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與直播的結合,為什麼沒有想像中來得蓬勃?

愛車兵團 發佈 2020-03-20T02:16:23+00:00

不論是前些年的汽車電商,還是當下的汽車直播,也僅僅是把汽車營銷的方式從單純的線下實體,搬到線上的官方商城、旗艦店,而沒有真正把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

疫情讓人們的社會活動大幅減少,不少以此為基礎的行業和領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原本是消費旺季的春節,受此拖累成為了最省錢的春節。加之人們長時間在家所帶來的心理焦慮,開始出現通過消費行為來釋放心理壓力。同時,對公共運輸環境的擔憂,也令部分經濟條件允許的消費者有意買車。兩者結合的心理變化,讓汽車業界提出「報復性消費」的觀點,並以17年前非典過後的汽車銷售數據作為佐證。



與汽車相關銷售的領域,自然不想錯失機會。既然消費者難以到現場看車,不如以在線直播來賣車?這就是「雲賣車」的由來。但是留心觀察便知道,「雲賣車」的效果微乎其微,在線觀看的人數也不多。到底為什麼「雲賣車」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在線看車,可以說是建基於通訊網絡在國內發展疊代的紅利,繼而引申出來有別於傳統銷售方式的行為。


同時還能解決消費者未能親自到經銷商處了解汽車信息的不便,讓其足不出戶獲取到自己想要的資訊。毫無疑問,這大大降低消費者獲取信息的難度。只是買車不同於買生活用品,畢竟還是很多人認為買車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汽車進入百姓家庭的數量和比例相比以往已經高出不少。不論是幾萬元還是幾十萬元,在不少家庭看來,購車的成本仍然是僅次於購買房屋外的大額消費。此外,汽車在家庭中的使用時間,相較於電子/科技產品和家用電器等商品都要來得長。選擇時候的一個「小失誤」,很有可能會在往後的用車時間裡為用戶帶來或多或少的煩惱。因此家庭消費群體,對於汽車的口碑、歷史和產品質量以及維修保養成本更為看重。



而線下經銷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意義在於為潛在客戶提供接觸、了解和體驗新車的平台。而且在購買的過程中,實時化社交同樣是消費者買車時的心理依據之一。簡單來說,消費者更願意在線下體驗的同時,和銷售人員、店內的其它顧客等進行實時的溝通交流;也會在意周圍人群對自己買車的看法和建議,期望汽車消費行為得到認同等等。

如果有看過直播賣車的朋友都知道,不少直播的觀看人數都不多,大概只有1、2千左右甚至只有幾百人觀看的情況出現。這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直播賣車的受眾數量其實遠沒有想像中的多。



時下年輕人喜歡觀看的直播,其銷售的商品多數為價格不太高、偏向於日用品、生活用品的類別。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使用需求是明顯強於汽車,屬於日常生活中時常要用的產品,而且消耗的速度也要比汽車及其相關產品快上不少。


比如美妝類和服裝類的直播,其類別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並且可以通過直播up主的講解和評價,消費者可以在螢幕前大體去了解產品的實際情況,以及能透過螢幕快速地從直播up主的演示過程中,將產品與自己了解的同類商品進行快速比較。之所以美妝博主的能迅速在直播領域中崛起,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這個緣由所形成。


並且,部分UP主還會通過密集話語傳播如「買它!買它!買它!」,誇張的言行舉止和不斷暗示缺貨的壓迫式銷售心理,刺激消費者的衝動消費。換個角度來說,也正是由於商品的價格不高,因此哪怕是衝動消費,其花費的成本也不會很高,並且能以較快的消耗速度來用掉。也就是說,衝動消費的試錯成本很低。



反過來看,汽車直播的觀眾沒有上述領域的直播來得多。這是由於汽車並非日用品和必需品的類別,並且需要有一定經濟條件才能購買的商品,消費基礎相對較高。而且汽車直播面向的群體都是目標清晰的,有的是想了解新產品,有些是為了打探優惠幅度。可直播方出於保護利益,都不會把真實的折扣優惠通過螢幕來傳播。如此一來二往,觀眾得不到想要的細節,直播方難以把觀眾轉到線下,直播的價值便大打折扣。

以往的汽車銷售在於線下的體驗,網際網路+、新零售等概念湧現之時,不少行業都與之進行結合。可從「新零售」一詞在2016年的雲棲大會被提出開始算起,直至當下已經三年之多。在這段時間當中,似乎沒有見到汽車與電商、新零售之間出現不俗的有機結合的案例。不論是前些年的汽車電商,還是當下的汽車直播,也僅僅是把汽車營銷的方式從單純的線下實體,搬到線上的官方商城、旗艦店,而沒有真正把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



汽車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汽車電商和直播難以把銷售和營銷渠道在線上和線下結合,其原因在於當中有著大量的線下後續服務。線下服務的體驗是否夠好,是否與宣傳一致,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以及購買決定。或許我們應該把直播和其它線上方式看作是傳播品牌形象的一種方式;以社交的形式把受眾聚集,繼而轉化為一定範圍的圈層和粉絲圈,增加粉絲黏性的同時還能助力於後期的精準傳播。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