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像買衣服,「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敏芷學堂b 發佈 2020-03-28T13:45:48+00:00

昨天有家長問我,做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心態平和?我回答說:懂得成長的規律,了解孩子的特性,找准自己的節奏。那具體又怎樣才能實現呢?我想到了一個比喻:買衣服。當我們決定要給自己買衣服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昨天有家長問我,做父母怎樣才能做到心態平和?

我回答說:懂得成長的規律,了解孩子的特性,找准自己的節奏。

那具體又怎樣才能實現呢?

我想到了一個比喻:買衣服。

當我們決定要給自己買衣服時,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身的特性:身高尺寸,風格氣質;

其次,我們還要掌握一些外部規律:季節氣候,流行風尚。

最終,我們還要考慮自己的錢包,不要輕易超出預算。

教育孩子無非也就是這三個方面:

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先天性情、資質稟賦。

其次,我們還要掌握孩子成長發育的一般規律。

最終,我們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教育是長線投資,不能虎頭蛇尾。

我們在買衣服的過程里容易犯的錯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常犯。

比如,看見別人買了件好看的衣服,自己也跟風買,買回家才發現跟自己氣質不搭,穿著也不舒服。

對應著教育上的錯誤就是:不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階段,性情特點,興趣愛好,教育上盲目跟風,看見別人學什麼,就讓自家孩子學什麼。

第二種錯誤就是:不了解孩子成長發育的基本規律,不了解兒童心理的基本特徵。

而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和一時的情緒來教育孩子。

就好比有些人會缺少穿衣搭配的基本常識,只憑著一時的情緒去買衣服。

第三種現象,一時衝動買了一件昂貴的衣服,後面連買菜的錢都不夠。

對應著教育中的現象就是:為孩子的教育花了大量投資,割肉般心疼,因此希望孩子立刻出個成果,否則就心態失衡。

再來總結一下,身為家長,如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里,不盲目,不焦慮,要做到的是三個要素:

1、了解孩子的個體特質

2、了解教育的普遍規律

3、找准節奏,平衡付出

一、了解孩子的個體特質

這需要花很多時間。

要花時間陪伴孩子,要花時間親歷親為地養育孩子,要對孩子有足夠多的近距離觀察,要跟孩子有心與心的交流。

不然,你永遠無法了解自己的孩子。

你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適合什麼,又怎麼去因材施教?

所以教育這件事,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二、了解教育的普遍規律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相同,但孩子成長發育還是有一些普遍性的規律可以供參考。就如三翻六爬一樣,大多數孩子都符合這些規律。

但是「規律」,其實是一種機率,而不是絕對。

比如大多數孩子六七歲就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有少部分孩子經過刻意練習,四五歲就能寫字,還有極少一部分七八歲才能學會。

假如,現在我的孩子4歲了,我知道孩子幼兒園班上有個孩子會寫自己的名字了,我可能也會教孩子寫名字,結果花費了很大力氣孩子也學不會。

如果我不了解教育的一般性規律,我就會焦慮,失望,罵孩子笨,罵孩子不努力。

如果我懂得孩子成長的一般規律,就不會太著急,我會等孩子到了五六歲了,再教孩子寫名字。

還有一種可能,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無論家長如何努力,孩子卻達不到大多數這個年齡段孩子應該達到的能力。那麼這時候,除了檢討自己的教育方式,還要考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認知發育比較緩慢,屬於規律里的低機率?

孩子的成長水平,就是一個呈鍾型的正態曲線,中間高,兩頭低。

大部分孩子(接近70%)都屬於「正常」孩子,符合一般性的發育規律。

但也有少部分孩子屬於低機率的區間,認知水平超常,或低下。

即便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在了「低下」的區間裡,也要平靜接受現實,因為這也是客觀事實,也是規律的一部分。

關於孩子的成長,還對應著各種能力發育的窗口期,也稱之為敏感期,比如,秩序敏感期,閱讀敏感期,識字敏感期,都有相應的規律可行。這些都需要家長學習。

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科學規律就更龐雜了。

基於個體心理學的《正面管教》認為:每個孩子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謂歸屬感,就是被接納,被愛;所謂價值感,就是「感覺自己有用」。

如果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不足,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或自卑,或反叛,或懦弱,或狂躁,等等。

如果家長了解到孩子的這些心理規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可以時時處處對照著檢視自己:

我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愛,被接納嗎?

我如此處理這個教育問題,能讓孩子獲得價值感和自信心嗎?

如果答案是否,那麼自己的教育方法就有問題。

關於教育以及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還有很多很多,都是需要父母學習的,在此不多贅述。

三、找准節奏,平衡付出

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

還要考慮家長自身的狀態,以及整個家庭的狀況。

孩子的成長需要支持,家長自身也需要支持,家庭關係也需要經營。

如果凡事把孩子放第一位,對孩子過度投入,從而導致家庭關係失衡,家長自己的身心健康受損,哪怕孩子此刻再優秀,也難獲得長久的幸福。

平衡,是一個度。

當孩子開始反抗了,就說明家長控制過度了;當家長感到心疼了,就說明過度付出了;當大人感覺身心疲憊了,就該著手給自己充充電了。

節奏,其實是一個時間安排問題。

就拿一天24小時來說,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學習工作,幾點休息……這是一天的節奏。

如果我們要找一個節奏,讓自己既不慌亂,也不虛度。

再擴大至一禮拜,一個月,一年,我們都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節奏。

這個節奏讓我們生活得既充實又穩定,我們就按自己的節奏走,不會被別人的節奏帶偏。

做到了以上三條,我們的內心就能獲得真正的安寧。

願大家都可以篤定而從容地面對孩子,面對教育,面對自己的人生。


來源:二胎媽媽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