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為練兵吸納人才的四類方式

國家人文歷史 發佈 2020-02-28T07:27:29+00:00

文|王學斌袁世凱吸納人才方式,分為四類:第一類,援引昔日老鄉、同學、朋友及部下,組成幕府性質的智囊團。

文|王學斌

袁世凱吸納人才方式,分為四類:

第一類,援引昔日老鄉、同學、朋友及部下,組成幕府性質的智囊團。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血緣和地緣是最為可靠的關係,袁世凱自然不會例外。老鄉關係中著名者非徐世昌莫屬。二人相識於早年,一見如故,袁世凱還曾慷慨解囊資助徐世昌赴京趕考。之後徐氏丁憂閒居,受袁之邀輔佐軍務。徐之到來,袁世凱如虎添翼。二人性格與氣質迥然不同,袁剛烈,處事果斷,講求實際,銳意進取,不懼風險;徐則「學問丰姿俊偉,性質溫和,詢詢如儒者,最合達官風格。」不過其貌似謹厚,內多機變,極適合袁用人眼光。因此兩人一剛一柔,剛柔相濟,有很大的互補性。在袁身邊,徐世昌起到了謀士和黏合劑的作用,他帶領同仁編寫了《新建陸軍兵略錄存》,使得練兵活動更加規範化、制度化,同時在協調小站軍官內部關係上,徐也有不可替代的影響。故而袁世凱在後來向朝廷舉薦徐老哥時寫道:「翰林院編修徐世昌,公正篤誠,才識明練。前在臣軍辦理營務,遇事能持大體,不避勞怨,調和將士,撫馭得宜,全軍翁然悅服。」此非溢美之詞。

利用在朝鮮的12年光陰,袁氏積累了自己的心腹,他們構成了小站的最初基石。比如劉永慶,此人既是袁世凱的老鄉、少年同學,後來他協助袁氏料理朝鮮事務,成為得力助手,直到甲午戰前隨袁歸國,劉始終是其駐朝期間最親近心腹。正是依託此平台,劉平步青雲,幾年內歷任武衛右軍稽查全軍參謀營務處、直隸軍政司兵備處總辦、練兵處軍政司正使並被授予鑲白旗漢軍副都統銜等職務。1905年,他更是榮升江北提督並賞加兵部侍郎銜,兼管地方民政,成為小站班底中第一位出任地方大吏的人物。

第二類,接納舊式淮系將領,充實小站實戰派團隊。小站練兵雖然屬於一次近代化意義上的新式軍事改革,但其所面臨的一大短板即缺乏可觀的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軍官。無老派將帥,軍中不足以立威,無實戰人物,練兵流於紙上空談。正鑒於此,恰如王伯恭所述,「項城初不知兵,一旦居督練之名,雖廣用教習,終慮軍心不服,於是訪求賦閒之老將,聘為全軍翼長,庶可以震懾軍隊。」其所延攬的淮軍故舊,比如因旅順潰敗被免職的薑桂題,「正無處投效,聞小站新軍成立,徑謁軍門。項城見而大喜,遂以翼長畀之。」袁對其很是敬重,多次稱讚姜「勇謀兼優,曉暢戎機,中日之役,以新進之勇,當日人銳進之師」。再如張勳,早年參加過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屢立戰功,也是由於甲午一役的挫折陷於落魄賦閒之中,其投靠小站,令袁格外欣喜,委以中軍官之重任。此後張勳追隨袁世凱一生,堪稱手下的一員虎將。

第三類,招引天津武備學堂的優秀畢業生,構成小站班底的樞紐力量。所謂新軍,「新」就新在軍官要接受新思想、具備新本領、了解新局勢、勝任新戰爭,而當年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為袁氏提供了現成的人員儲備。該學堂自1885年成立以來,其實一直處於較為尷尬的境遇,「但有新教育而無新編制軍隊,故學生卒業後僅分派在淮軍各軍中為教習,教練新操,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舊將帥之手。」故小站的出現,激活了學堂的諸多學生,像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等都是畢業於該地,悉數被袁世凱收入彀中。段祺瑞是第一位加盟小站的,負責訓練新建陸軍炮兵,他與德國教官一道,培育出中國第一支炮兵部隊,自己亦成為中國第一個炮兵司令。由此可見,袁世凱給予段足夠的施展空間,無怪乎袁世凱之親信張一麟說過:「世凱治兵小站,教練之事,專任之祺瑞。」王士珍當年赴小站求職時,經歷頗有趣,據掌故載,「公(王士珍)方丁內艱,攝敝衣冠,口吶無華,袁公未之奇也。」就當袁世凱欲下逐客令之際,王士珍開始評述各國兵制之優劣,一時間令袁佩服不已,立即予以重任。王之角色,更多類似於參謀,「軍中事無洪纖,不咨公(王士珍)者,袁輒不畫諾。小知大受,檄一出,上下悚然,服其當。群目袁公以當代奇才,實則帷幄發縱,由公本謀者為多。」至於被李鴻章譽為「武校文生」的馮國璋,彼時在日本以隨員身份執行公務,袁世凱求賢若渴,徑直用奏摺形式以朝廷命令徵調馮氏歸國加入小站。馮國璋後來回憶自己「以候補知縣投效新建陸軍,我大總統一見,謬加賞識,即奉派為督操營務處,由此追隨歷二十載」。

正是這一撥接受過西式軍事教育的年輕人們,襄助袁世凱在小站從零開始,新建陸軍氣象果然與眾不同,1900年,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觀操,看到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三人指揮新軍操練精嫻,對袁世凱說「此三人者,北洋三傑也。」自此,「北洋三傑」威名遠播。

第四類,通過設立隨營學堂,為小站持續發展培育後備人才。袁世凱深知練兵不僅為了救濟一時,更需謀劃長遠,選才甚急,儲才亦是關鍵。所以小站練兵初期,他便設立了隨營學堂,並強調「設立學堂為練兵第一要義」,畢竟「千軍易集,一將難求,本軍添設學堂,專為造就將才起見」。學生的基本條件「必須質敏體健,相貌魁梧,性情忠實,兼能粗通文字」。學制兩年,所學課程為「兵法、槍炮、算學、測繪、地理及戰陣攻守各法」。經過系統學習,這批學生便成為預備軍官,遇缺即補。民國年間曾炫耀一時的靳雲鵬、賈耀德、傅良佐、吳廣新等人,都是畢業於該學堂,構成了北洋的新生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