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上位史,和大佬的京圈風波

雲納君 發佈 2020-03-27T19:40:34+00:00

自打那時起,馮小剛就憋著一股狠勁,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時代的浪潮之中,以吳京的《戰狼2》,郭帆的《流浪地球》,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為中心電影人和電影工業開始崛起,而此時的馮小剛也開始失語,逐漸遠離電影舞台的中心,就像當初那幫京圈的哥們失語一樣,馮小剛再也回不到1997


1956年,北京,馮小剛出生了。

童年的馮小剛,父母離異,他也就從大院裡面搬到了胡同里,相比起王朔,姜文那代在大院裡面土生土長的孩子的京圈「少爺」們,馮小剛的身份有些「掉價」,在京圈桌宴之上,他總是坐在末席。

自打那時起,馮小剛就憋著一股狠勁,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註定會成為那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電影導演。

不過在馮小剛成為名導之前,那個時代還是屬於京圈的時代。

所謂「京圈」,看起來是「北京圈」的意思,但實際上它不是正兒八經成立的「組織」,它就是坊間流傳起來的民間稱謂,就跟我們經常說的「一個院子玩大,以後做事互相攙扶」是一個意思。

現在的京圈可能看起來很「神秘」,但實際上最初就是由一幫大院長大的孩子湊在一起的交際圈,基於父輩的功勳與經歷,他們在封閉的環境內長大,讓他們一定程度上與大社會隔離了,但同時卻也塑造了這群大院子弟的共性,這樣使得他們成為一個特殊的群落和現象。

姜文也曾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回憶起,那段肆無忌憚的青春,他經常和朋友們在後院裡面放肆的追趕。沒錯,姜文也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王朔,鄭曉龍,葉京,葉大鷹,這些後來註定會被寫入中國影視歷史的人也都是來自大院。

後來,這群大院子弟趕上了市場和影視的萌芽,並引領了一代洪流,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王朔的《動物兇猛》《玩的就是心跳》,鄭曉龍的《甄嬛傳》,崔健的《一無所有》更是標誌著中國搖滾樂的誕生。

在網際網路和娛樂圈如洪水般漲潮的時候,這群大院孩子組成的文藝圈,也逐漸被媒體給冠以「神秘的京圈」的稱呼,即便他們的時代已經落下序幕,但那些周邊的八卦新聞至今都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01

高中畢業之後,馮小剛順著時代潮流去部隊的文工團裡邊當兵,他是能吃苦能幹事的人,進去之後沒多久就被提干,穿的是四個口袋的軍服,而那個時候戰士的軍服也就兩個口袋。

馮小剛本以為自己能夠憑藉著個人努力,在文工團裡面能夠再上一層樓的時候,結果遇上了裁軍,馮小剛也就失業了。好在他個人成績出色,從部隊出來後就轉業去了當年的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依舊拿著筆桿子就文藝宣傳類工作。

因緣巧合之下,馮小剛認識了當年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做主任的鄭曉龍,那年鄭曉龍還沒拍《甄嬛傳》還只是個電視台的小主任,但他是正兒八經的總後院裡面出身的孩子,京圈裡的人,台里的人事調動都是鄭曉龍一把手抓,馮小剛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那段時間裡,馮小剛天天陪鄭曉龍喝酒吃飯喝茶就想圖個機會,鄭曉龍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一眼看穿了馮小剛的心思,但是見馮小剛如此的真誠,就把馮小剛邀請到台裡面跑跑腿。

那個時候,馮小剛雖然不起眼的劇務,偶爾幫美工打雜的,但是早在1987年上映的《凱旋在子夜》中,馮小剛就突顯了自己的美術功底,最後成為了正式的「美工」。

別小瞧「美工」這個職業,在那個年頭會畫「布景」的美工課不多,現在中國電影的領軍導演之中,張藝謀是北電攝影系畢業的,賈樟柯是北電文學系畢業的,也就是陳凱歌是北電正兒八經的導演系畢業。

馮小剛雖是野路子出身,但他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極強,為人也是圓滑處世,他特點會說話和誇人,尤其是在背後誇人。

正如他自己賀歲片中的小人物那樣,他極為掙扎和隱忍,用微笑去面對每一次的難為和嘲諷,又極為功利的抓住每一個出現的機會,他做的不過就是在權勢者所賜予的一點空間內,好好的活下去。

他的電影之所以能夠在市井中備受歡迎,正是來源於他自己的生活經歷,他的早期拍的電影,其實拍的就是他自己。不過真正改變馮小剛命運的,還是他結交了王朔。

02

1985年的某天,鄭曉龍在片場空隙時,翻看一本雜誌大笑。

馮小剛見狀馬上湊過去問:誰呀,把您樂成這樣?鄭曉龍把書遞了過來,說:王朔,我認識一哥們。

馮小剛接過雜誌一看,原來是正是王朔著作的《浮出海面》,不過當年的王朔還沒那麼出名,但馮小剛記下了王朔的名字,

於是,這才後來有了那一出,馮曉東做東,請王朔和鄭曉龍在燕京大飯店吃飯。

馮小剛雖然是自然熟的個性,但這些都基於他台面下的功夫。在他和王朔見面之前,他早已把《浮出海面》看了不下於數十遍,再加上他超強的學習和模仿能力,自然而然把王朔夸的頭頭是道。

王朔是處女座,帶有點匪氣的文人,但見到生人又比較靦腆,只能夠迎合著尬笑,對於馮小剛的盛譽又十分的精神。那天以後,馮小剛正式進入王朔的朋友圈。

不過馮小剛還是那個美工馮小剛,在王朔攢的飯局之上,馮小剛都處於末席的地位,主要他來自普通家庭,而其他人都是八大院出身的孩子,每次在飯局上,馮小剛永遠都是聽的最認真,陪酒最狠的那個。

03

1991年,王朔和馬未都,鄭曉龍弄個劇本,也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那個時候投資方,演員,劇本都給談妥了,就只差開機拍攝了。

可就在這個檔口,劇本不見了,這把眾人給急壞了,短時間內在趕出一本劇本不是什麼難事,比較草稿的大綱還在,可偏偏這個時候王朔鬧脾氣不願意寫,而馬未都正好有其他事要忙,抽不開身。

馮小剛站了出來,主動請纓擔任編劇,既然有人願意站出來,那就給機會,而馮小剛就憑藉著自己超強的模仿能力,硬是把劇本寫出了王朔的味道,這才讓《編輯部的故事》順利開拍。

有趣的是,開拍沒多久之後,馮小剛說,最初的劇本又給找到了。

王朔對朋友是仗義的,在馮小剛憑藉著《編劇部的故事》站立腳尖之後,王朔和葉京鄭曉龍以及其他京圈內的哥們一樣提點著馮小剛,有什麼電影項目和編劇項目都帶上馮小剛。

馮小剛也在北京的一眾影視圈內所小有名氣,不過那個時候中國電影大環境不好,很多北影,中戲畢業出來的導演,好幾年都沒電影拍,大家都像拍電視劇,唯獨馮小剛在電影圈內尋找翻身的機會。

在王朔眾人的引薦之下,馮小剛結交了當時北影廠長和紫禁城影業的總經理,三個人一拍即合,決定重新振奮中國的電影。

那個時候北影廠長問馮小剛,能不能拍攝一部關於下崗熱潮的電影,馮小剛說不行,大傢伙都是在電影中獲得解脫的,而不是找罪受的。

馮小剛一直把王朔當成自己的精神領袖,而那個時候王朔也正好缺錢,於是馮小剛又反向推薦了王朔的《你不是一個俗人》,韓三平和張和平看了小說之後很感興趣,立馬拍板拍攝,這部電影正是後來挽救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和開闢中國賀歲檔的《甲方乙方》。

1997年,馮小剛憑藉著《甲方乙方》一舉成名,華誼也找上了門來,而那一年王朔卻出事了,王朔徹底自國內待不下去了,那個時候正還有紐約出版商邀請他去出書,於是就去了美國。

在去美國之前,他對馮小剛說:咱們分開吧,他們是衝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04

馮小剛在京圈眾人沉寂的那幾年裡面,大展拳腳,那個時候他還是有情懷的,別人都希望他拍商業電影,拍喜劇片就夠了,馮小剛偏要拍《一聲嘆息》。這次,沒有葛優,沒有王朔,但是電影票房也依舊大獲成功,這是馮小剛第一次證明了自己。

自打那個時候開始,坊間總說,張藝謀和陳凱歌的電影有一種電影貴族的優越感,而馮小剛的電影是平民的「自卑感」,馮小剛也知道自己身上的「自卑」,但他老是在和自己較勁,他不服氣。

馮小剛雖然功利,但卻並非無情,他是個念舊的人。他不在意坊間流傳的八卦,也不在意後來葉京和王朔這些年對他的嘲諷,他當面端茶向葉京和王朔賠罪,時間磨掉了鄙夷,只剩下了當年青春的熱血。

王朔消失的那幾年裡面除了寫小說之外,還寫了幾個劇本。後來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大賣、王朔覺得劇本很有意思,有自己的味道,於是他打電話給馮小剛。

「那小剛你這個還挺有意思的,我一看我老覺得我有下嘴的地兒。」王朔說。

馮小剛一聽高興了:「那你要有興趣的話,要不然你弄一個續集。」

王朔確實起了興致:「行,咱一塊。原來我覺得犯貧這嗑我都快不會寫了,你把我這想寫小說的勁兒逗起來了。」最後,王朔借《非誠勿擾2》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聊了一把生死。

05

2010年冬天,馮小剛發了一條微博:

現在有的時候,開車忽然忙忙叨叨的,好多事兒都推了,就往王朔那鑽一趟,我說你幹嗎呢,他說我自己呆著呢,然後就在他們家旁邊小飯館,他說怎麼著,咱們是自個兒做還是那兒。到那兒,不知不覺兩個人一瓶白酒喝下去了,其實也經常是老在說過去的事兒,說說梁左,說說震雲還是二十幾年前這幾個朋友的這些事,說完了,酒足飯飽,然後可能就陷入到一種僵在那兒呆著的時候,王朔說走了走了回去了睡吧,坐在車上,你就覺得,舒服。

2013年9月7日,王朔的女兒王咪咪在北京大婚,王朔卻不敢參加女兒的婚禮,馮小剛站出來救場。

2016年,葉京的處女座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上映,馮小剛親自站台宣傳。

再往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

馮小剛還是缺乏魄力和魅力,他沒有辦法向賈樟柯,姜文,張藝謀和陳凱歌那樣藝術到底,更沒有電影中的那股哲思與底線。他的折中電影創作理念,劣根性的思想意識,註定它的電影會走下坡路。

在時代的浪潮之中,以吳京的《戰狼2》,郭帆的《流浪地球》,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為中心電影人和電影工業開始崛起,而此時的馮小剛也開始失語,逐漸遠離電影舞台的中心,就像當初那幫京圈的哥們失語一樣,馮小剛再也回不到1997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