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整軍備戰期間,還不忘將蘇聯的國界線向西推進

強國網 發佈 2020-03-20T01:04:58+00:00

蘇聯一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卡爾波夫曾評論說:「史達林使希特勒徒失去了這樣的戰略橋頭——德軍戰略集團能夠在戰爭伊始從這裡進攻,『劈開』蘇聯的領土長驅直入抵達伏爾加河。



「把邊界向西推進」

史達林在積極整軍備戰的同時,還採取了另外一項重大措施將蘇聯的國界線向西推進。

當歐洲的大戰爆發後,史達林乘希特勒無暇東顧的時機,進兵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和比薩拉比亞,從而將國境線向西推進了數百公里。在史達林看來,這些都是舊俄羅斯帝國的固有疆土,十月革命後列強乘蘇俄內亂奪走了它們,並在這些土地上建立了反蘇維埃政權。如果蘇聯不乘歐戰收回這些舊俄疆土,它們就會成為希特勒攻蘇的前沿陣地。尤其波羅的海諸國距離蘇聯腹地很近,如果德軍從這個巨大橋頭堡進攻莫斯科,距離就比從波蘭方向進攻要縮短一倍。


當時一向仇視蘇聯的西方世界大喊大叫說蘇聯是「瓜分波蘭「、「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但美國加州大學的金斯伯格教授曾指出,蘇聯出兵波蘭的行動符合國際法。國際聯盟也認為蘇聯並未構成侵略行為。蘇聯一俄羅斯的著名作家卡爾波夫曾評論說:

「史達林使希特勒徒失去了這樣的戰略橋頭——德軍戰略集團能夠在戰爭伊始從這裡進攻,『劈開』蘇聯的領土長驅直入抵達伏爾加河。從里加(拉脫維亞首都—筆者注)到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是近在咫尺。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道路很好,又有機場可以從海上運送部隊和裝備。要是『巴巴羅莎』計劃的進政集團在這裡展開,法西斯德軍就能馬上拿下蘇聯首都,因為我們沒有部隊可以保衛它(主力位於西南邊界),莫斯科城郊沒有一點防禦工事。希特勒匪徒一周就可以進抵蘇聯首都城下,而強大的坦克可以夾擊史達林格勒,它們可以馬上渡過伏爾加河,因為在我們縱深地帶沒有能遏制它的兵力。要是把遠東的部隊運往伏爾加河一線,那麼靠唯一的一條鐵路在短期內無法集中部隊。不知這個第一次突擊會帶來什麼結果,也許我們不得不進行車里雅賓斯克、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新西伯利亞的保衛戰......但由於史達林的戰略遠見,德國人失去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橋頭堡,不得不通過利沃夫、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以及基什尼奧夫、基輔、奧廖爾長途跋涉來進攻莫斯科,他們在這一片廣袤的土地上喪失了近一半的兵員和裝備......可以說,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1939年11月,蘇聯與芬蘭之間爆發了戰爭。這是由於邊界問題而引起的。當時,列寧格勒號稱蘇聯的第二首都。這座城市距離蘇芬邊界不遠,處於芬軍大口徑炮的射程之內。為了改善列寧格勒的防禦態勢,史達林建議與芬蘭進行領土交換,但被一向反蘇的芬蘭政府所拒絕。蘇聯企圖用武力迫使對方作出讓步,卻出平意料地遭到芬軍的頑強抵抗。由於天氣和地形對蘇軍非常不利,芬蘭的戰爭曠日持久,傷亡慘重。全世界的反共勢力乘機大肆炒作。蘇軍在和平年代堆積的種種弊端,都在這場戰爭中充分地暴露了出來。戰後,史達林果斷地對蘇軍高層進行了改組,以鐵木辛哥擔任國防人民委員,梅列茨科夫擔任總參謀長(不久被軍事新星朱可夫所取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