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岔路口,實體書店向哪走?

東方今報 發佈 2020-03-28T13:40:14+00:00

危機之下,有的發聲求助,也有的奮起自救;有的黯然離開,也有的選擇了堅守,期待迎來新一輪的春暖花開。他認為,實體書店未來或許有六條發展路徑:消費者需求維度,產品定製及跨界維度,城市空間維度,文旅維度,商業及資本附屬維度,承擔特定責任。

高原的3月春寒料峭,西寧幾何書店裡已重現春節前的煙火書香氣:讀書寫作業的年輕人坐滿了書店裡的長條桌,人們喝著飲品或會友或看書,選購書籍、文具的人隨處可見……2020年的這個春天,受一場疫情的影響,實體書店再一次站在了生存的岔路口。危機之下,有的發聲求助,也有的奮起自救;有的黯然離開,也有的選擇了堅守,期待迎來新一輪的春暖花開。

撐不住了,必須發聲求助

受疫情影響,全國範圍內大多數實體書店在春節前都閉店歇業了。2月24日,單向空間在微信公號發出求助信:《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丨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

幾乎在單向空間發出求助的同時,言幾又、先鋒、1200等書店,也都不約而同地撐不住了。2月25日,烏托邦書店宣布結業。關閉書店後,童興家選擇回歸老本行建材業。在被問到「以後是否還會再開一家書店」時,他回答說「不會了」。

單向空間運營負責人武延平表示,目前他們正在建立會員微信群,雖然會員數量暫時還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一些新書推薦、閱讀推薦、會員的線上商務活動也都陸續啟動。他介紹,考慮到疫情緩解後,大家可能還不願意出來,消費信心在短時間內也不一定能恢復,他們又嘗試開通了直播、閃購等模式。

「目前直播的效果相對較好,我們本身有電商平台,現在每周做3~5場直播,幾周前開始嘗試以直播形式組織線上沙龍活動。」武延平表示,在疫情衝擊下,線上線下結合是條路,單向開電商平台較早,一直在做,這次在產品、內容、服務方面進行了整合。「直播是一種可能性,但不見得能讓書店起死回生。」武延平說。

重新開放,再難也堅守前行

3月2日,幾何書店在閉店37天後復業,創始人林耕說:「開了,希望還在!開了,就能給人信心!」他認為,書店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家園,書店的復業就是信心的標誌。

同日上午,朵雲書院重新對公眾開放。朵雲書院上海中心旗艦店店長焦擎感覺公眾對實體書店的熱情並沒有受到疫情衝擊。他認為,隨著疫情消退,實體書店恢復人氣可以期待。

林耕直言,「(閉店)這一個多月很苦,疫情初期,全國7家門店都閉店了,沒有收入,還有很多硬性支出。」按照當地政策,幾何書店可以免交4個月社保。林耕說,算下來基本上接近一個月的工資,「還是很高興的」。

他認為,目前書店最大的壓力來自現金流。因為疫情,書店春節的營銷計劃幾乎全部泡湯,尤其是迎合春節、元宵節的民族特色荷包、青繡繡品等商品都等於作廢了,損失巨大。疫情蔓延時期,林耕和他的合伙人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他們商量,真遇到極端狀況,就準備給員工轉讓股份。他們相信,員工會和書店一起堅守下去。「長遠講,經過疫情期間的反思,書店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林耕說。

毋庸諱言,這些年,很多傳統實體書店都倒了。書店的倒閉不意味著書本身的消亡,也不意味著沒有人買書,只是消費的方式改變了。「書店是不會消亡的,就像書不會消亡一樣。」林耕坦言。

線上線下,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大勢所趨,書店也要面對市場。」資深書店人芮淑君說,疫情或許會篩掉大部分華而不實的網紅書店。在她看來,一些書店的求助其實就是要求大眾「打賞」,利用疫情掩飾自身經營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其實業內很多人士並不認同這種做法。

遭遇困境,實體書店到底該怎麼謀生存?該不該發聲求助?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沒有發聲,沉得住氣是好事。發聲的目的是什麼?博同情,比慘?還是搞促銷、抓銷售?總體講,發聲求助的書店口碑受到了一定影響。」

實體書店確有存在的價值,正如讀者的感受:我們去書店就像去百貨商場,逛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是網購無法體驗到的。鳳凰傳媒蘇州鳳凰投資公司總經理曾鋒也不太看好一些「線上化」的舉措。他認為,實體書店未來或許有六條發展路徑:消費者需求維度,產品定製及跨界維度,城市空間維度,文旅維度,商業及資本附屬維度,承擔特定責任。 據新華每日電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