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直播的書店不是好書店?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3-19T20:23:54+00:00

本報記者施晨露 見習記者 鞏持平3月9日晚,小童以嘉興海鹽烏托邦書店創始人身份做了第一場直播。直播並非為了賣貨——2月25日,烏托邦書店已發布公告,將於5月1日前後結業,庫存圖書皆以「盲盒」形式出售。

本報記者 施晨露 見習記者 鞏持平

3月9日晚,小童以嘉興海鹽烏托邦書店創始人身份做了第一場直播。與他同場直播的,還有杭州曉風書屋創始人朱鈺芳等。直播並非為了賣貨——2月25日,烏托邦書店已發布公告,將於5月1日前後結業,庫存圖書皆以「盲盒」形式出售。公告發出24小時內,盲盒售出上千份;一周,售出3000多份。經營書店4年,不承想,這是店鋪里賣得最好的時候。

烏托邦書店幾乎從不直播。小童認為直播不是書店生存的長久之道,「售賣圖書的人恐怕無法短時間內講清楚一本書的內容,吸引再多流量,終歸只是數字。」他選擇相信面對面的交流,更真實,也更有力量。他對電商也持保留態度,此前只在孔夫子舊書網出售過二手書,卻從未嘗試在電商平台大規模銷售。

他的堅守有時甚至顯得有點異類。比如,雖然周邊有多所學校,他從不賣教輔。還比如,他的書店實行門票制,15元一張,在書店消費可抵扣,門票一出,來書店的人少了大半。他覺得書店是一個包容又獨立的空間,是一個有態度、能讀書的地方,不應喧囂若市。

4年間,他屢次嘗試自救。翻修鋪面,更換書架,大量購置新書,舉辦活動,他曾發起過眾籌觀影系列活動、西西電影工坊系列活動、烏托邦民謠系列活動等,也有讀者跨越幾百公里特意來參加。但這4年,小童一直入不敷出,全憑熱愛苦苦支撐,他本寄希望於春節營業額上漲,情況好的話,能把上半年房租掙出來……

烏托邦書店落幕,能說明書店沒有「雲基因」嗎?

也許是吧,但不能坐以待斃。

2月25日上午,浙江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裡的曉風書屋裡,朱鈺芳頭一回做了一場淘寶直播。一個多小時裡,從書店外面的環境,到書店特色文創產品、關於杭州的圖書,朱鈺芳為觀看直播的網友一一推薦,並適時朗讀了片段。2月4日下午,鍾書閣上海芮歐店店長原揚完成了一場4小時的直播,此後一個月內,書店做了3場直播,並上了B站、喜馬拉雅等7個平台。

原揚的第一場直播還不錯,4個小時收看人數漲到8777人,收到1萬多條互動信息。「大概是播了3個小時以後,淘寶推了首頁,給了導流。」原揚說,直播結束後,電商部的同事沒有給她具體的銷售數字,但她發現,的確有部分平時或許沒有閱讀習慣,也不常逛書店的網友,點進了這場直播。「賣多少書不是目的,主要還是陪伴大家一起度過這段日子。」

「其實很早就想嘗試直播這種方式了,雖然書店是傳統行業,還是希望能夠貼近當代年輕人的想法。平台找到我們希望做這樣的活動時,想都沒想就決定要試一下。」朱鈺芳說。

書店直播也要像「李佳琦」們一樣帶貨嗎?朱鈺芳說,自己只在直播間掛了9件商品,不太看重銷量,更關注的點在於網友們特別是年輕網友能夠通過她的講述,看到一家書店是如何運作的,書是怎麼選出來的,花了什麼樣的心思為愛逛書店的讀者創造舒適的閱讀環境。

西西弗上海環球港店和建投書局浦江店也開始直播。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系的謝重澄加入建投書局的機緣頗有些神奇,第一次到浦江店是以讀者代表的身份。這個愛逛書店的年輕人成為一家書店的店長後一直思考,今天的書店能不能成為一個樞紐,把愛書人連接起來,而不僅是一個提供書籍的地方。「書店離不開閱讀,線下空間無法開放,大家會很自然地想到線上。但線上閱讀這個領域,不少頭部平台、知識付費平台都有成熟產品。書店的優勢在哪兒?還能做什麼?」

直播之後,建投書局浦江店聯合廣西師大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發起了「彩虹書單」線上共讀活動,開發了一款「彩虹Reader」打卡小程序。很短時間內,竟有不少企業找上門來求合作。「很多企業會組織閱讀活動,過去採取的形式可能是發放一批書,要求員工在一個月後提交一篇讀書筆記。線上打卡的形式彌補了這一部分需求的空白,更有主題性和凝聚力。對內容方、電子書商來說,也多了一個渠道平台。」謝重澄調侃,訂單多了,可以轉型做閱讀小程序服務公司。玩笑過後,他強調:「書店確實應該結合一些新技術,要有點門檻,小程序是最基礎的。不只是把圖書上架、銷售,考驗實體書店的是文化服務能力。」

轉型發展、滿足新業態要求,成為書業的共同目標與企盼。「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更清晰地發現,實體書店很容易被線上業務所取代。」一位業內人士點評道。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日前發出的一份分析報告提出,在實體書店領域落實網際網路思維,將其貫穿運營全程。線上線下融合,在此次疫情之後,或將成為實體書店最為關切並且實踐的方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