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dei,我來了!上海首位馳援公衛中心的「600號」醫生:我在負壓病房為患者治「心病」

新民晚報 發佈 2020-03-19T18:06:42+00:00

「在上海講起『公衛中心』和我們『600號』,對大家來說都是特殊、神秘的地方。文字| 記者 李若楠 董怡虹視頻 | 記者 陳炅瑋海報 | 戴佳嘉編輯 | 唐夢葭

「在上海講起『公衛中心』和我們『600號』,對大家來說都是特殊、神秘的地方。」說起自己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下簡稱「公衛中心」)應急病房工作的15天,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陳俊不忘調侃,「其實我也是帶著好奇去的。」


上海市公衛中心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療機構。作為首個進駐這裡的精神科醫生,陳俊自1月26日大年初二開始,與醫療救治團隊一起奮戰15個日夜。而他的到來,起初連這裡一線醫護人員都很驚訝,「大家都忙著尋找對付病毒的方法,派一個精神科醫生來做些什麼?」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當天即進病房卻習慣「等待」


陳俊剛到公衛中心時,正是疫情之初。據通報,截至1月25日24時,上海累計發現確診病例40例。學會穿脫防護服是陳俊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培訓,26日下午他就進入A3樓負壓病房開始工作了。


大年初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陳俊進駐上海市公衛中心。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陳俊坦言,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原則之一是「不主動『抓』病人」。那麼如何開展工作?「每天早上交接班,會和張文宏專家團隊進行視頻連線,提到哪些患者可能存在精神或情緒問題,我會重點關注。」此外,每日查房後,陳俊會詢問值班護士當天病人情況,發現有異常的他就去問一問、聊一聊。


而更多時候他必須等待,「有些患者容易對精神科有對立情緒,只有在病房中互相熟悉了,才能讓大家和我聊。」


陳俊醫生在工作。


隨著疫情發展,除了A3樓,A1樓也開始收治患者。「原本兩棟樓間是不允許走動的,我們日常生活和負壓病房在一個樓面,中間僅隔著半污染區的一條走廊,」但為了陳俊能去A1樓會診,專門設定了一條通行路線——花壇里的小路。「悶久了,大家都很羨慕我,我會開玩笑說我去『放風』幾分鐘。」


這條小路他來回了三天,為上百位患者會診,直到後續支援的精神科醫生進駐A1樓。


親情成了需要疏導的壓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患者會產生應激反應,恐慌、擔心、焦慮、內疚,甚至因此影響治療。據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83%以上的聚集性疫情發生在家庭,母子情、手足情、夫妻情等動人的親情此時成了影響患者精神心理的重要因素。


陳俊先後遇到兩位女性患者。她們同為母親,一人因擔心丈夫和孩子也被感染而焦慮,另一人的孩子已被確診,孩子即將出院但自己還需治療,她為孩子後續照料問題憂心忡忡。


「家庭親情會帶來壓力,是人之常情,但也可以化為與病毒戰鬥的力量。」陳俊說,他給予這些患者心理支持,幫第一位母親聯繫家人,及時了解孩子動態,也許比一粒精神藥物更有效;在多方協調下,第二位母親的孩子得以晚些出院,是促使她安心治療的最好消息。



突髮狀況也時有發生。一天深夜,一位老年患者情緒激動地用身體頂住隔離病區的玻璃門,護士努力勸其冷靜,兩個人在門口「對峙」。眼見這令人不安的一幕,醫護人員向陳俊求助。


老人聽力不好,說的又是方言,雖然溝通困難,但陳俊還是摸清了老人的心思:換了病房擔心睡不好,所以情緒激動。陳俊選擇對症下藥,告知為其配些助睡眠的藥,打消對方的顧慮,平息了這場意外。


另一個心理「戰場」


陳俊的心理「戰場」不光在病房。一起並肩作戰的同事,也是他要關注的對象。


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這種未知的恐懼影響著每一個人。同時,源自救死扶傷的職業本能,當有患者病情惡化甚至離世時,醫護人員難免受到打擊。很多危重病人病情變化是以分秒計算的,陳俊曾親眼看到同事緊急搶救患者的場景,「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想做得更好,挽救更多的生命」。還有對於家庭的牽掛,也成了很多人的心結。



「剛開始的日子確實難熬,透過窗子看到病人一批批送來,特別是晚上救護車閃爍的警燈特別炫目,大家就知道又要忙起來了。」病毒無情吞噬患者的健康,也帶給醫護人員巨大壓力。一些人失眠,胃口變差。


陳俊列印了個人微信的二維碼,貼在「心靈減壓室」和餐廳門口,鼓勵同事找他聊天,保證不向上級「匯報」,可幾乎沒人來找他。注意到很多人飯後聚在餐廳聊天,陳俊沒事就抱著電腦坐在食堂,找機會和大家打成一片。慢慢地,詢問「陳醫生,有時間聊幾句嗎?」的人越來越多了。


「此刻,每個人都需要希望」


陪伴患者度過一個個日夜,陳俊和同事的努力漸漸有了回報。有一天他剛查完房,透過窗子看到樓下來了好多記者,有患者治癒出院了。


「我當時就在想,這是每個人此刻最需要的希望。」陳俊說,這「希望」,不僅是他可以告訴其他病人,「只要積極治療,也能儘早出院」,同時對一直埋頭工作的醫護人員也是一劑「強心劑」,「大家的努力沒白費,更有信心了。」


15天一轉眼過去,陳俊走出了A3樓。在陳俊之後,又先後有三批精神科醫生進入公衛中心,協助救治。


一位曾不解「精神科醫生為何到救治一線」的同行後來發了一條朋友圈,一起共事相處後十分肯定陳俊等精神科醫生的作用和價值。「精神科醫生讓治療不再像過去那樣冷冰冰,新冠肺炎下的治療更需要人性化和溫情。」在陳俊看來,這是對他們戰疫一線的最好總結。


一起共事後,曾經不解的同事也更加認可精神科醫生在救治病人中的作用。


陳俊曾赴汶川支援災後心理重建,在他看來,新冠疫情對公眾心理影響面更廣、持續時間更久,更需要廣泛的心理「防疫」,於是從進入14天隔離期起,他就投入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心理科普和研究。但也正如引起他深深共鳴的一句話:「沒有一個冬日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當下,亦如是。」




文字 | 記者 李若楠 董怡虹

視頻 | 記者 陳炅瑋

海報 | 戴佳嘉

編輯 | 唐夢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