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曠世畸戀,驗證了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理論

謝讀影視 發佈 2020-03-17T01:59:32+00:00

我國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些古人無不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沒有選擇沉淪,而是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中,建設性的運用「心理防禦機制」,用著作點亮了自己心燈,升華了自己的生命,也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

作者:謝讀,一個喜歡用心理學原理解讀影視的文藝青年。

—————————————————————

2007年上映的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又名《霍亂時期的愛情》,改編自哥倫比亞已故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1985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而他另外一部名作《百年孤獨》使他成為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劇情簡述

劇中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一直追求自己的初戀情人費爾米娜,他從青蔥少年到年過花甲,從她閨中待嫁,到她嫁做人婦,到她子孫滿堂,他從來沒有放下內心對這份舊情的執念。

他成了一個情場浪子,他用和無數女人肉體交合的快感,來逃避對費爾米娜的苦戀。他站在遠處偷偷觀望她的幸福。歷經霍亂,內戰,他在內心默默祈禱她平安,但從來都沒有放棄對愛情的熱望。他終生不娶,只為等到費爾米娜丈夫去世那一天。

這一天終於到來,此時的弗洛倫蒂諾已身為海運公司的大亨,最初耽於世俗眼光的費爾米娜最終被他感化,他和她攜手旅行,在升起瘟疫警告的旗幟掩護下,在遠離世俗人煙的浩渺大海上,在溫煦和藹的落日餘暉中,在他航船房間的溫床上,乾癟的乳房,變形的身材,老頭子弗洛倫蒂諾和他的初戀情人老婦人費爾米娜完成了儀式感的床笫之歡,他們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也許,愛情就是一場瘟疫,讓人神經錯亂,註定被世俗嫌棄。

我的觀點

純情和濫情就是這樣矛盾的結合在男主人公弗洛倫蒂諾一身。為愛而生,他偏執的用畢生精力去完成那看似癲狂的痴戀情結。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劇中這份跨世紀的曠世畸戀也許顛覆了很多人的三觀,但是這些人中不包括我。

雖然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是由文學小說改編,但是我認為劇中男女主人公的的曠世畸戀,不僅沒有違背現實,反而有力的印證了三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學原則。

第一個社會心理學理論叫做「未完成情結」

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完形心理學認為,我們的內心會放不下一件我們自認為還沒有完成的事,直到此事已經圓滿解決為止,否則我們的潛意識只會督促我們繼續行動。這種執念,被稱為「未完成情結」。

不同於一個確定的好結果或是壞結果,「未完成」意味著可能性,意味著「本可以」,意味著不甘、懊悔和遺憾。當一件事成為了「未竟之事」,我們對這件事的評估就會脫離此時此地的這件事本身。可能那個人如今的樣子,完全無法吸引現在的你分毫。但僅僅因為TA在你過去的故事中有過一席之地,且那個故事還沒有結局,TA就影響著你,為TA不理性地付出時間和精力。

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劇中,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男主人公窮小子弗洛倫蒂諾和土豪家千金費爾米娜的愛情,遭到土豪爸爸的野蠻幹涉。雖然,善良美麗的富家千金費爾米娜對這個痴情熱烈的文藝青年已經芳心暗許。土豪爸爸更不惜舉家遷徙,只為讓女兒逃離窮小子的騷擾,並最終將女兒許配給了一個富有的醫生。

富爸爸的釜底抽薪,無疑把正在愛情溫泉里游弋的弗洛倫蒂諾打入了寒徹骨髓的萬丈深淵,他曾經一度萬念俱灰,陷入失戀的痛苦久久不能自拔。這件事在弗洛倫蒂諾的內心是一個未曾完成的事情,讓他終生耿耿於懷。在這種「未完成情結」的支配下下,他毅然決然終身不娶 ,只為用畢生去實現讓這份美好愛情完整無缺的執念。

第二個社會心理學理論叫做「社會交換論」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霍曼斯在他的「社會交換理論」中指出:

任何人際關係,其本質上就是交換關係。

「交換理論」本是個經濟學的理論,後來延伸到社會心理學。

「交換理論」認為,每個人在社會交往中,都在追求著個人的利益最大化。

霍曼斯交換理論背景下夫妻關係可被描述為,在婚戀擇偶中,男方通常用權勢、地位和財富吸引女方,而女方作為回饋,通常以美貌、和溫柔體貼的情感價值以及能給男方帶來美好感覺的魚水之歡作為交換的籌碼。

如果交換的雙方不能達到互相認可的利益相對平衡,這種婚姻配偶關係就不可以成立或者長久。

土豪爸爸把美貌的女兒費爾米娜嫁給富有的醫生符合這個理論。

後來,弗洛倫蒂諾也終於認知到這個現實的問題。他認為自己只有成為一個富有的人,成為一個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才能和他愛的偉大女人相配。

費爾米娜的土豪爸爸犯罪跑路,當她因父親的粗鄙身份和因為挑食(不喜歡吃茄子)被婆家媽被嫌棄時,費爾米娜開始後悔,也許嫁給弗洛倫蒂諾會更幸福。此時的弗洛倫蒂諾已經貴為海運公司的大亨。

最終,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

如果弗洛倫蒂諾終身窮困潦倒,和費爾米娜的身份不對等,那麼這份跨世紀的痴情畸戀就只能湮滅在紅塵中了。

第三個社會心理學理論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作為心理學的先驅,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防禦機制的概念。

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心理防衛機制的意義, 積極的意義在於能夠使主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後減輕或免除精神壓力,恢復心理平衡,甚至激發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勵主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劇中,弗洛倫蒂諾被橫刀奪愛後,終日鬱鬱寡歡,以淚洗面。

弗洛倫蒂諾的母親不忍心兒子就這樣沉淪下去,為了分散兒子對費爾米娜的注意力,她藉助村裡的寡婦和兒子的交媾,療愈了他的失戀抑鬱綜合症。這種神奇的「性愛療法」,也讓弗洛倫蒂諾開啟了放蕩不羈的亂情生涯,他試圖從與無數女伴的魚水之歡中尋找肉體的慰藉,來逃避靈魂的痛苦,從第一個女人到第N個女人……

但他追求和費爾米娜的完整愛情的信念從未動搖,決定非她不娶。並發奮努力,要成為事業有成的人。

後來,藉助這種轉移注意力的獨特方式,他真的相信自己已經度過了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他開始感覺解脫了,痛苦過去了。

可見,弗洛倫蒂諾從被動到主動的借用這種分散注意力的心理防禦機制,成功的治癒了自己的情傷。

綜上所述,我認為電影《愛在瘟疫蔓延時》正是用看似驚世駭俗的荒誕不經的劇情,給觀眾呈現了一堂心理學的盛宴。

而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基於這三個社會心理學理論的真實故事總在不斷上演。

其實,從古到今,像這樣有「未完成情結」的愛情故事並不少見。

我國古典名著《莊子·盜跖》中有個典故叫做「尾生抱柱」,說一個名叫尾生的男子,他與女子約定在橋樑相會,等了好久,女子還不來,結果漲大水了,尾生抱橋柱而死。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堅守信約。其實背後就是「未完成情結」在發揮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對自己的初戀念念不忘,直到終老。臨終老人尋找初戀情人的真實故事也經常見諸報端。人世間認為「未完成情結」衍生了多少感人至深的純情故事。

我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也無形中都在運用著「社會交換理論」來構建所謂的人脈網絡。

我國從古至今,不僅在娶媳嫁女講究門當戶對,在朋友交往上也講究禮尚往來,因為來而不往非禮也。

在這種迎來送往中,價值對等交換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層窗戶紙。

每當我們的人生遭遇衝突和挫折時,「心理防禦機制」總會跳出來發揮它的價值來保護我們。

我國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這些古人無不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沒有選擇沉淪,而是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中,建設性的運用「心理防禦機制」,用著作點亮了自己心燈,升華了自己的生命,也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

2005年的春晚舞蹈節目《千手觀音》中,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將舞蹈演繹得惟妙惟肖,營造出層出不窮、千變萬化震撼的視覺衝擊力,贏得了全國觀眾激動流淚的評價。

這些處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姑娘,她們用強大的心靈戰勝了身體的缺陷,展示了她們無與倫比的舞台魅力。這就是積極性的運用「心理防禦機制」揚長補短的良好示範。

(完)

參考資料:

1、《完形心理學》

2、《霍曼斯交換理論背景下夫妻關係的嘗試性描述》

3、《自我與心理防禦機制》

————————————————————

作者:謝讀,一個喜歡用心理學原理解讀影視的文藝青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