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孱弱的東晉皇室

mening蔽履 發佈 2020-03-18T21:14:16+00:00

導語:縱觀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強大的王朝諸如秦漢、隋唐、元明清,即便是略顯弱小的兩宋,經濟實力也是極其強大,受人稱讚。

導語:縱觀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強大的王朝諸如秦漢、隋唐、元明清,即便是略顯弱小的兩宋,經濟實力也是極其強大,受人稱讚。而作為亂世而言的春秋戰國,乃至三國,都是為世人所熟知的。反觀兩晉南北朝,無論是作為大一統的西晉,還是亂世的東晉十六國,其歷史可謂鮮為人知。

那麼,作為亂世之中苟安南方的東晉,又是怎樣的存在呢?而身為國都的建康,其實更是一言難盡。


東晉至今為人所熟知的,大多和書畫文學有關。像成語聞雞起舞描述的主人公祖逖,未若柳絮因風起的謝道韞,東床快婿書聖王羲之,《洛神賦圖》的作者顧愷之,以及作為田園詩派開創者的陶淵明

另外,東晉時代為後世所聞名的便是淝水之戰。這場戰役在古代是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

大多數人關於東晉的認識也就止於此了。而兩晉之中,西晉被認為是最弱雞的大一統王朝,東晉也自然的更為羸弱。

1


說起司馬氏的晉朝,作為從曹魏手中竊取來的政權。從一開始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以來,世家大族就是司馬氏上位最大的支持者,士族集團從晉朝建立之初就占有絕對的朝政主導權。

但司馬氏皇權的力量一開始還是強大的,畢竟作為大一統王朝的絕對領導者,四海之內還是聽從臣服的。

致使皇權衰弱的原因,便是那場名為「八王之亂」的司馬殺司馬再殺司馬的司馬氏王族內亂的大亂斗。

最後的結果便是皇族勢力衰減,國力內耗嚴重,致使內遷的各少數民族趁機發動五胡亂華。

從此中原北方就陷入分裂割據的十六國時代,而作為晉室衰微的皇族和王公大臣,迫於壓力,只能衣冠南渡,苟安在長江以南。從此建立起東晉王朝。

東晉在司馬睿的建立下,在南方得以立國,定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而說起東晉的孱弱和名不副實,正是因為此前皇權的衰弱,以及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的兩晉王朝。

如果說西晉時期,世家大族只是司馬氏政權建立的最大支持者,那麼東晉就完全是在世家大族的引導下才得以建立。

2


東晉建國之處,晉元帝在朝政上就受制於王敦、王導。兵權落於王敦之手,朝政則是由王導把持。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此時,琅琊王氏便是主導東晉王朝的第一個世家大族。


東晉之初,朝廷民眾都希望北伐中原,代表人物就是聞雞起舞的祖逖。但礙於世家大族的利益,數次北伐無果,祖逖也因此鬱鬱而終。

掌握兵權的王敦逐漸主攬朝政,起了篡逆之心。於是,剛剛建立不久的東晉就起了內亂,時稱王敦之亂。皇帝無法制止,作為一國之都的建康,很輕易的就被圍了起來。(記住,這是第一次國都被圍,後面的會更精彩。)

當然,為平息內亂,在庾亮、庾冰和庾翼的協助以及各地勤王之師的干預下,王敦之亂算是徹底平息。王敦本人在戰敗下也是因此重病在家,一命嗚呼。

這邊朝廷剛得以喘息,但庾亮的固執又激起作為勤王之師的蘇浚和祖約(祖逖的弟弟)的叛亂了,不出意外,國都建康又一次被進逼被圍。(這是第二次被圍)

在這期間,晉元帝病故,明帝即位。又三年,明帝病故,成帝即位。皇帝的更新換代比大臣還要頻繁,還要快。新任的皇帝不過幾歲,自然更無法與大臣抗衡,只能聽之任之。

此時,開國元勛王導病逝,作為明帝指認的輔政大臣,又是外戚的庾亮開始主持朝政。從此,穎川庾氏成為第二個主導東晉王朝的世家大族。

3


剛剛主政的庾亮因時勢,主張北伐,但遭到朝臣反對未能實現,之後庾冰開始主政。趁機再次主張北伐,在庾翼的帶領下北伐之事也草草了事,未能有實效。

此時,皇帝又開始了日常的病亡輪換。

出於對庾氏掌權的抵制,桓溫因此登上舞台。他成功的滅亡成漢,建立威信。之後,在褚裒、殷浩北伐相繼失敗後,桓溫北伐終於取得成就。最終桓溫因此上位,從此譙國桓氏成為第三個主導東晉王朝的世家大族。

然而,此時的北伐早就變了味道。北伐的成績早就不只是為了收復失地,而是權臣們為了擴大彰顯自己的功績威望。

而皇帝依然病故,日常輪換,被各大權臣按在地上摩擦。

夢想著像周公攝政的桓溫,對皇帝隨意廢立,甚至帶兵入朝威脅皇帝百官。可惜最終在謝安和王坦之的干預下,未能如願。


桓溫病故以後,謝安當政,並組建北府兵,通過淝水之戰樹立權威。至此,陳留謝氏成為第四個主導東晉王朝的第四個世家大族。

謝安執掌朝政還算平和,卻被司馬道子疑忌。謝安因此被皇帝疏遠,謝安死後。

司馬道子很自然的就成為主政的大臣,其心腹的王國寶和兒子司馬元顯,以削減兵權為由,兩度激起手握兵權的王恭反叛。

身為國都的建康城又先後兩次被圍。(這是第三、四次被圍)之後,王恭在司馬元顯的一頓操作之下被殺,才算解除危機。

4


一個國家的首都三番五次被外將兵圍,最終妥協。似乎東晉的那些大臣權貴已經摸透了這些流程,在不滿封官加爵或者受朝廷威脅之時,都會兵圍國都加以威脅。

這次危機解除之後,桓溫的兒子桓玄繼承爵位,依然掌兵。趁朝廷全力平叛孫恩、盧循起義。又為司馬元顯不容逼迫的情況下,於是,玩起了老套路——兵圍建康。(這是第五次被圍)

而這一次,桓玄徹底把事做盡。廢了皇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楚。但好景不長,其他大臣聯合起來以劉裕為首,很自然的進兵建康。(這是第六次被圍)

剿滅桓楚後,劉裕統御兵權,執掌內外。北伐,建功立業(實際上還是在樹立威望)。不過,劉裕北伐確有成效,滅了南燕。

但另一股起義的盧循,趁著劉裕北伐的時機,一路從廣州向北,直逼建康。(這是第七次被圍)這時,連海盜出身起義的盧循都摸透了這些操作。

不過,好在劉裕及時南撤解圍,都城建康才算解除危機。

劉裕在日漸穩固的威望和大權之中,其中所挾藏的野心,終於在最後一次北伐關中之後顯露出來。

東晉皇室自建立以來,不斷衰微,為權臣左右的天平徹底傾斜向了權臣一方。經過一世紀的權臣和皇權的博弈,人們從皇帝百官,到士族寒門,好像漸漸的都默許了皇權更替的事實。

索性,劉裕之後就很自然的廢舊立新,最後自己稱帝。從此被世家大族掌控的東晉徹底亡國。

作為一個王朝,宰輔執政,政出多門可謂是東晉一朝的特點。自己的皇帝從始至終受制於世家大族,國都數次被圍,世家大族輪番執政。皇族與士族的矛盾貫穿始終,最後還是以皇權旁落告終。

當年西晉司馬炎從曹魏手中竊權而來,到最後被劉裕從司馬氏手中竊權而走。或許,歷史也是個不由明說的圈而已。

這其中,最為痛苦和無奈的或許就是司馬氏的子孫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