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超頻排行:全核5GHz就開心了?這超頻幅度20年前要被笑掉大牙

什麼值得買 發佈 2020-03-20T03:23:31+00:00

回顧以下14年前的老電腦們現在,看著我那塊矽脂8700K跑個全核5GHz就要熱出翔的體質,遂感慨這歲月著實不饒人、超頻遊戲已是近黃昏。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SMZDM.COM|作者:東辰tony


創作立場聲明:Tony哥的PC日常

超頻:DIYer的必修課

筆者的CPU超頻史自1999年第一台AMD K6-2 266電腦就已開始,20多年來,大大小小經歷了數輪DIY熱潮,少不了賽揚300A時代的雀躍,躲不開鐵殼圖拉丁的150MHz瘋狂外頻,更別說巴頓2500+時代的AMD Yes!

回顧以下14年前的老電腦們

現在,看著我那塊矽脂8700K跑個全核5GHz就要熱出翔的體質,遂感慨這歲月著實不饒人、超頻遊戲已是近黃昏。

以i7-8700K來說,全核4.3GHz超到全核5GHz,論超頻幅度才116.28%,這在20年前的超頻時代,幾乎等同於被人恥笑的「鑽天雷」渣體質。要說早年間PCDIY玩家尤其是OCer們的樂趣,你們根本體會不到~

花上幾分鐘,讓我們回顧一下多年前那些牛翻天的超頻神U吧~

1989~2011年歷代CPU超頻王

以下按時間線順序,依次介紹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CPU超頻神U:

1989年:Intel i486DX33

  • 時鐘頻率:33MHz
  • 超頻頻率:66MHz
  • 超頻幅度:200%

你沒看錯,早在486時代,CPU超頻就已成為DIYer手中的騷操作

小結:i486DX-33是PC圈公認的超頻王鼻祖,配合華碩(沒錯,最早的超頻王主板就有華碩,其他還有金鷹、海洋等)486主板上的頻率跳線,33變66,連跳兩級!200%的超頻幅度相當於全核8.6GHz的i7-8700K,是不是不敢想?

1994年:Intel Pentium 75MHz

  • 時鐘頻率:75MHz
  • 超頻頻率:133MHz
  • 超頻幅度:177%

P75是嚴格意義上的第2代奔騰處理器(注意不是Pentium II,這只是商標而已)

小結:發布於1994年3月的第2代Pentium處理器,將350nm製程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和i486DX的懵懂時期不同,這是一個Intel瘋狂噴射牙膏的時代,幾乎每一顆Pentium處理器都能隨心所欲地通過i430晶片組主板上的跳線隨意設置倍頻外頻,75MHz的處理器可以輕鬆運行在100MHz上,配合優秀的主板則能超至120~133MHz。

1998年:AMD K6-2 266MHz

  • 時鐘頻率:266MHz
  • 超頻頻率:400MHz
  • 超頻幅度:150%

終於見到筆者第一台電腦所用的CPU了!感慨萬千~

小結:K6-2時代的AMD,有點像12nm時期的Zen+。製造工藝的提升,讓AMD處理器從默默無聞的萬年候補,逐步走向台前。這顆採用250nm製造工藝生產的CPU,採用了非常先進的封裝設計工藝,極具超頻體質。

最基本的玩法就是跳倍頻至5.5x66MHz外頻,變身為K6-2 350,如果你有一塊高大上的MVP3超頻主板,那麼可以挑戰當年的頂級外頻100MHz,然後倍頻x4得到一塊K6-2 400MHz處理器!筆者當年那塊垃圾同維主板只能超到K6-2 350,還不算穩定,甚是可惜╮(╯▽╰)╭

不過,K6-2處理器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沒有二級緩存,因此在後面這位選手面前... ...

1998年8月24日:Intel Celeron 300A

  • 時鐘頻率:300MHz
  • 超頻頻率:603MHz(液氮)
  • 超頻幅度:201%

不用多介紹了吧?

如果說i486DX33的200%超頻幅度,是建立在時鐘頻率過低的基礎上達成的話,那麼9年後的這個夏天,Intel用一顆400多塊錢的廉價處理器,掀起了完全不亞於2019年Zen2的DIY狂潮。

賽揚300A的「A」字後綴,意味著這是一顆自帶二級緩存(之前的賽揚無A系列閹割掉二級緩存,用以和最新的PentiumII處理器劃清性能界限)的高性能處理器。而它在當年的「基本操作」,就是66MHz外頻直接跳上100,到手就是一顆450MHz的「准Pentium II 400」。要知道,當年奔2-400的價格接近1800元,前者售價甚至不足其1/4。

小結:高玩用戶對這顆CPU的超頻範圍是500MHz~603MHz,後面這個數字是基於液氮輔助的情況下達成的,優秀體質的CPU配合高性能超頻主板(比如當年的升技、梅捷、華碩、鑽石等440BX晶片組主板),500MHz都是基本能達成的水準。可以說,Celeron 300A為Intel攢下了至少5年的美譽度,也為21世紀初開啟的DIY風潮,樹立了一座堅不可摧的豐碑。

2002年:Tualatin Celeron 1GHz

  • 時鐘頻率:1000MHz
  • 超頻頻率:1500MHz
  • 超頻幅度:150%

倍頻鎖定,賽揚輝煌時代的終結

小結:圖拉丁是DIY歷史中另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國內最大的PC圈之一就是「圖吧」。製程升級為130nm、L2緩存翻倍的這顆究極「奔騰3」,配合當年同樣優秀的Intel 815ETP超頻主板,可以輕鬆運行在150MHz的外頻上,1.5GHz對於2002年來說意味著絲滑般的流暢。筆者也是在2002年暑假時賣掉AMD毒龍600和美達KT133主板,換上了這顆美滋滋的圖釘,一直用到了2004年。

進入下一條之前,插一段筆者的題外話:

從1998年的300MHz到2002年的1500MHz,短短4年之間,我們手上的CPU主頻翻了足足5倍!回想一下2016年到今天,主頻在4~5GHz之間確實徘徊太久了。不過好在是憑藉製造工藝的提升,我們的主流CPU從2~4核,慢慢變成了今天的6~8核甚至12~16核,這也算是20年前不敢想像的一種進步吧。

2003年:AMD Barton 2500+

  • 時鐘頻率:1833MHz
  • 超頻頻率:2810MHz
  • 超頻幅度:153%

筆者當年在華擎、升技的主板上最高把它超到2.5GHz(12.5x200MHz)

小結:毒龍600為Socket462插槽立下超頻能手的好口碑,一直延續到巴頓2500+。它也是速龍時代的一個轉捩點,自2000年創立的SocketA(462pin)接口一直本本分分地沿用到2005年,所以換U不換槽真的是AMD的優良傳統啊!直到Socket754接口的速龍64時代來臨,非64位的處理器才徹底告一段落。

巴頓2500+代表了AMD在64位來臨前,舊CPU時代最後的倔強:超至2.3GHz主頻的它,輕鬆滅掉Pentium4 2.8C,超頻至2.8GHz的它在當時幾乎沒有對手,除了... ...

2003年:Intel Pentium4 2.4C

  • 時鐘頻率:2400MHz
  • 超頻頻率:3600MHz
  • 超頻幅度:150%

奔騰4 2.4C是一顆當年非常「完美」的處理器,溫度+性能+超線程的均衡代表

小結:奔騰4 2.4C這顆處理器在2004年的地位,應該怎麼說呢~ 類似今天的i5-9400F。它是Intel 130nm製程的末代產品,但溫度之低、性能之強、穩定性之高几趨完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2004年這顆處理器的價格在850~950元左右,到手即便不超頻,也能流暢玩轉當年幾乎所有的主流遊戲大作。

3.6GHz的超頻幅度並非所有CPU都能達到,但當年最保守的超頻範圍也是摸到3.2GHz。不過這一頻率帶來的發熱量就稍微有點不舒服了,且3.2GHz的Pentium4 C也只能勉強和2.8GHz的巴頓一較高下。

2004年11月,這顆CPU遭遇停產,Intel自此正式進入64位運算時代。

2005年8月:Pentium4 670

  • 時鐘頻率:3800MHz
  • 超頻頻率:7000MHz(液氮)
  • 超頻幅度:184%

N0版步進的Pentium4 670在2005年的超頻大賽中跨入7GHz

小結:7GHz是什麼概念?還是2005年~不過, Intel隨後很快步入雙核時代,單核高頻的「舊世界」即將落下帷幕。

2006年:Intel Core 2 Duo E6600

  • 時鐘頻率:2400MHz
  • 超頻頻率:4000MHz(液冷)
  • 超頻幅度:166%

酷睿雙核時代到來,E6600當年的定位很像今天的9600KF

小結:酷睿架構終於登場,奔騰時代的高頻低能高能耗終於得以蓋棺定論。但是,用慣了動輒3~4GHz的奔騰處理器,酷睿雙核的2.4GHz顯然難以滿足當年玩家的胃口。因此,隨便來個3.2GHz那是小菜一碟,超至4GHz的也不算罕見。按照當年的雙核x2思路,這相當於一顆8GHz的處理器咯~

2007年:Intel Pentium E2160

  • 時鐘頻率:1800MHz
  • 超頻頻率:3500MHz
  • 超頻幅度:194%

雙核時代開啟之後,時鐘頻率大幅「倒吸牙膏」

小結:奔騰E2000系列雙核處理器同樣源自酷睿架構,因此在綜合性能上有不錯的潛力,唯一美中不足的依然和上面的酷睿2E6600一樣:時鐘頻率太低了!

因此,在E6600上施展過的超頻潛力,同樣對E2140、2160有效。當年這顆很便宜的雙核CPU,可以從1.8GHz超頻到高達3.5GHz,超頻幅度達到驚人的194%,幾乎復刻了當年賽揚300A時代的盛景!

2008年:Intel Corei i7-920

  • 時鐘頻率:2666MHz
  • 超頻頻率:4200MHz
  • 超頻幅度:158%

哥斯大黎加封裝的四核酷睿i7-920處理器

小結:終於,初代i7四核閃亮登場了。作為當年的發燒級LGA1366接口產品,定位在2000~3000元區間。基礎頻率2.66GHz對於45nm製造工藝來說,顯然太過保守。高端玩家在當年會選擇D0版步進的i7 920超頻至最高4.2GHz使用。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直到今天,依然還有不少初代i7-920的用戶堅守在LGA1366平台上。

2011年:Intel Core i5 2500K

  • 時鐘頻率:3300MHz
  • 超頻頻率:5000MHz
  • 超頻幅度:151%

總算是迎來了「CPU近代史」,SNB時代的i5-2500K閃亮登場

小結:筆者直到去年夏天還在用著技嘉Z77+i5-2500處理器,開啟四倍頻之後達到4GHz主頻,在顯卡配合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運行絕大多數遊戲及應用。而對於帶「K」的不鎖倍頻版i5-2500K來說,這個故事就更不一樣了~

i5-2500K和同時代的i7-2700K都具有5GHz的超頻潛力,而全核4.5GHz更是不值一提的基本操作。在主板、電源等配件的支援下,全核5GHz的i5-2500K、2600K放在今天,依然也是照樣能打的狠角色。唯一難受的就是AVX等指令集版本的落後,讓他們在執行效率上跟不上如今的新架構產品。

*註:在2006年上市的65nm工藝古董級CPU之中,有一顆超頻幅度虐遍上面所有超頻王,答案文末找(๑•̀ㅂ•́)و✧

總結

2011年之後的故事就不多寫了,畢竟自那一年起,Intel在技術遙遙領先的基礎上,徹底開啟了牙膏戰略,而AMD也進入漫長的黑暗期。即便日後有超至8.429GHz的AMD FX-8150,但也只能是開啟雙核雙線程來完成這場「數字遊戲」而已:

2011年8月31日,Team AMD FX團隊完成了8.429GHz超頻記錄

然而,為了實現更高頻率,這顆8核處理器只能屏蔽掉6個核心來完成超頻測試

從2011年首顆i5-2500K超頻至全核5GHz之後,9年的時間裡,全核5GHz都是Intel對默認頻率的一道隱形圍牆,難以輕鬆逾越,直到2019年末的那顆i9-9900KS才算實現。而骨灰級OC界雖說沒有停下對新款處理器超頻的腳步,但這一行為已經從普通玩家的日常操作,變為新聞里難得一見的「少數派報告」:

將12核心、基準頻率3.8GHz的Ryzen9 3900X超頻至全核5.6GHz就需要上液氮了

而全球超頻世界紀錄的排行榜,似乎也很難有新款CPU來奪擂了:

全球CPU超頻記錄排行榜,清一色的老舊CPU在8GHz以上硬扛

AMD FX-8370靠8.7228GHz時鐘頻率占據榜首,而在超頻榜前10中,一顆使用65nm古老製造工藝的賽揚D352處理器,依靠3.2GHz的默認頻率、8.5437GHz的超頻頻率、267%的超頻幅度,成為當之無愧的超頻王:

在2006年,賽揚D352是一顆隨隨便便就能上5GHz的平民法拉利級超頻神U!

CPU超頻的歷史延續至今,已超過30年。從i486DX33、賽揚300A到今天的i7-9700K、Ryzen9 3900X,無數OverClocker在這條道路上前仆後繼,燃燒著金錢、精力、青春、渴望,只為見證那些自己親手創造出的一個個微小的歷史瞬間。

或許,我們不是在超頻,而是在努力地超越著平凡的自己~ 你說呢?


感謝閱讀本文,期待您的點讚關注,我們下期內容再見ヾ(•ω•`)o~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