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之「不可能三角形」定律

職場 發佈 2020-03-16T06:38:51+00:00

這是產品經理們的慾望和焦慮,每個新進入的產品經理都幻想得到一個職業成長公式:Y是藏在產品經理心裡的已知量,產品經理三連問轉化為數學問題就是:求 X 及 F,讓上式成立。

產品經理在網際網路圈是個月經話題,隔一段時間就會熱鬧一陣子。

  • 產品經理是幹啥的?
  • 高P需要什麼能力?
  • 產品經理職業發展空間大不大?

這個非著名的產品經理三連問反覆出沒在各種煲湯文、洗腦培訓和知識付費課程中。

為了順利閱讀本文,我們先戳破這三連問表面那層紙,隱藏在背後的潛台詞實際是:

產品經理如何能獲得高薪、高職位和高產出?

這是產品經理們的慾望和焦慮,每個新進入的產品經理都幻想得到一個職業成長公式:

Y 是藏在產品經理心裡的已知量,產品經理三連問轉化為數學問題就是:求 X 及 F,讓上式成立。

讓人嫉妒的人生就是頭腦簡單走捷徑,然後踏上人生巔峰。

不過,你要是看完此文,可能會失望,因為上式無解!!!

(廢話!如果有解,還在這裡苦逼地寫什麼文章。)

除此之外,看完此文你還可以得到兩個更具負能量的結論:

  1. 產品經理本身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掘墓人。
  2. 產品經理存在一個不可能三角形定理:高薪、高職位和高產出,三者不可能同時滿足。

請確認自己是否有一顆強大的心臟,膽小的產品經理慎讀,如有意外,本文概不負責。

一、產品經理的三張牌

先看一段並非虛構的對話:

「你在做什麼?」

「我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寫程序嗎?」

「不寫,我是設計產品的。」

「哦,是美工嗎?設計介面?」

「不是,我是通過挖掘用戶或客戶的需求,形成產品設計方案。」

「哦,那屬於市場部還是銷售部?」

「都不是,我們是連接市場和技術的橋樑。」

「那不是運營經理嗎?」

「嗯,有點兒意思。這麼說吧,你知道賈伯斯、張小龍和雷軍吧,他們都是產品經理。」

「他們不都是大BOSS嗎?」

「…..」

這話就聊不下去了。

不過,這段對話倒是提示我們可以先看看優秀產品經理什麼樣;為此,我們打出三張牌:

1. PM IS KING:你往哪兒走,就把靈魂也帶到哪兒

第一張牌是King。

King並非說產品經理職位很高,也不是說產品經理權力很大,而是說產品經理是對所負責產品最熟悉的那個人,甚至產品裡帶著產品經理的靈魂。

所以,賈伯斯是蘋果手機的King,張小龍是微信的King。

通常的產品經理段位沒這麼高,但仍可以是某個小產品的King。

King of Product並非以職務論,而是以實際對這個產品打上多少產品經理的烙印為準。

一個產品的King應該能脫口而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 產品的DAU同比去年增長了多少?
  • 未來天花板有多高?
  • 驅動產品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 夜間活躍度比日間活躍度高几倍?
  • 用戶的人群畫像是什麼?
  • 某個用戶反饋需不需要馬上解決?
  • 競品跟我們的差距在哪裡?
  • 競品採取什麼策略就能趕上我們?

如果你不能馬上回答,那麼你最多只是一個帶刀侍衛,這個產品里並沒有你的靈魂。

2. PM IS QUEEN: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睡一覺

第二張牌是Queen。

Queen是用來母儀天下的,這裡用來比喻產品經理胸懷要大。

做人其實都應該心胸寬廣,但是產品經理與其他崗位的人溝通特別多,所以尤其需要心胸寬廣。

產品經理要從用戶那裡挖需求,要給老闆畫大餅,要與RD講邏輯和追排期,要跟UE同步背景講文化,要翻譯成人話給銷售和客服培訓,要解決實際運營中產生的意外問題。

這些工作都是通過「人與人的溝通」貫穿起來的。溝通越多,不一致和衝突必然越多。

放心,人總會遇到不理解你的,不認可你的,不支持你的,消極的,奇葩的,甚至背後搞動作的,但優秀的產品經理如你,工作還得繼續做好。

具體例子就不舉了,做過多年產品經理的都深有感觸。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產品經理的胸懷就是個大坑,要裝得下這個江湖。

產品經理要像Queen一樣,不僅要容得下身邊的各種苟且,也要容得下漫長歲月的寂寞。實在不行,就先睡一覺。

3. PM IS JACK:做正確的事,等著被開除

第三張牌是Jack。

Jack是衛兵,這裡比喻產品經理要守住產品的底線。

產品小的時候,守住底線不是問題,原因無它,肉少沒人盯;但隨著產品的不斷成長,能守住底線是非常不易的。

老大說要商業化,把首頁核心位置賣給商業機構。你是產品經理,要不要這麼做?

某產品推出一個優化工具能短期內帶動KA收入的提升;但會擠壓中小企業,使得競爭活力下降。較長期看,整體收入也會下降。你是這個優化的產品經理,要不要否定這個方案?

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是用來考驗產品經理的。

產品底線的守夜人是產品經理。如果產品經理守不住底線,產品就是個沒有歸屬的流民,最後死在哪兒都不知道。

聽到這裡,產品經理們可能覺得很委屈:我一個小產品經理,無職無權,人微言輕,怎麼讓我守這個底線啊?

攤開雙手:這就是產品經理的命——做正確的事,等著被開除。

你這三張牌就是三碗濃濃的雞湯,這不像你的風格啊!

別急啊,馬上開始反轉——以上說的都是錯的,喝過三碗濃雞湯,該幹啥幹啥去。

二、產品經理的高可替代性

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僅喝了上面三碗雞湯,而且真正做到了三張牌的要求,那麼是不是就能高產出、高薪和高職位了?

NO!

雖然有三碗雞湯加持,我們還是會發現產品經理崗位的一個軟肋:高可替代性。

產品經理的工作容易被其他崗位的同學越位替代:

很多知名大Boss在公開場合講:在公司我其實是一名產品經理。

——連大Boss這麼忙的人,抽個空就把你的工作做了,專職產品經理就不臉紅嗎?

連大Boss都能替代你的工作,還有誰替代不了呢?

幾乎沒有大Boss講:我其實在公司是個UE或RD。

——至少在外行眼裡,產品經理是個人人可以做的活,專業性壁壘幾乎沒有。

所以,當你有了差錯或空檔時,周圍躍躍欲試的同學有的是呢!搶了你的活兒,連渣也不給你剩。

如果我小心謹慎,爭取百分之百不出差錯呢?

同學,你想多了。

可替代性高的背後就是說產品經理的產出不確定性極高。

比如老闆說,我們也做個APP吧。如果你作為產品經理接手這個活,那麼最終讓這個APP上線的機率其實是很小的:

  • 需求調研階段,有可能砍掉;
  • 跟老闆匯報規劃有可能砍掉;
  • 發現預算不支持,可能無限期拖延;
  • 發現技術難突破,被迫重新改需求;
  • 上線後效果不達預期,還可能下線;
  • 中間任何階段,還需要管理老闆的預期,否則會隨時被停掉或換人。

這決定了產品經理崗位的天然宿命:要麼被別人搶活,要麼留下一個深坑把自己埋,喝多少雞湯也沒用。

緊接著,這引發了一個本質問題:為什麼有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世界上需要產品經理嗎?

這是個社會分工的話題。

我們知道,專業分工帶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同時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協同工作成本的上升。這種協同工作的成本有個專業名詞:「交易成本」——為保證協同工作而額外付出的成本。

交易成本示例:

一位產品經理找一名實習生協助處理線上的badcase修復,額外帶來的交易成本:

  • 尋找合適實習生花費的時間
  • 培訓實習生相應技能花費的時間
  • 解決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如實習生丟了錢包帶來壞情緒,需要安慰)
  • 就實習生處理badcase工作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決策
  • 評估、監督實習生的績效
  • 實習生工作處理不當造成嚴重後果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企業就有了產生的基礎:交易成本高的崗位組織成一個團體,將崗位間的溝通行為內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這一理論是著名經濟學家科斯提出來的,科斯用它來解釋企業存在的理由。

崗位間的交易成本主要由是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決定。通常,需要溝通的頻次越高,交流的時間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

比如,我申請增加一名助理,幫我完成訂外賣的工作,我跟她的交流只需要告訴她我愛吃什麼就可以了,溝通成本極低,相應的交易成本也很低——所以為什麼要增加這樣一個訂外賣的助理崗位?沒有存在的必要。

但是,如果我申請增加一名做線上問題收集的助理。我跟她的交流頻次和程度都會高很多,相應的崗位之間的交易成本就很高。於是,這個崗位就有必要增加。

一個程式設計師跟一名銷售溝通清楚信息流廣告如何計費要花費很長時間,但一個產品經理與銷售溝通同樣的問題要快捷得多。

把交易成本與前面提到的產出不確定性兩點組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把各種崗位分個類。

越靠近原點的崗位,交易成本越低,產出的確定性很高,這個崗位就越容易外包出去做,比如客服。

越遠離原點的崗位,交易成本越高,產出的不確定性越高,越不會產生外包。同時,崗位的獨立性也差,容易被替代。

如果交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產出也有很大不確定性,那麼工作效率就會嚴重受影響。這個崗位的職能就可拆解並分散到其他崗位中——產品經理就是這樣一個崗位。

這就解釋了產品經理為什麼會有高可替代性的特點。

從這個意義上講,產品經理崗位存在的基礎的確很薄弱哇!

那麼,產品經理們如何保證自身的JobSecurity呢?

  • 提升溝通的有效性(減少溝通頻次和溝通複雜度)
  • 小步創新,多次驗證(降低預期產出的不確定性)
  • 增加工作內容的專業度(比如掌握某個領域的知識)
  • 增加工作形式的專業度(比如腦圖、流程圖等)

三、產品經理的不可能三角形

但問題是:這樣做了以後,產品經理還是原來那個產品經理嗎?

NO!

這是以降低產品經理的影響力為代價向職業邊界的清晰化妥協,這是犧牲產品經理的創新能力換取職業的安全性。

事實上越有挑戰和價值的工作,職業的邊界越不清晰。

所以,劇情再次反轉:產品經理不等於產品經理!

那到底產品經理該怎麼做呢?

敲黑板,下面是產品經理的精髓:創新——不斷折騰,讓搶我們活的人無法折騰。

通過創新,產品經理的價值和主導性才能突顯出來,一旦成為流程化和邊界清晰的工作,產品經理就成了自掘墳墓的人。

產品經理的那個特點——高可替代性——正是產品經理創新的內在動力。

這也解釋了那些死氣沉沉的傳統行業,為什麼很少有獨立的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因為隨著產業的成熟,創新越來越難,工作越來越在既有的流程內進展。

能堅持看到這裡的同學是真粉絲,不過你可能還念念不忘產品經理那三高的夢想:是不是創新就能實現產品經理的高產出、高薪和高職位呢?

再次毫不留情地說:NO!

創新只能解決崗位的高可替代性,這個崗位存在的基礎。

三高是發展問題,本文開頭就說了:無解!

號稱「歐元之父」的經濟學家蒙代爾曾提出一個不可能三角形定律:

一個國家的經濟在下面三個方面只能選其二,不可能三者兼得:

  1.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2. 匯率的穩定性
  3. 資本的完全流動

借用這個說法,產品經理也有個不可能三角形定律:

產品經理想追求職位的三大訴求:高產出、高薪和高職位,只能選其二,不可能三者兼得。

這個產品經理不可能三角形是對本文開頭提到的產品經理三連問最好的回答。

作者:戎老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