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的興起展現了魏晉時期的時代發展

歷史小小五 發佈 2020-03-17T06:04:32+00:00

導語:因為近期在研讀《中國哲學史》,無意中我看到了魏晉玄學的發展歷程這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所以我決定來探索一下玄學的發展歷程。

導語:因為近期在研讀《中國哲學史》,無意中我看到了魏晉玄學的發展歷程這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所以我決定來探索一下玄學的發展歷程。魏晉玄學是魏晉時期的主流思想,與先秦的諸子百家、兩漢的儒家經學、隋唐的佛學、以及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我而言我認為玄學就是研究形上學的東西研究看不見的事物和規律看起來對生活沒有實際的作用和意義但是玄學對於哲學的研究存在著啟發與明智。那麼魏晉的玄學到底是如何興起的呢?

一、漢代宇宙論儒學破滅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正式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官方思想。從儒家思想中推演出來的"家國同構"和"天下觀"理念影響了後世中華文明兩千年的社會結構。在漢代同樣興盛的還有"宇宙論儒學"。這是一種講究"天人感應",將個人內部的道德系統對應到整個宇宙系統,強行進行關聯的迷信思潮。

漢儒認為整個宇宙的正常秩序,譬如風調雨順,日月星辰的正常運行,一年四季等,都是儒家倫理道德秩序的表現。一旦出現了日食月食、流星雨、氣候失常、地震或者災荒等自然現象,就意味著宇宙秩序的失序。而宇宙秩序的失序就對應著作為天子的皇帝的失德,把災異與皇帝是否實現仁政對應起來。如果皇帝沒有推行仁政,上天就會用天災來警告皇帝的失德,此時皇帝要下罪己詔,殺貪官污吏,整治官場,讓社會回到正常秩序,天下才會太平。這種將宇宙秩序等同於皇帝道德秩序的迷信思想,在最初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能震懾貪污之人。但問題是,天災的發生是自然現象,不是人的意志能夠控制的,一旦碰上天災頻發的時期,無論皇帝做什麼,老天爺都要一再警告皇帝失德,令人不知所措。據統計,兩漢與災害直接相關的改元至少有二十三次,皇帝因災害下罪己詔有三十多次,因災害遭到免職甚至殺害的大臣多不勝數。

東漢最後的半個多世紀恰好遇上太陽黑子衰弱期,自然災害和災異頻頻發生,公元107到公元219年的一百一十二年中,特大天災達到了150次,平均年都要發生一兩次大天災。皇帝不管實行多麼符合道德的仁政,天災都要顯示亡

國之徵這時候皇帝就會感到被上天拋棄,而儒生們也會開始懷疑宇宙論儒學所闡述的道德規定是否虛妄。這時,就會出現對宇宙論儒學的普遍懷疑,這種懷疑的結果是出現思想形態上的大轉向。於是到了魏晉時期,玄學之風開始興起。

二、魏晉時期的玄學興起

所謂的"魏晉時期",指的是東漢瓦解後,三國到兩晉的時期。魏晉中的""指的是三國時由曹操統率的"曹魏"。而""指的是司馬懿之孫的司馬炎所建立的"晉朝"。東漢後期,社會劇烈動盪,宇宙論儒學破滅,精英們都不再相信宇宙論儒學。並且,由天災引起人禍,亂世之中梟雄當道,官方自己本身也無法用儒家思想來自證正當性。曹魏的曹操自己就是亂臣賊子的梟雄,司馬懿也是謀反的逆臣,司馬氏的晉朝也違背了儒家的君仁臣忠的理念。

統治者自己就是亂臣賊子起家,沒有道德上的正當性,無法自圓其說,不敢用儒家。但意識形態的領域,你不去占領,其他東西就會來占領。於是魏晉時期,玄學之風興起,全盤否定儒家的道家填充了這部分空白。道家是對儒家的全面否定。儒家講道德規範,道家就反規範;儒家講向善,道家講無所謂好壞;儒家講名教理分,積極有為,道家講自然,主張無為;儒家講捨生取義,道家講保存形軀。

但先秦的道家思想魏晉玄學又有所根本區別,先秦的道家思想是對儒家道德的否定,講究無為和自然。而魏晉玄學吸收了道家否定儒家的外形,但魏晉玄學追求的內在並不是道家的無為與自然。相反,魏晉玄學是不無為的,而是積極有為的,其追求的是與儒家克己復禮相反的"放縱"、"瀟洒"。打個不嚴謹的比方,如果說儒家追求的是富人生活,那麼道家追求的是平民生活,而魏晉玄學追求的其實是窮人生活。

三、儒學的家學化

在兩漢,宇宙論儒學是官學,注釋解讀儒家的五經是論證漢帝國和社會的各項功能。東漢末年,天災不斷,宇宙論儒學失效。同時天災引來人禍,亂世梟雄當道,做為官學的宇宙論儒學開始衰落,士人開始轉向推崇道家思想,玄風盛起。於是,儒家開始進入"家學化"。

儒學的家學化發生在家國同構機制全面潰敗、中國陷入長期分裂的時期。由於儒家家庭倫理是社會正當性基礎,因此越是分裂動亂,大家族更需要維護和強化儒家的家庭倫理核心價值。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孝經》變得特別受重視,在重視血緣和門第的社會風氣下,編纂家訓、家規蔚然成風。原本按照儒家倫理,除了皇帝家族外,原則上各個家是平等的,但東漢末年持續動亂,國家力量缺失,官僚機構失效,豪門士族興起,形成了大家族壟斷權力的地方門閥。

於是儒家思想原本的家國同構中對於""的構建因宇宙論儒學的不可欲而破滅了,轉向了對於""的構建上。這也就意味著,儒家道德意識形態從宇宙論儒學的"官學"位置後退到"家學'的位置。

四、玄禮雙修

與儒學的家學化、大家族講門第、重家規一起發生的就是玄風大振。三國魏晉的名士,例如,嵇康和阮籍是著名的"竹林七賢"的領袖,他們極度注重個體精神的自由,以放浪形骸、鄙視禮教、特立獨行而聞名。但我們開頭講過,魏晉玄學所吸收接納的是道家否定儒家的外在,而不是追求道家內在的無為、自然。魏晉玄學是有為的,追求的是"放縱"與"瀟洒"。但在魏晉時期,儒學仍然是社會、政治制度的正當性基礎,只是其從官學後退到家學,為玄學的興起留出了空間,於是這兩種看似分裂的精神可以出現在同一個個體上,也就是所謂的"玄禮雙修"。"玄禮雙修"指的是玄學與儒學在士階層及其家族中可以同時被執行而不矛盾。玄學盛行時,反規範口號最響亮的就是嵇康在《釋私論》中提出的【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其想要打破的對象是儒家的名教禮節,追求的是道家的自然。但實際上,嵇康臨終寫《家誡》,教育子孫奉行儒家倫理;阮籍雖然不行孝禮,但在家也以孝子而聞名。魏晉人士的"越名教"實際上是在宇宙論儒學的名教,即用玄學來填補儒學的僵化失效的"官學"部分,而儒學的"家學"的家庭倫理部分,仍然是被魏晉人士所認同的。

五、道教的興起

在漢代到魏晉的殘酷大動亂中,人口大量死亡、夭折。躲避戰亂、保全個人生命,成為士人考慮的重要問題,士人一反孔子的"不講怪力亂神"的傳統,開始追求道家的養生、得道、長生不老和成仙之術。名士對於民間方術和修道養生大感興趣,據清儒考證,道教就是起源於東漢末年。道教的服寒食散、煉仙丹,教人長生與成仙之術的各種迷信傳統也從那個時候興起。

但要強調的是,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道家與作為一種宗教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前者是一種值得討論的思想,後者只是一種迷信,早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魏晉玄學引入與"否定儒家"的道家思想,將道家與儒家融合,其終極價值追求也仍然還在此世的道德。玄學追求的道德價值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無",另一種是"自然"。玄學貴無派的對"無"的追求親和印度文明的大乘佛學,令後來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而玄學貴有派對自然的接納,可以阻止由於佛教興起導致中華文明視野舍離此世到彼岸的轉向,並且由對自然的追求產生了中華文明特有的"常識合理"的思想特點。這種"常識合理"有利於形成大一統的社會文明共同體,但對於科學的發展卻有所阻礙。

結語:究其本源:我覺得玄學的快速發展應該與世人的交談方式的轉變;以及儒家經學的變革;魏晉時期的社會動盪;獨立人格的出現;人才的境遇多舛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成就了玄學的發展。魏晉玄學作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具有啟迪作用。同時,也指明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向,所以玄學的發展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