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對清朝的經濟有多依賴?清朝是如何影響朝鮮的?

文史淺聊 發佈 2020-03-19T04:49:25+00:00

在清朝衰落之際,兩國貿易也發生變化,這就是效應,清朝對朝鮮的影響,已經深入影全面,畢竟和朝鮮有貿易的國家並不多,中國在東南亞、北部,以及海外,均有貿易,可惜閉關鎖國也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導致無法全面開放。

朝鮮王朝,一個建立於1392年的王朝,滅亡於1910年,由李氏建立,因此也稱李氏朝鮮。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是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經歷過我國的明朝和清朝。明朝時,是明朝的藩屬國,明朝也曾經幫助過朝鮮王朝。最著名的還是萬曆朝鮮戰爭,一舉擊敗日本入侵朝鮮半島的目的。從這也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朝的關係密切。不僅是明朝,清朝和朝鮮王朝的關係也很緊密。


一:清朝和朝鮮王朝的關係


朝鮮王朝和清朝的關係有多密切?就差在朝鮮王朝建省了。從中體會到兩國的關係,不僅僅是藩屬國那麼簡單。從早期的武力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擊敗朝鮮,清朝迫使朝鮮臣服,再到甲午戰爭時,清朝出兵朝鮮,共同抗擊日本。在這些背後,是清朝對朝鮮的控制以及複雜的關係。清朝在東北亞崛起,對東北亞周邊地區造成很大影響,朝鮮就是其中之一,但早期的後金和朝鮮,關係並沒有形成外交的關係,處於「不完全外交關係」中。



也就是說,兩國沒有形成平等的外交關係,而是一種藩屬國關係。清朝取代明朝後,朝鮮的外交關係也發生了變化。清朝對朝鮮王朝的冊封,同時也是保護朝鮮。清朝入主中原後,兩國的關係過渡到「完全外交關係」,這也是朝鮮完全對清朝的認可,關係也越來越緊密。關係好的時候,出兵幫助朝鮮王朝,而宗藩關係的確立,加上有陸地接壤,兩國的貿易往來密切,不管是文化還是經濟,中國始終影響著朝鮮。


二:朝鮮和清朝的貿易路線


清朝對朝鮮的貿易路線,主要還是集中在陸地上,海上的比較少。因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海外貿易。不過,對於藩屬國來說,特別是有陸地接壤的,貿易還是沒中斷的,像朝鮮和越南就是一個例子,除了朝貢外,平常還是有貿易往來的。雖然有閉關鎖國政策,但還是有對外開放的港口。康熙時期有上海、寧波、福州、廣州。乾隆時期,只剩下廣州十三行,它就是清朝對外貿易管理機構,管理著廣州港口的海外貿易。歐洲、亞洲、美洲等,和許多主要國家都有貿易往來,這也是清朝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



進入近代史後,國門被打開,清朝對朝鮮的貿易路線,海陸兩線都有。而在陸地上,是清朝和朝鮮的貿易主要路線。在鴨綠江上,清朝是有通往朝鮮王朝的路線的。從路線來看,主要是從中原出發,經過遼西、遼東,跨過鴨綠江,抵達朝鮮半島。主要城市的連接點為京師—盛京—漢城。海路方面,由朝廷制定,從中國其他港口出發,抵達朝鮮半島。兩條路線,根據不同時代,也發生變化,主要還是重視程度的變化。


三:清朝和朝鮮的公貿易往來


有了路線,也有了密切的關係,最終使得朝鮮和清朝的貿易繁忙。在兩國的貿易中,可分外公貿易、私貿易、違禁貿易、邊境貿易,公貿易是指:朝鮮官方要求使團購買的貨物,稱為公貿易;私貿易是指:朝貢使團與民間的貿易;邊境貿易是指:兩國邊境開放的市場貿易;違禁貿易就是走私違禁物品,如火藥等。在朝鮮對清朝的朝貢中,除了獲得賞賜外,帶來的是朝鮮使團的貿易,他們不僅出售商品,而且買進更多的商品帶回去。


在兩國的貿易中。邊境貿易也是有嚴格限制的,基本是每年兩次,但有的地方一年一次,有的則兩年一次等。明朝時期,規定朝鮮每年朝貢四次,於是朝鮮使團不是在準備朝貢中,就是在去朝貢的路上。清朝也是如此,要求朝鮮按照明朝時期的次數進貢,後來清朝規定每年一次。除了正式的朝貢使團外,還有一些小使團,但規模無法相比。在朝鮮的朝貢物品中,摺合成清朝白銀,價值如下圖,總價值3259218兩。



朝貢使團除了進貢外,還兼備貿易責任,他們會在北京、瀋陽等地進行貿易。在朝鮮官方需要的貨物中,都由使團採購,這方面均是高價值物品以及必需品,有絲綢、瓷器、茶葉、藥材等。根據《燕行錄》的記載,1787年,這一年的朝鮮使團,攜帶了八萬多兩白銀進入中國採購物品。而這還是中等的水平,使團攜帶銀兩一般都會超過十萬兩以上。可見公貿易還是很可觀的。


四:朝鮮使團的私貿易


私貿易,也稱為「八包貿易」,當時的使團每人攜帶八包人參,每包重十斤,所以得這個稱呼。這是使團成員的交易物資,人參不同時代,價格也不一樣,使團的收入並不相同。同時,使團成員,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會向清朝的官員賄賂。使團一次朝貢,會得多少錢?成員會得到補貼,數量為五千兩,這個是中間值,因不同的看法,數字不一樣。加上八包貿易,人參為25兩一斤,最高的時候是50兩。80斤就是2000兩。使團成員一般為兩百人,2000乘以200等於40萬。5000乘以200等於100萬。



之後清朝允許使團成員攜帶白銀,與人參摺合成銀兩的數目一樣,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攜帶的。約有一萬左右,這樣就有141萬本錢,看著數目挺大的,但扣除關稅,賄賂錢、人參本錢,加上朝鮮官方會抽取利潤,作為補貼用。因此,這些錢,會去掉不少。不過沒關係,因為是貿易,有了本錢,使團可以購買大批貨物,特別是回程的時候,馬車都是空的,可以在北京、瀋陽等地購物,回到朝鮮出售,那才是最賺錢的時候。之後有的商人加入進來,主要是他們會做生意,賺得更多。


五:朝鮮和清朝的邊境貿易


作為邊境貿易,清朝除了規定開放的時間外,還指定了地點,作為兩國貿易地點。邊境貿易包含中江後市、柵門後市、余馬貿易、延卜貿易、會寧開市、慶源開市。就分布在鴨綠江流域和圖們江流域,這兩個地方進行貿易。中江後市,是在鴨綠江中間的島嶼進行的貿易。和明朝的比,清朝在中江後市的開市次數少了很多,明朝是逢三、六、九就會開,不過只有十四年的時間,而清朝的一年僅有兩次,總共百餘次。在中江後市所有的公貿易中,累計數目為一百萬兩,而私貿易則會更多,更有許多走私的。



柵門後市的出現,中江後市就出現衰落,直到取消。在鳳城的柵門後市,是在中國境內的貿易地點。鼎盛的時候,一年有數十萬兩白銀的貿易額,而開放的時間為八天,隨著貿易的增多,實際並不只有八天,朝鮮使團回國時,會購買大量的貨物,由清朝這邊的商家承擔運輸。這些商家還壟斷柵門後市,最後被朝鮮起訴,雍正時期,取消他們壟斷專營權。柵門後市存在26年,由於朝鮮人欠中國商人的數目比較大,中國商人向朝廷上訴,希望能得到追回,但朝鮮的抵賴,迫使清政府把柵門後市給關了。


在圖們江流域的會寧和慶源,這兩個地方都在朝鮮內。會寧開市每年一次,慶源開市為兩年一次。這些地方的貿易,都會有官方的參與,也做了一些限制,比如會寧地區,規定人數320人以內,牲畜數目為640匹,時間為20天。除了這些公貿易外,也會夾雜私貿易,只要有利益,就會商人的存在。但會寧和慶源兩地,以山地為多,位於朝鮮西北地區,經濟落後,屬於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來這裡的商人比較少。



六:總結


從兩國的貿易來看,邊境貿易和私貿易,逐漸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公貿易雖然是官方主導的,但隨著時間變化,私貿易越來越多。19世紀末,清朝進入近代史,伴隨的是各種問題,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此時的藩屬國,對清朝也產生不一樣的情緒。面對複雜的國際關係,朝鮮和清朝的關係非同尋常,他沒有其他合作夥伴,必須依賴中國。


光緒七年,朝鮮要求改善邊境貿易,以及增加海上貿易。兩國的貿易從朝貢,更多的是轉向邊境貿易。朝鮮的朝貢在康熙時期達到巔峰,雍正後開始走向衰落,更多的是負責貿易。上文講到,清朝收穫朝鮮的貢物,價值幾百萬兩,但清朝為了招待他們,賞賜他們,實際的付出,已經超過本身的價值,而且還要多很多,在多方面的原因下,朝貢貿易逐漸衰落。



朝貢貿易的衰落,實際也是清朝地位的衰落,藩屬國開始意識到這種尷尬的地位。但朝鮮王朝也無可奈何,除了中國,面臨的敵人更多,其中日本就是最大的一個。從朝貢、公貿易、私貿易的繁忙,到謀求邊境全面的開放,是朝鮮王朝開始正視與清朝的平等地位。這也看出,在東亞,只有和中國建立宗藩關係,才能享受與中國的貿易,日本不在此體系中,所以不是朝貢體系的受益者,而是破壞者。


清朝的衰落,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也發生變化,越南和朝鮮相繼與清朝解除宗藩關係。而貿易的變化,也反映出兩國的關係,從繁榮到衰落,是清朝的衰落之路。如果清朝開放更多的市場,賺的只會更多,每年的稅收都是巨大數目。在清朝衰落之際,兩國貿易也發生變化,這就是效應,清朝對朝鮮的影響,已經深入影全面,畢竟和朝鮮有貿易的國家並不多,中國在東南亞、北部,以及海外,均有貿易,可惜閉關鎖國也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導致無法全面開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