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環伺,土耳其是怎樣守住伊斯坦堡的?

東亞評論 發佈 2020-03-18T08:37:10+00:00

參考資料一座城市的回憶. 奧爾罕帕默克全球通史 . 斯塔諾夫阿里斯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他們認為奧斯曼帝國唯一具備威脅之處只是伊斯坦堡,只要攻下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便不值一提。

保衛前沿

校/二氧化碳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伊斯坦堡,一個坐落在亞歐交界處,被人們賦予了「黑海邊上最偉大城市」的稱號,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宏偉城市。

伊斯坦堡及土耳其西北燈光分布

伊斯坦堡的黃昏

歷史上,這座城市的前身,君士坦丁堡,曾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後來被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攻占,劃為首都;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等列強都對伊斯坦堡,這座土耳其最珍貴的城市垂涎三尺。

君士坦丁堡

各國企圖奪取這「黑海邊上最偉大的城市」的原因很簡單,伊斯坦堡處於巴爾幹半島東端,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黑海的入口和出口都在伊斯坦堡嚴密的監視下,它地處歐亞之要衝,是兵家必爭的要害之地。

那麼,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在衰落中守住這座「偉大之城」的呢?

向死而生:加利波利之戰

當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人稱為「歐洲病夫」,但奧斯曼帝國絕非真正隨意任人挨打的病夫,只是一個虛弱的勇士,早在1839年,奧斯曼土耳其就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坦齊瑪特改革,為土耳其的實力奠定了基礎。

1878年前的奧斯曼帝國疆域

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上,因為改革的優勢,土耳其始終是半個棋手,而不是任人擺布的棋子,何謂棋手?有能力攪動棋局的人,才能叫做棋手,而任棋手擺布的,是棋子。

事實確實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看不起奧斯曼帝國,直接徵用了原本賣給奧斯曼帝國的兩艘戰列艦。他們認為奧斯曼帝國唯一具備威脅之處只是伊斯坦堡,只要攻下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便不值一提。

1914年11月,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憑藉雄厚的皇家海軍實力打破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由協約國士兵登陸加利波利作戰,從東色雷斯省急行軍攻下伊斯坦堡,這便是「斬首計劃」。1915年3月18日,以皇家艦隊炮轟達達尼爾海峽作為信號,加利波利戰役正式打響。

龐大的皇家海軍

加利波利懸崖邊的登陸場,集結了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軍團,俗稱「澳新軍團」(ANZAC),以勇猛著稱;還有來自英國、法國、英屬印度的軍隊,共有著近八萬人。

英屬印度的軍隊在操練

而他們面對的是德國軍事顧問馮·贊德爾斯帶領的奧斯曼第五集團軍,共計八萬四千人,從人數上來看,兩者相近,論武器,澳新軍團要優於第五集團軍,但第五集團軍的作戰意志更強烈,更堅定,他們身後就是伊斯坦堡,他們無路可退。

1915年4月25日夜間,澳新軍團在火炮掩護下搶灘登陸,但大多數人都沒有接受過良好的夜間作戰訓練,雖然建立了灘頭陣地,但這些陣地大多零碎狹窄,無法有效展開兵力,更為致命的是,這些灘頭陣地與土軍之間隔著懸崖,這意味著,土軍掌握了居高臨下的戰略主動權,而澳新軍團必須冒著槍林彈雨攀登懸崖。

澳新軍團打算先發制人,爬上懸崖;但第五集團軍十九師的一個年輕中校,穆斯塔法·凱末爾

凱末爾(1881-1938年),生於薩洛尼卡(今希臘境內)。

軍官、改革家、作家。

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和「土耳其人之父」。

意識到了危機性,於是帶領19師急行軍前來阻擊兇猛的澳新軍團;全師不惜一切代價,向已經爬上懸崖的軍團發起全面進攻,不久之後,戰況陷入了膠著,19師進攻也開始顯出頹勢。

兇猛的澳新軍團

凱末爾明白,如果讓澳新軍團成功登陸並展開,加利波利之戰必敗!於是他在危急的關頭下達了那道著名的命令,「弟兄們,我不是在命令你們進攻,而是命令你們向死而生!」

收到命令的19師全軍上刺刀,向已經爬上山頂的澳新軍團發動白刃衝鋒,最終成功把澳新軍團逼回懸崖下的海灘,並在懸崖上建立了穩固的防禦陣地。

隨後,前來馳援的英國29師繼續向懸崖發動進攻,但仍沒能打退神勇的19師,至此,制高點再也沒有回到協約國手中。到5月8日,八萬協約國軍隊傷亡已經超過了兩萬人,近四分之一的軍隊失去作戰能力,加利波利之戰已經完全失去其戰略的「突然性」。

英國「無阻號」戰艦被擊沉

意味到戰況不妙的英國法國開始向加利波利補充兵力,先後共有近四十三萬協約國軍隊遠渡重洋作戰,卻依舊無法打破僵局。

澳新軍團撤退

鏖戰十一個月後,在加利波利的沙灘上,留下了四萬四千具屍體,近九萬人負傷,耗費了大量軍事輜重。

時至今日,澳新仍有紀念」加利波利之戰」死傷軍人的緬懷日(4月25日),這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和土耳其人保家衛國的決心。無論如何,英國染指伊斯坦堡的企圖最終落空。

至暗時刻:薩卡利亞河之戰

一戰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希臘作為勝利者自然想從這個宿敵身上獲得更多利益。

希臘首相維尼澤洛斯是個天生的戰略家和外交家,他在巴黎和會上用巧妙的言語和虛假的民意調爭取到美英法的支查持,從而迫使當時奧斯曼的傀儡政府簽訂了極其苛刻的«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簽訂

維尼澤洛斯的希冀是實現」偉大理想「,即收復伊斯坦堡,還於舊都」君士坦丁堡「,重建古東羅馬的輝煌,成就「新羅馬帝國」。毫無疑問,希臘對「黑海明珠」伊斯坦堡早就垂涎三尺。

1920年6月22日,第二次希土戰爭正式打響。希臘軍隊登陸伊茲密爾,分為兩路;一路往北直取重鎮布爾薩,共計六個師,為北路希軍,一路往東,為南路希軍,前往安納托利亞高原,意圖奪取當時土耳其國民政府、大國民議會所在重鎮安卡拉。

當地的土耳其民兵對這次突然的進攻完全沒有防備,到了7月8日,希臘軍隊勢如破竹,一路攻取了伊茲密爾、布爾薩等重要城市,已經向內陸推進了將近200公里,最遠部隊已經到達杜姆盧伯納爾山巔,而到了那裡,當地土軍才依託有利地形勉強維持住戰線。

更壞的消息傳來,東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亞美尼亞人發動了起義,與西部的希臘軍隊遙相呼應,此時的土耳其可謂是前有豺狼,後有懸崖,情況十分危急;幸而東線亞美尼亞人的民兵武裝實力較弱,東線土軍迅速取得了勝利,並迅速抽調兵力回援西線。

與此同時,西線凱末爾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收編民兵與游擊隊的同時,加緊訓練正規的土耳其國民軍,數次打退了希軍小規模的進攻,並取得了幾場勝利,但戰爭的天平,仍未傾向土耳其。

土耳其士兵在安卡拉集結

土耳其的勝利,震懾了各國,更開始重新審視放任希臘的進攻是否符合他們的利益,在1921年1月10日,各國再次召開「倫敦會議」,但談判建立在色佛爾條約的基礎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拒絕接受,會議以失敗告終。

既然在談判桌上無法得到,希臘決定在戰場上做兩手準備,先將服兵役範圍增加三個適役年齡,大量補充受損的兵力,在土耳其的希臘軍隊擴充到20萬人左右,另一方面,希臘從英國的支援中獲得了大量坦克、火炮,以及優秀的英國軍官,到了7月初,希臘已經完成了全面戰爭準備。

完成全面準備的希臘爆發出了驚人的實力。7月10日,屈塔西亞戰役爆發,南路希軍配合攻占了阿菲永,與北路會師之後,屈塔西亞陷落;至20日,厄斯基色西希爾也面臨陷落。

希臘軍隊勢如破竹

土軍連連失利,相繼失去三座戰略重鎮,唯一的一次反攻也被希軍擊退。

在土耳其最危險的時刻,凱末爾下令軍隊全面後撤至薩卡利亞河東岸布防,這一舉措不僅保存了土耳其國民軍隊的實力,也為日後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薩卡利亞河邊阻擊的土軍官兵

嚴峻的局勢擺在眼前,薩卡利亞河後面,就是首都安卡拉,他們無路可退。8月5日,大國民議會通過特別法案,任命凱末爾擔任全軍總司令;同時,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也親臨屈塔西亞擔任全軍總司令,這是希臘和土耳其兩個國家的決戰。

戰爭前的土耳其士兵

1921年8月23日,希臘軍隊集中共7.5萬精銳部隊,裝備300門大炮,共計3000挺機槍向薩卡利亞河發動全面進攻;土軍休整之後,集中了5.5萬人的精銳兵力,共計150門大炮以及280挺機槍,依託薩卡利亞河防禦作戰。

凱末爾親自上陣指揮作戰,土軍在希軍雄厚的兵力優勢面前,幾乎支撐不住,有些防線已經被突破,有生力量也損耗嚴重。但凱末爾在危機之中,鼓勵作戰的土軍,「我們也許失去了陣地的防線,但我們仍有血肉組成的防線,我們腳下的土地是我們戰友的鮮血換來的,一步也不准後退!「

凱末爾鼓舞士兵,一步也不許後退

會戰中,他的肋骨被敵軍子彈打斷,也堅決不下火線,仍然裹著繃帶血戰希軍,土軍受此鼓舞,最終在希軍顯出頹勢時,一舉突破希臘軍隊左翼,希臘軍隊措手不及,緊急撤退。到了9月10日,希軍全面潰敗。

奮勇殺敵的土耳其士兵

歷時22天的薩卡利亞河戰役,奠定了土耳其的勝利基礎,協約國對希臘全面失望,終止對希臘的軍事和財政援助,土耳其在不久後發起了全面反攻,肅清了20萬希軍,1923年7月24日,《洛桑條約》簽訂,土耳其用鮮血保住了民族的尊嚴,希臘的「偉大理想」徹底破滅。自此,「君士坦丁堡」從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伊斯坦堡。

洛桑條約,失望的希臘外交官

凱末爾被稱為「伊斯坦堡的救星」,但伊斯坦堡真正的救星,是那些堅守陣地的土耳其士兵。戰後的土耳其,失去了許多土地,卻保住了伊斯坦堡這塊寶地,除了依靠不屈不撓的奮戰精神,更多的是那民族基因中不甘沉淪的血性,鼓舞著土耳其士兵,浴血奮戰。

參考資料

一座城市的回憶 . 奧爾罕帕默克

全球通史 . 斯塔諾夫阿里斯

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為各位讀者帶去新的衝擊與啟示。期待各位加入東評學社,我們不見不散!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