肢同時抬高,兩臂後伸,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部離開床面,僅腰部著床,保持3s~5s,呼氣時還原,10~20次為1組, 每日完成2組。

④仰臥:雙下肢伸直,不負重或逐漸增加負重,做直腿抬高練習,主要鍛鍊腰大肌,重複5~30次。

⑤俯臥:雙手支撐於床上,逐漸撐起上半身,並將頭儘量後伸挺胸,使力量一直達到腰部,鍛鍊背伸肌,重複5~10次。

⑥立位:雙足分開同肩寬,雙手扶腰,身體後伸,重複10~20次,鍛鍊背伸肌。

⑦立位:雙手叉腰,做腰部側屈和旋轉動作,主要鍛鍊腰方肌和脊柱一些小的肌肉,各方向做20次。


當然每個患者的病情不一樣,當進行一些鍛鍊或許是會出現疼痛加重。身體疼痛是最好的提示,當你做出一個鍛鍊動作的時候,身體會出現不適,最好不要堅持這種鍛鍊, 選擇合適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腰椎間盤突出症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 中國疼痛醫學雜誌, 2020. 26(01): 第2-6頁.

[2]. 陳裔英等, 腰背肌訓練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中國康復醫學雜誌, 2004(02): 第53-54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