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是明朝傾覆的開始

李紅豪 發佈 2020-02-28T08:01:09+00:00

但不得不說明朝末期,天、地、人都不站在明朝那一邊,完全不是今天被讚譽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那個偉大王朝該有的結局。

明朝傾覆的原因眾說紛紜,瘟疫、小冰河期、李自成、清軍,甚至還有人將之歸咎為魏忠賢的倒台。但不得不說明朝末期,天、地、人都不站在明朝那一邊,完全不是今天被讚譽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那個偉大王朝該有的結局。

在諸多討論中,遷都導致明朝覆滅的說法是最能關聯諸多現象的一種。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燕王朱棣奪了自己侄兒的皇位,從此惶惶不可終日。畢竟自己皇位得來的名不順言不正,朱棣之後的半生都在拚命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遷都,則是其中之一,卻未明朝的覆滅埋下了不可逆轉的伏筆。

自古以來,漢人政權的國都都不曾落戶北京。畢竟從版圖上來看,北京太靠近北方遊牧民族了,在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面前,易攻難守。而漢人政權多在西安、南京等地。一是中原正統,二是隨著經濟南下,南京靠著長江的地位的戰略地位越加重要。

但朱棣在南京卻待不下去,南京的皇城一直都在提醒著他曾經所做過的事情,而他似乎沒有自信對付江南士族,他需要北京這座大本營來作為定心安。但這個國家已經經過靖難內戰,再建一座皇城完全在透支國庫,也就是透支百姓。

今天我們知道,北京故宮的「金磚」每塊價值50萬,每塊工藝需要兩年時間,而且每一塊都要有備用,送到北京驗收之後,不合格的以及備用沒有用上的都會被銷毀。金磚在蘇州燒制,一路再送到北京,其中運費就已經不菲。

除了地磚,還有就是木材。重建北京,北方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這給北京的邊防造成了巨大的隱患,騎兵可以長沖直下。可悲的事情是,為了拱衛北京以及北境,還得再建長城。

遷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明朝從遷都之後,就必須要耗費大量的錢財來維護河道,明孝宗時期黃河水患,為防止漕運的中斷,養活北京,朝廷就選擇把黃河水引入到河南等地,結果在河南造成大面積的黃泛區,這一切都是為保障北京的供應不出問題。可水淹河南多個地區,也造成大量的流民問題,這是明朝一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於是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因為國都在北境,而經濟聚集在南方,皇族對世家大族的掌控隨著第一批跟隨朱棣遷都的當家人死去而喪失。建皇城、修長城、通水道,還有各種戰爭,以及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威性而資助的鄭和下西洋,王國來朝,都完全掏空了這個國家,乃至皇帝打仗都要捐款。

世家大族不出力,國家的支出全靠農民,而農民又因為水患成了流民,北方又隱患重重。細細追究起來,這一切的開頭都從靖難之後的遷都開始。

但我們也不能用上帝視角和馬後炮的角度來評價一件事情的對與錯。北京故宮的建造養活著一批一批的工匠,創造了巨大的就業機會,對於經濟困難時期,這無疑是一針強心劑。朱棣將南部的富人都帶到了北方,也增加了南北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由於蒙古遺留問題,當時南北方差距非常大,隔閡也很大。朝廷舉辦科舉都是南北分開來辦,這種割裂對於一個大一統國家和民族而言,無疑隱患滿滿。但朱棣的遷都行為,打破了這個割裂,南北方交流合作起來,對於民族統一凝聚有巨大的積極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