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神農本草經》局限性

健康醫學苑 發佈 2020-03-31T18:55:51+00:00

淺談《神農本草經》局限性專著缺陷《本經》雖經後人歸類為醫學傳統經典,但嚴格站在醫學角度來說,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本經》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淺談《神農本草經》局限性

專著缺陷

《本經》雖經後人歸類為醫學傳統經典,但嚴格站在醫學角度來說,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本經》還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藥物總數的確定拘泥於術數,書中收載的藥物僅365種,在漢代以前,人們認識的藥物已遠不止此數。據資料統計,《山海經》有藥物124種,《詩經》中提到可入藥的動植物100餘種,《五十二病方》運用藥物247種。《本經》載藥拘泥於365之數,許多漢代常用藥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烏喙,《金匱要略》和《傷寒論》方中經常使用的白前、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經》均未收入。以致遺落了許多漢代常用藥物。

②部分藥物學理論受儒家思想影響,而脫離臨床實踐,如《本經》「上藥為君」的配伍原則和機械地規定方劑中君臣比例等。「上藥為君」是漢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經》作者將儒家君臣體系在方藥配伍中的理想化。上藥應天,在方劑中的地位只能居於最貴,故為君,同樣的道理,中藥應人為賤,下藥應地更賤,故只能居於臣屬佐使的地位。《本經》還規定了方劑中的君臣比例,強調方中君藥的唯一性,臣多於君,佐多於臣,使多於佐,「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縮影。這種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對臨床用藥指導意義不大。

③受方士的影響,片面誇大藥物的養生延年作用,在漢代的方士們看來,金石不朽,煉餌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故《本經》中金石類藥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書藥數的12%,這一比例居歷代本草之冠。

④對金石類藥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錯誤認識,故對後世造成不良影響:關於金石類藥物的醫療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認識。《周禮·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鄭玄註:「五毒者,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 可這幾種有毒的石藥,在《本經》中除礬石標「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膽、丹砂居上品,謂其多服久服不傷人,雄黃、磁石在中品,亦大言其「輕身、神仙」之奇效。這與漢代方士對金石藥物的崇信合轍,也為魏晉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論依據。[5]

⑤《本經》很少涉及藥物的具體產地、採收時間、炮製方法、品種鑑定等內容,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儘管以上諸多局限與缺陷,《本經》在藥學史上的貢獻仍然是不容抹煞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