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劉邦:治大國若烹小鮮,成功的帝王是一瓢調和五味的清水

島主歷史觀 發佈 2020-03-20T11:56:17+00:00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繪了一個經典場面:秦始皇出巡會稽,儀仗萬千,威震四海,所經之處,路人紛紛跪地避讓,唯有項羽昂首直視聖駕,正色揚聲道:「彼可取而代之也!」這一年,項羽24歲,風華正茂,英姿颯爽。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描繪了一個經典場面:


秦始皇出巡會稽,儀仗萬千,威震四海,所經之處,路人紛紛跪地避讓,唯有項羽昂首直視聖駕,正色揚聲道:「彼可取而代之也!」這一年,項羽24歲,風華正茂,英姿颯爽。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藏在人群中的劉邦小聲嘀咕道:「大丈夫當如是也!」這一年,劉邦48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劉邦和項羽劇照)


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霸氣外露,表達的是不服,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內斂含蓄,表達的是艷羨,從中不難看出,項羽才是與生俱來的蓋世英雄。但是七年之後,楚漢之爭落下帷幕,出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從出身貴族的大英雄手裡奪取了天下,站著的項羽輸給了跪著的劉邦。這個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項羽本人,否則他也不會在鴻門宴中輕易放走劉邦。因為輕視,所以誤判局勢。


論能力,論武力值、論英雄氣概、論兵多將廣,劉邦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那麼,地痞劉邦為什麼能打敗戰神項羽?他的成功法門到底是什麼?

(劉邦劇照)


劉邦為什麼能取代項羽奪取天下?對於這個問題,劉邦曾親自給出過答案,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第八》中,原文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誠然,劉邦雖然是市井無賴,但他奪取天下,靠的絕對不是匹夫之勇,而是王者之智。史載,項羽看不慣劉邦小人得志的嘴臉,曾提出與其單挑,劉邦的回答卻是:「吾寧鬥智不鬥力。」劉邦的「智」恰恰體現在他把知人善用的藝術玩到了極致。


正如劉邦所言,他雖然謀略不如張良,後勤不如蕭何,軍事不如韓信,卻能將三者為己所用,這就是他奪取天下的原因。而項羽身邊明明有一位奇才范增,卻不懂得知人善用,這就是他被劉邦打敗的原因。

(「漢初三傑」劇照)


司馬遷點到為止,《人物誌》的作者劉劭卻把本質原因說得更加透徹,他有一個著名觀點:臣子或善文或能武,或精於謀略或長於軍事,那都是偏才,而真正厲害的帝王卻是通才,他無需自己有所長,只需懂得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即可。以做菜為例,各有所長的臣子就像酸甜苦辣咸各具味道的佐料,都不可或缺,但也都不宜過多,而皇帝則是那一瓢清水,他本身雖然沒有什麼味道,卻能調和五味。


正如《道德經》所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劉邦自己沒什麼過人之處,就像是一瓢無色無味的清水,但他有調和五味的本事,所以做出來的菜酸甜苦辣咸,既五味俱全,又恰到好處。項羽則不同,他是攻無不克的戰神,是唯我獨尊的辣椒,是不懂調和的偏才,他做出的菜,辣到嗆鼻卻別無他味,不能吃。

(漢高祖劉邦畫像)


另外,劉邦與項羽的政治理想也完全不同,相對比於項羽,劉邦的野心更大、視野更寬、層次更高。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他想要的是重回先秦諸王並存的時代,而劉邦要的卻是一統江山、君臨天下,他要當大皇帝,而非小國王。秦始皇之後,大一統王朝的政治格局已經是大勢所趨,所以,劉邦註定被時代選中,而項羽註定被時代淘汰。


由古及今,當領導的,不需要自己有什麼太大的本事,但一定要精通用人藝術,學會做一瓢調和五味的清水,酸甜苦辣咸,精準把控。烹小鮮如此,治大國亦然。


參考資料:《史記》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