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慘死馬嵬坡:一場弄錯了主角的悲劇

熊魚自笑z 發佈 2020-03-28T10:40:54+00:00

白居易《長恨歌》寫著:「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然而,就馬嵬驛兵變來講,我們卻弄錯了主角,因為叛軍要誅殺的對象並非楊貴妃,而是宰相楊國忠。

一提到馬嵬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楊貴妃慘死。白居易《長恨歌》寫著:「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辭海》中對「馬嵬坡」一詞也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

的確,馬嵬驛兵變,禁軍將士們群情洶湧,興師問罪,唐玄宗無可奈何,於是楊貴妃慘死,再結合玄宗與貴妃美好的愛情。讓人感覺,這悽慘的一幕是典型的悲劇,在我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馬嵬驛兵變來講,我們卻弄錯了主角,因為叛軍要誅殺的對象並非楊貴妃,而是宰相楊國忠。

很多人認為這場兵變是有預謀的,幕後導演不是太子李亨,就是高力士。這涉及到統治階級內部,太子與宰相或內廷與外朝的權力之爭。這些爭鬥在封建王朝非常普遍,他們也確實有矛盾,但體現在這件事上卻缺乏有力的史料為證。

所以,此事更像是正史原本記載的那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軍隊譁變。其中,禁軍頭目,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三,潼關已被安史叛軍攻破,長安岌岌可危,唐玄宗做出撤往蜀中的安排。由於事關機密,一行人十分狼狽。中途不少人開了小差,原本就攜帶不多的糧食損失殆盡,士兵們很快餓了肚子。


早已久疏戰陣,平日錦衣玉食的禁軍們,如今拋棄家人,背井離鄉,還得餓肚子,一股憤怒與抱怨的情緒在禁軍中迅速蔓延開來。

陳玄禮憑著多年的經驗,很快嗅出了一絲熟悉而又恐怖的味道,那就是政變。早在四十多年前,陳玄禮就是禁軍萬騎中的中層將領,跟隨玄宗發動了唐隆政變與先天政變。所以,這種事情他非常熟悉。

陳玄禮的位置很尷尬,如果一味彈壓,將士們恐怕會先幹掉他,再做出其他舉動。所以,陳玄禮意識到,必須給將士們找一個宣洩憤怒的目標。


為了不危及皇帝的安全,陳玄禮將目標鎖定為楊國忠,因為他太壞了。無論是太子、內廷、百官、軍隊,還是黎民,都不說他好,就連反賊安祿山,也打出了誅殺楊國忠的口號,簡直是惡貫滿盈。殺了他,不會有一個人反對。

所以,陳玄禮將計劃告知了高力士,並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匯報給了太子。大家都不反對。

第二日,一行人走到馬嵬驛,再也走不動了。面對群情激奮的將士們,陳玄禮動員大家:「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氓庶,朝野怨咨,已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舊唐書·楊國忠傳》)

將士們異口同聲,誓除國賊。正巧碰到楊國忠巡視回營,一群士兵上前便將他大卸八塊,首級高懸於營前。


玄宗聽到異常,詢問之下才知楊國忠被殺,於是出去慰勞大家,違心的說:「我就早殺他了!」但將士們仍不算去,因為「賊本尚在」,(《舊唐書·楊貴妃傳》)楊國忠是楊貴妃的遠房堂兄。

高力士解釋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資治通鑑》)玄宗險些暈厥,一遍遍跟大家解釋:貴妃從不干政,久居深宮,她有什麼罪?而大家一遍遍勸玄宗,意思是:我們都知道貴妃無罪,但看看外面那群莽夫,秀才遇上了兵,誰能說得清楚?

於是乎,哭得像個淚人似的楊貴妃,被當成楊國忠的所謂「賊本」,縊死於佛堂。


主角既然不是楊貴妃,那麼她為何會成為大家印象中,這幕悲劇的主角呢?

從事情的起因來看:楊貴妃只是一個絲毫不懂政治的小女人,音樂、舞蹈、陪伴丈夫占據著她的全部人生。天寶亂政、安史之亂、潼關兵敗,這些事件的背後,楊貴妃沒有出過一條壞主意。所以,作為「賊本」被殺,楊貴妃實在有些冤枉。

從兵變時的場景來看:一個弱女子,最大的心愿無非是與丈夫像比翼鳥,像連理枝一樣,幸福地白頭到老,卻被無情的亂兵逼迫而死。更何況這名女子有著傾國傾城的容貌、開朗活潑的性格,怎能不令人憐惜。


人之初,性本善。同情弱者是人類的優良品質,而楊貴妃卻是如此冤枉,如此可憐,深深值得同情。所以,她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里。

李商隱有詩《馬嵬》寫道:「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埋怨玄宗身為天子卻保護不了自己的女人,楊玉環身為貴妃,還不如平民盧家的媳婦莫愁。殊不知,小有小的好處,大有大的難處。天子有天子的不易,皇家的貴妃也不那麼好當。(文:熊魚自笑)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方家。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