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吏和軍功爵:影響秦國百年,與秦之興亡息息相關

揮墨歷史 發佈 2020-03-16T06:42:54+00:00

毫筆一揮,歷史如墨前言從部落小國到稱霸西戎,再到戰國時期橫強諸國,秦國統一大業已勢不可擋。面對如此威脅,公元227年,燕國特使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欲圖窮匕見行刺秦王,結果行刺未遂反被殺害,史載於《史記·刺客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

毫筆一揮,歷史如墨

前言

從部落小國到稱霸西戎,再到戰國時期橫強諸國,秦國統一大業已勢不可擋。公元前228年,趙國被秦將王翦攻破,若繼續向北,便直抵燕國。面對如此威脅,公元227年,燕國特使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欲圖窮匕見行刺秦王,結果行刺未遂反被殺害,史載於《史記·刺客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

千百年來,大家無不在猜想,若荊軻刺秦王成功的話,秦國是否會繼續吞併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呢?在揮墨君看來,即便秦王死,秦國依然會繼續推進吞併六國的統一大業。因為在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的推動下,統一不只是歷代秦王的野心和目標,更關係著秦國以文法吏、軍功爵為代表的官僚群體的核心利益。



文法吏和軍功爵

所謂文法吏,指的是戰國時期隨著官僚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一種官僚類型,其主要特點就是尊奉主上、曉習法律並善於合乎法律規範地處理紛繁複雜的公文和具體事務。在《韓非子·五蠹》中看來,文法吏主張「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通俗來說,就是以法治國。

而軍功爵制指的是具有鮮明秦國特色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就是說但凡有軍功的人,無論何種門第階級,都可以享受爵祿。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這樣就取消了宗室的世襲特權,使得他們無法再利用血緣關係獲得高官俸祿。

事實上,無論是文法吏,還是軍功爵制,這兩種制度在秦國的應用都發端於商鞅變法時期,並在之後秦國百年東進過程中逐漸發展,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期,才達到巔峰。那麼,在秦百年統一中,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究竟有著如何的發展和變化呢?



文法吏和軍功爵的發展

秦孝公時期,秦國決心變法,於是任用商鞅,通過法家理論,使得秦國由奴隸制王權專制開始向封建制皇權專制轉變。基於這種轉變,變法對於官吏制度也提出了更加嚴密的要求,而具有秦國特色的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就這樣應運而生。

商鞅變法打破了僅有的宗法世官制,確定了軍功升遷的軍功爵制,並在促進人員積極性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文法吏為核心的隊伍組成體系,完善法律和法令,確保封建秩序的正常運行。通過變法,貴族世襲官職爵位的特權被剝奪,典型的貴族政治被推翻,各個階級都在利益的驅動下從事農戰,以求入仕。

與此同時,各縣推行學吏制度,讓平民子弟進官府學室讀書學習,成功通過選拔的學吏就可以成為縣鄉小吏,之後可以憑藉任期內的業績逐步升遷。



雖然軍功入仕和文法之吏表面看來是不同的發展道路,可在實際情況中,卻殊途同歸。即便你軍功入仕成為基層小吏,但如果沒有經過官府學室的進修,也很難勝任繁雜的政務,正因如此,那些有著文法吏背景的軍人則有了更多的晉升機會。長此以往,秦國的軍功階層與文法吏階層幾乎都是同一批人。

此外,商鞅變法時,秦國將相主要出自宗室貴族、外邦客卿和基層士民,可經過多年演變後,時至秦昭王時期,宗室貴族影響力越來越小,反之湧現出不少布衣將相,位列朝堂。而這些布衣將相,多是秦國文法吏和軍功爵制高度重合的那批人,通過秦始皇時期的重臣便可見一斑。王翦、李斯等人都是憑藉軍功或者事功入仕的代表,而蒙恬家族則是軍功勳貴的後人,他們共同組成了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在高層的代表,而秦國各郡縣的小吏和有爵民戶,則屬於中下層代表。

這樣一來,秦國的高層國家機關和各級官僚機構都被掌握在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官僚手中,他們奉公守法,執行命令堅決有力,從而保障了秦國封建秩序的高效運作,而秦國東出統一戰爭,不僅迎合了歷代秦王的勃勃野心,而且還順應了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根本利益。



秦孝文王時期,秦國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主要代表就是呂不韋和蒙驁等重臣。在秦孝文王即位的第一天,就頒布了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等新政,而這些新政,皆出自相邦呂不韋之手。可惜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便去世,由秦莊王繼續支持呂不韋進行新政改革。

在秦莊王在位的三年里,呂不韋主管內政,而蒙驁等將領主持對外戰爭,他們為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可謂不遺餘力,這在某種程度來說,也是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共同訴求。在秦莊王去世後,十三歲的秦始皇即位,國政依然託付給這些重臣辦理。從秦孝文王去世到秦始皇親政前的十二年里,秦國軍政仍然被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牢牢掌握。在此期間,秦國綜合國力越發強盛,不僅吞併了東周,而且蒙驁、王齕等將軍多次討伐三晉,將太原等郡納入秦國疆土,更進一步奠定了秦國統一戰爭的物質基礎。

假如沒有以呂不韋為代表的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勵精圖治,秦始皇時期的歷史任務恐怕還是休養生息,可有這些重臣的耳濡目染,秦始皇的目標已經毅然從兼并戰爭,變成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



直到呂不韋死後,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又以王綰、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為代表,執掌秦國軍政,由此可見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在國家發展中的穩定性。這樣穩定的階層,也造就了穩固明確的利益訴求。對內要求國家依照法度運轉,任人唯賢,賞罰分明,對外則要求國家多打勝仗,授予有功士民豐厚的獎賞。正因如此,六國平民人才大量流入秦國,成為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一員,他們既代表了秦國最廣泛的社會利益,也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主要推動力量。

於他們而言,他們想要的就是一個安穩且合理的社會制度,然後享受太平盛世,這樣的利益訴求,更與秦王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當秦始皇決定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時,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立馬站了出來,決定竭誠效忠。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充當的更多是掌舵作用,而不是奠基作用。



若秦始皇身死,秦能夠統一?

燕國太子丹以為秦滅六國只是秦始皇的個人野心,於是想著讓荊軻刺秦,結束秦國對燕國發動戰爭,可是他卻低估了秦國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的穩定性。

昔日秦武王舉鼎意外身亡,年少的秦昭襄王立馬即位,內有宣太后與穰侯魏冉執政,外有司馬錯和白起輔國,並沒有影響秦國發展大計,若是秦始皇去世,朝中群臣恐怕會立刻推出新的君王,然後將國政委託給以丞相王綰、將軍王翦、廷尉李斯為代表的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安定秦國。

接下來,秦國一定會以報仇的名義向燕國發動征伐戰爭,踏平燕都薊城,然後繼續展開統一戰爭。即便這一代國君無法完成統一天下之大業,但只要秦國堅持統一戰爭的基本國策,終有一天能夠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因此即便是秦始皇被刺身亡,也不會影響到秦國統一天下的進程。



文法吏和軍功爵的後世影響

官吏作為國家政治體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和作用,而官吏制度的好壞則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因為國家政權的統治實施必然要通過各級官吏的實行才能取得效果。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的推行,不僅加強了秦國官吏體系的管理,而且還對秦統一天下起到了促進和影響作用。

與此同時,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的推行更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秦國國力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同時也減少了以權謀私的情況,造就了嚴肅的法治。而法令的嚴肅,也保障了制度的生命力,使得秦國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一直保持著高效的狀態,對政治、軍事和文化都大有裨益。

當然,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也有其弊端。亂世分裂時期,其造就的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極具擴張性,可在統一天下後就變得非常追求安穩的生活。然而秦朝建立以後,沉重的徭役卻壓得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喘不過氣。加上久無戰爭帶來的紅利,又因秦始皇死後趙高等奸臣擾亂朝政,使得功臣和宗室屢屢被殺,秦國的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正走向四分五裂。



利益訴求不再穩固,階層也逐漸瓦解,於是中下層的士民們揭竿而起,積極發動農民起義。其餘的人,有的在秦末動盪中被反抗秦朝的對抗政權所消滅,有的則進入劉邦麾下,成為漢朝的骨幹。還有的因對王朝絕望,為求自保遠離紛爭,淪為地方政權。總而言之,失去共有的利益訴求後,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變得脆弱無比。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而漢承秦制,卻也讓文法吏和軍功爵複合階層以新的形式延續了下去,為文法吏集團和儒生集團在鬥爭埋下了伏筆。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善於利用自身文化的特點,並順應歷史和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建立起與其他諸侯國不同的官吏制度,如具有秦國特色的文法吏和軍功爵制度,這一做法使得秦國走在了各諸侯國的前列,為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秦國通過獨具特色的官吏選拔任用方法使得它在諸侯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依照這樣的優勢,最終使得秦國得以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