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31T18:11:11+00:00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天下大爭,思想璀璨,哲人輩出,各界人才紛紛湧現出來,有提倡仁義的儒家,無為的道家,法治的法家,兼愛的墨家,還有攪亂時局的縱橫家等等,同時,戰國時代又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諸侯國為爭霸圖存,紛紛實行變法圖強。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天下大爭,思想璀璨,哲人輩出,各界人才紛紛湧現出來,有提倡仁義的儒家,無為的道家,法治的法家,兼愛的墨家,還有攪亂時局的縱橫家等等,同時,戰國時代又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諸侯國為爭霸圖存,紛紛實行變法圖強。

戰國時代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場變法的熱潮,在那個時代里,各個國家都在努力的尋找,作為合適的變法改革方式,以尋求國家發展的迅速提升,讓自己的國家能夠在那個利益紛爭十分複雜年代裡脫穎而出。

戰國七雄,經過變法改革的國家都取得巨大成功

而變法的結果也沒有讓各大諸侯國失望,進行過比較合理變法的諸侯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像魏國就在戰國初期通過變法,成為中原霸主,引導著​時代的格局;趙國的胡服騎射變法也讓它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延緩了秦國東進的腳步,更是延長了山東六國的存國時間。

秦國就更不需要多說了,商鞅變法作為戰國時代最徹底最完美的一場變法,給秦國帶去的利益是巨大的,可以說,秦國到最後之所以能夠橫掃六國一統中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所以說,變法在那個時代是改善國家發展狀態的,一個見效比較明顯的方式,也才會在魏國之後掀起一場變法的熱潮。

韓國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國力羸弱,但經申不害術治變法後,也有十年的大治時期;墨守成規的燕國固守王道政治,但樂毅變法後,燕國聯合五國伐齊差點滅了齊國;而齊國經過吏治變法後,成為中原地區最富裕的國家。

楚國沒進行過完整的變法,不思進取卻很強大,屹立不倒

可是在戰國七雄當中卻有一個例外,從來都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變法,這個國家就是楚國,不過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雖然楚國從來都沒有進行過變法改革,這個國家一直孤注一擲的​墨守成規,可是它卻依舊是戰國時代比較強盛的諸侯大國。

甚至都被秦國當成是在滅國戰爭中最大的敵人,哪怕是在秦宣太后時期,對楚國的國家實力有一次比較大的削弱,在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王翦還是要求舉國之兵出戰。那麼,楚國沒有進行過完整的變法,為何能擁有強大的實力?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楚國在戰國時代屹立不倒的原因。

楚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客觀條件好

首先第一點,是楚國所處的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所導致的,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一直都是戰國時期楚國代名詞之一,在所有的諸侯國當中,楚國的占地面積是最為廣闊的,這倒不是周天子分封給它的領土廣闊,而是因為楚國所處的地理位置遠離周王朝的政治中心,可以說是真正的天高皇帝遠,所以周天子對於楚國國君的控制力,明顯比對其它國家的控制力要弱。

因此,楚國的一些行為就比較的誇張,它為了提升國家實力而進行的領土擴張,只要不危及到周王朝的統治,或者說不引起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糾紛,那麼周天子對於它的行為可以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所以這樣楚國有了很好的對外擴張的基礎條件。

  • 楚國地處偏遠,強國不染指,周圍小國盡滅

再者,楚國地處南部偏遠地區,在當時中原人看來是屬於南部蠻夷之地,生長在那裡的民族也被看作是不開化的民族,所以很少有中原的諸侯大國去染指那些地方,畢竟自認為是文明人的中原人對於蠻夷之地是有些不屑的。

而且楚國在那個時候是最南端的諸侯國,它向南的擴張不受其它國家的影響,而恰好在楚國的南部地區有一些規模不是很大的小國,它們無力抵抗楚國的攻勢,自然也就被楚國納入了領導版圖當中,這導致楚國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常住人口數量也不斷的增長,人口數量到達了一定程度就能為國家創造比較好的社會生產力,也就讓楚國這個國家的發展變得有條不紊起來。

同時,楚國因為人口眾多在軍事實力方面比較強大,畢竟在整個戰國時代,戰爭很多時候都是要拼人多的,那時楚國號稱有雄兵百萬,這是一個比較龐大的數量,在滅國之戰當中,秦國舉國之兵也不過六十萬,雖然單個士兵的作戰實力比較強大,可是也抵不過楚國軍隊的人數眾多,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王翦對於滅楚之戰不敢輕視。所以說,楚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它發展的自然環境對這個國家的強盛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

楚國分治制度,使國家強大,讓秦國不可小覷

第二點是,楚國所實施的國家制度所造成的影響;這也是這一問題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楚國實施分治的政策是廣為人知的事件,所謂的分治其實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屬於楚國原本所有的貴族,這一部分人以家族的形式進行傳承,在楚國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同時他們也有一部分的國家權力,也能對楚國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二部分屬於楚國滅亡的小國所形成的老世族;這部分是楚國在戰國中後期的主要國家力量來源,我們上面提到楚國因為地處南部偏遠地區,幾乎不受周天子的領導和控制,所以它能夠向南擴張它的領土,在擴張當中,它一定要吞併一些小國來增強自身的國家實力,而這些被滅亡的小國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楚我的統治範圍,它們原本的統治核心被楚國賦予王族分支的帽子,讓其依舊能夠領導自己原先的國家。

  • 楚國王族實力強大,甚至擁有軍隊

這些所謂的王族分支擁有著很強大的實力,它們與楚國王室之間的關係就如同諸侯國與周王朝的關係,周王朝賦予諸侯國自治權,讓各大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自由地發展,包括訂立一些比較基礎的發展政策,甚至擁有自身的軍隊等。

楚國的老氏族同樣如此,它們享有王族分支的帽子,享有一部分的國家權力,但是同樣的它們也需要為楚國的發展承擔一部分責任,如此一來必定會想盡辦法提升自身的實力,以幫助自己與其它的勢力做抗衡。

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楚國比較著名的官員或者文人騷客,都來自於這些老氏族,比如說春申君黃歇、比如說屈原、比如說後來的項氏一族,他們都屬於老氏族;由此可見,這些貴族手中的實力有多麼強大了。當然也有人說,楚國其實就是因為它的分治制度導致了國家沒有辦法進行變革最終才失敗的。

  • 楚國各大貴族掌握國家權力,使形勢變得異常複雜,滅楚不易

事實確實如此,因為楚國將絕大部分的國家權力分散到了各大貴族手中,導致楚王對於國家的發展控制力比較弱,讓楚國無論在怎樣的歷史時期,都沒有辦法完全的凝聚國家實力,貴族之間的掣肘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因為你要想有個大貴族貢獻出來的軍隊和財富,那麼就必須提升貴族的地位,如此一來,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紛爭就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也就會分散更多的國家實力。

但這卻並不影響楚國在戰爭中的爆發力;對於這一點,我們舉個例子或許大家就明白了。戰國時期的主要紛爭存在於戰國七雄之間,而這戰國七雄本身是屬於周王朝正統分封的諸侯國,按理來講,它們享有諸侯國的權勢和地位,就要為周王朝的發展做出貢獻和努力,只不過是後期周王朝權勢衰微,導致了諸侯國做大後的脫離,讓周王朝最終無人可用才慘遭滅亡。

但如果這些諸侯國依舊歸服於周王朝治下的話,那麼整個周王朝所能凝聚起來的實力是非常可怕的,這也就意味著周天子可以支配任何一個國家的糧草和軍隊,在單一的一場戰爭當中爆發力必定強悍;所以當楚王凝聚起各大家族的實力的時候,楚就能爆發出這樣的戰鬥能力。

  • 當楚國面臨威脅時,各大家族容易凝聚出戰鬥力

楚國的貴族其實也不存在著像諸侯國脫離周王朝控制這樣的風險,因為貴族的權力來源於楚王,他們是以一個家族的形式進行分治的,本身雖然有著一定的國家權力,但卻並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統治個體,不具備完整的國家規模,而諸侯國則有著國君、有著各個階級的領導體系,也有著完備的國家發展循環,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但是老氏族大部分是一個家族,不具備行政、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體系。所以他們雖然能夠分割和享有楚國的國家財富,但是它們也必須依靠楚國才能呼風喚雨,因此,當楚國遭受滅國危機的時候,他們其實沒有任何的道路可走,只有拚死抵抗。所以楚國在滅國之戰當中爆發出來的短期戰鬥力才異常的強悍,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李信20萬軍隊的兵敗,才有了王翦極力要求舉國之兵滅楚的請求。

所以說,雖然分治制度阻礙了楚國進行變法改革,但是它卻將楚國劃分成了多個單位共同發展,畢竟貴族與貴族之間的紛爭也是實力上的鬥爭,他們想要占據更多的國家資源就必須提升自己家族的實力,這也變相地提升了楚國的國家實力,到最後對抗秦軍的時候各大家族都拿出自己最強的一面,所以才會被秦國當成是最為頑抗的敵人。

楚國擁有戰略縱深,後路很多

第三點原因是,因為楚國的後路異常廣泛,擁有戰略縱深;我們上面也提到過楚國是周朝最南端的國家,而戰國時期的周王朝疆域與如今的中國無法相提並論,最南端大概是今天的湖北省,因此,它的南部還有著眾多的部族,所以楚國在不敵秦軍的時候完全可以選擇向南方撤退。

一旦楚國的統治核心或者國家的力量流竄到不同的地區,那麼秦軍很難將其殲滅,所謂斬草要除根否則春風吹又生,一個本身就強大的楚國如果流竄到其它的地方再度立國,那麼對秦國的統一事業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對抗楚國這個國家只能夠選擇一戰聚殲,如果讓它擁有後路,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而楚國也並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當項燕組織江東項氏一族抗秦時,同時也在策劃著擁立昌平君讓楚國退到長江以南後,推行變法改革繼續支持它的抗秦事業的計劃,而項燕的這一計劃如果成功,那麼楚國將很難再被徹底的滅亡。

其實,哪怕楚國只是在那場戰爭當中逃走了項梁和項羽,後來不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嗎?所以楚國這個國家流竄的可能性非常之大,這就給秦國消滅楚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也讓對付楚國的難度增加不少,自然會引起秦國的重視。

討論

  • 戰國後期,只有楚國與魏國能與秦國抵抗

到戰國末年的時候,能夠與秦國對抗的國家也只剩下魏國和楚國;齊國在戰國後期就一直依附於秦,對於各大國家面對的戰爭是袖手旁觀的,秦國自然不需要分出太大的國家精力去應對它,北方的趙國因為經歷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國家實力極具衰弱,雖然這個國家本身比較強勢,可是因為軍事實力的大打折扣已不能再稱之為是一個完整的諸侯大國。

燕國就更不需要多說了,從戰國時代到來的時候,燕國的實力就比較的衰弱,不存在的與秦國對抗的可能,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戰國七雄只剩下楚國和魏國,對秦國有抵抗能力。

所以,能夠讓秦國聚集絕大部分國家實力去應對的國家只剩下魏國和楚國兩個,而魏國在王賁獨特戰法的攻勢之下被輕易消滅,楚國自然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敵人;當然,文章所說的最強,也是相對而言的。

小結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楚國之所以能夠在不進行變革的情況下,依舊擁有讓秦國重視的實力,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楚國的基礎制度作用結果,雖然楚國的各大家族不具備著完整的國家結構,但它們卻有著相當深的潛力,像是項氏一族不就是嗎?

項氏一族,本身是楚國的一個老氏族,可是在戰國末期,能與秦軍抗衡的軍隊幾乎都來自於江東項氏一族,並且最終在起義當中消滅秦朝的楚國軍隊,也是由項羽所帶領的項氏家族。可以說楚國的分治制度雖然有很大的缺陷,導致楚國在行政方面的發展幾乎是墨守成規,但它卻從另一個方面造就了一個比較強盛的楚國,也成為了保障楚國在戰國時代發展的關鍵。

因此,當我們去分析一項政治制度的時候,我們並不能只看到它的缺陷,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完美的,就像我們說的法治一樣,法治制度雖然給魏國和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時也讓秦國在後期的統治中走上了彎路,使秦王朝建立之後的百姓感受到了壓迫,讓這個王朝的根基不穩,並且最終導致了最後的滅亡。

我們所說的王道儘管不適合戰國時代天下大爭的年代,它實施的難度比較大,對君主的要求比較高,同時見效也比較緩慢,但在天下剛剛定立的時候,在太平年代裡,王道所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例如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大漢王朝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繁衍創造了條件;所以說,我們看到歷史時,要用客觀的角度,要用完整的眼光。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呂氏春秋》、《史記》、《戰國策》、《漢書》、《左傳》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