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稱人格高速成長更佳,注意這4點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教育微談 發佈 2020-03-19T06:55:01+00:00

前幾天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學生上網課時,用方言辱罵老師。面對這個事件,很多網友發表了評論:作為高三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千萬別拿他還是個孩子做理由。

前幾天看過一則新聞,一名學生上網課時,用方言辱罵老師。面對這個事件,很多網友發表了評論:

  • 作為高三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千萬別拿他還是個孩子做理由。
  • 這樣的孩子辦理退學吧,自己想怎麼學,就怎麼學,沒老師管更自由。
  • 不知道為啥,看了視頻很傷心,希望孩子要懂事,老師也不容易。
  • 已經道歉還停課,孩子處於叛逆期,也要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
  • 有些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都是泡泡做的,說破就破,尤其受不了當眾批評,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也很難適應。
  • 學生來晚了,給老師道歉了,老師拿他跟別的學生比,這應該就是起爭執的導火索。

看了評論區的評論,多數網友認為是學生的問題,但也有網友指出孩子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可以再給個機會。



首先學生罵老師的做法肯定不對,且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但真的僅僅是家教不好嗎?有沒有可能是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刺激到了孩子脆弱的神經呢?

帶著疑問,我從網上找到了一段相對比較完整的視頻,這段視頻長達8分多鐘,視頻記錄了這個事件的全過程。

在這段8分多鐘的視頻里,學生確實對老師爆了粗口,但同時我也注意到,視頻里學生多次反問老師,你為什麼要「杵麼」(方言諷刺、嘲笑)我?

顯然在這名學生看來,老師上課前的言語傷到了他的自尊,而自尊是屬於人格的範疇。換句話說,學生認為老師的言語,侮辱到了他的人格,於是他才會對老師進行辱罵。

關於尊嚴和人格的關係,人民網刊登過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在2014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致辭上的講話,其中有這樣一段是這樣的:

「人類的心中也有著無形的底線,時時約束著我們的行為:生存是生命的底線,誠信是處世的底線,忠誠是愛情的底線,尊嚴是人格的底線……」

尊嚴是人格的底線,一個人如果沒有尊嚴,何談人格?我們可以指出孩子的叛逆,但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



在我們周圍,有著很多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案例,於是我們認為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但現實情況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叛逆。也有一部分孩子很平穩地度過了青春期,沒有所謂的叛逆行為。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到底是為什麼?

站在家長的角度來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有不聽話、挑戰父母權威的行為,於是家長就利用自己慣有的權威,給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定了個叛逆的罪名

但是,我們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在所謂的青春叛逆期里,孩子的人格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換言之,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青春叛逆期應該叫孩子的人格高速成長期。

通常情況下,在孩子所謂的青春叛逆期,也就是10歲到18歲這七、八年里,孩子的人格會的得到快速的成長,具體表現為:孩子逐漸有了獨立的自我、獨立的主見、獨立的自信。

細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青春期孩子的表現有如下端倪:父母給孩子做的飯菜不合孩子口味,給孩子買的新衣服孩子不喜歡,一起決定干某件事,孩子突然不幹了,對於周圍發生的事,孩子也有自己不一樣的看法.....

孩子人格高速成長背後的緣由。

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們逐漸擁有獨立的自我、獨立的主見、獨立的自信這主要源於青春期孩子的身體的變化以及認知方式的變化,同時與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1.青春期孩子身體上的變化,

我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會迎來又一次發育高峰,具體表現為男孩和女孩明顯的第二性徵的出現。青春期女孩的聲音會變細,乳房也開始發育;男孩的聲音會變粗,身體也會變得強壯。同時男孩和女孩的身高也大度的增加,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的身高水平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父母。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由於身高的原因,不再仰視父母,取而代之的是平視或俯視父母,於是以前唯唯諾諾的孩子,從身高方面對父母漸漸擁有了自信,這為孩子挑戰父母的權威,從體格、體能方面做好了準備。

其實這和動物界獅子挑戰獅王很類似。當獅子年幼時,對獅王是絕對的尊崇,但當幼師的身體發育到足夠強壯,它的自信也會與日俱增,直到有一天,強大的自信會促使它去挑戰老獅王。結果只有兩個,挑戰成功成為新獅王,或被老獅王打敗,被驅逐出獅群。

身體上的發育、成長,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自信,孩子們不再迷信父母,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獨立的自我。青春期男孩在身體的高大、強壯方面,要優於女孩,這也是為什麼青春期男孩比女孩更加叛逆的原因。

2.青春期孩子認知方式的變化。

青春期孩子的認知方式,較之前的認知方式會有很大的變化。

在11、12歲之前,絕大多數孩子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因為在12歲之前,孩子一直處於一個被動的接受外界灌輸給他信息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認知的萌芽階段,缺乏認知的主動性、獨立性,所以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

當孩子到了十幾歲之後,他的認知方式就從被動變成了主動,於是孩子逐漸具有了獨立認知世界的能力。對未知的事物,也有了一種迫切的、主動認知的內在驅動力,進而逐漸形成了孩子獨立的主見

近代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在其認知發展理論中指出:

孩子從11歲開始,就進入了形式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形式可以擺脫具體的思維內容,通過為假設性命題思考,做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

多數情況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是區別於父母對世界的認知的,有時他們之間的認知甚至是對立的,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在父母的意識里,孩子的認知,以及由認知產生的具體行為,被擁有絕對權威的父母定義為叛逆。

3.孩子的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也離不開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的關係與作用。

心理學家們認為,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並發展的。

(1).父母的先天遺傳和後天表率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影響。

孩子會遺傳父母的外貌特點,而孩子的外貌等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直接影響。容貌佳,則有積極作用,反之是消極作用。

同時父母的言行等也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影響。俗語「父慈子孝」,「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最好的佐證。

(2).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也會對孩子的人格形成產生影響。

學校教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性的活動,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校會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的奮鬥目標等,最終使孩子形成對社會、對人的正確看法和態度。

社會實踐是孩子步入社會以後,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逐漸改變或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

來自父母的遺傳、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等都會對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因此父母也需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同時學校也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至於社會實踐是每個人特有的經歷,我們不能很好地把控。

知道了影響孩子人格的緣由,那麼在孩子的人格高速發展期,父母怎樣做,孩子才能平和地度過青春期呢?

孩子處於人格高速成長期,父母應該怎樣應對?

孩子處於人格高速發展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父母必須正常應對,否則 很可能會出現我們不希望看到的的後果,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可以參考一下4條建議:

1.父母要意識到孩子青春期的成長和變化是正常的,父母也要學會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要意識到孩子的這種人格快速成長是正常的,並且這種人格上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標誌:他們正在從人生的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當中,母親宋倩對女兒喬英子的愛和關心是無微不至的,但仍然引發了母女之間的矛盾。

  • 為了能夠讓英子好好的學習,母親辭去了當老師的工作。為了防止噪音打擾到小影子學習,母親還特意給喬英子住的房間,加了隔音棉。
  • 為了能夠讓英子好好學習,母親生生剝奪了喬英子最喜歡的航模。
  • 為了給英子補身體,母親還每天堅持用中藥熬湯給喬英子喝。

母親的一切行為都是以愛的名義而進行的,這種愛的包裹,讓喬英子感到窒息,密不透風。這種愛也剝奪了喬英子的獨立自信,以至於喬英子最後都要跳海。

因此在孩子青春期,父母要認識並承認孩子的人格的高速成長,要尊重孩子的行為,給他們獨立成長的空間。

當然父母的自我成長也是必要的,不能與時俱進,就是變相的固步自封。



2.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權威,去包容孩子。

青春期之前,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當中,父母的權威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時候父母不說話,一個異樣的眼神,孩子就主動退卻了。但在孩子青春期,過分壓制孩子的想法、行為,會導致非常惡劣的後果。

一份2017年的統計數據表明:13到15歲,是孩子離家出走的高危期。當中比例高達66.51%的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竟是為了和父母對抗。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當父母看到孩子是錯的時候,或者是當孩子對父母表現的不友好的時候,作為父母,你一定要包容和耐心。」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權威,嘗試著去多理解、多包容孩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及怪異的行為。



3.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父母要學會傾聽。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 雖然這種認知可能比較負膚淺、不全面,但是,有哪個孩子,是某一天就突然具有成人的思維和格局呢?

所以當孩子和我們有溝通的意願時,我們不可魯莽的打斷孩子,要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後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當下所面對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在不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全,對他人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去嘗試的去實現自己的想法,甚至父母也可以參與其中。

對於孩子當下所面臨的問題,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參考性的建議或意見,然後讓孩子結合孩子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做出最為合適的決斷,而不是父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4.不要嘲諷孩子或做一些可能引發孩子強烈反感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但他們的內心卻是易感的。或許孩子的一些想法還不成熟,或許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不管是出於何種理由,父母都不能對孩子加以嘲笑。

去年6月,發生在上海一個新聞,一名17歲的少年,因與同學發生矛盾遭到批評,後其母親載其回家,途徑盧浦大橋引橋時跳橋身亡。叢生到死,這名17歲少年只用了5秒種。

今年的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5年級的孩子,因家長訓斥在家不好好上網課、上課不積極,而樓上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僅有12歲的生命。

這樣的案例實在是太多了,但有一個突出的、一致的特點,那就是發生這樣案例的孩子,絕大多數正於青春期。深究原因,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但父母某一次不恰當的言行,或許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我們不能嘲笑,同時也儘量不要做可能引起孩子強烈反感的事,否則後果可能會讓我們悔恨不已。

【寫在最後】:

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和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自然也要學會成長。面對人格高速成長的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學會放下架子,嘗試去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對孩子多一些讓步和包容,同時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予孩子一些恰當的建議,這樣你和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親近,你也將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那時孩子的青春期將不會叛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真正的人格快速發展和成長。


我是@教育微談,歡迎各位朋友留言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