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設計師系列:日本設計界的「色彩魔法師」佐藤晃一

視覺當鋪 發佈 2020-03-31T20:24:39+00:00

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日本設計巨匠已於2016 年 5 月 24 日去世,最後我們來看一下 2017 年為紀念佐藤晃一先生所舉辦的展覽現場。

一說到日本設計師,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大師的名字,但是今天我要介紹的這位設計師,知道或者熟悉他的人應該不多,包括網絡上關於他的資料和信息也是少之又少,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日本設計界的「色彩魔法師」——佐藤晃一。

佐藤晃一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位設計師,喜歡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的設計表達簡潔洗鍊,沒有多餘的元素,造型偏抽象幾何形,善於運用補色以及漸變暈化效果,與禪宗的虛無意境十分接近,結合留白的表現手法,彷如禪宗的陰翳之美。下面就帶大家去認識一下佐藤晃一吧!

國際背景

這個還得先從大的背景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後,由於日本本土自然資源匱乏,為了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於是開始向西方學習優秀的設計,想通過提高設計的經濟價值贏得國際市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設計地位與西方國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直到 1964 年東京奧運會之後,日本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的讚譽。但是,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日本並沒有摒棄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沒有因為經濟上的商業活動和國際貿易競爭,而讓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受到破壞和損失。

在變幻莫測的國際設計趨勢的強烈衝擊下,日本設計師們不斷地找尋本土設計風格與國際設計發展的契合點,做到了既保留日本本土文化特色,又能迎合國際化市場競爭的需要,讓商品能夠大量地反銷歐美市場。

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日本的平面設計在戰後平面設計師的共同努力和開拓下,站在了國際設計的前沿,同時引領了亞洲的設計潮流。而佐藤晃一就是戰後新一代的平面設計師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革新派中獨領風騷的一位。

設計師簡介

1944 年,佐藤晃一出生在日本群馬縣高崎市,父親曾是日本廣播協會 NHK 的一名電氣工程師,母親是一名小學老師。

17 歲時佐藤晃一決心要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於是他開始自學,那時候他比較多地臨摹馬克思·比爾的作品,對於他後來的設計道路有著重要影響。可見任何偉大的設計師起初都有模仿的對象。

△ 馬克思·比爾:20 年代末新平面設計的核心人物,康定斯基具體繪畫的繼承者和推動者,構成主義的領導者,瑞士最為著名的建築師和產品設計師。

1965 年,21 歲的佐藤晃一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美術系視覺藝術設計專業,開始接受正規的設計學習。期間曾在田中一光事務所實習,成為田中一光的助手,因此田中一光的設計理念對他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對於事物的認知以及設計的表現形式。但佐藤晃一併沒有模仿田中一光的設計手法,而是從新的角度,結合了日本傳統美學進行創作。

△ 佐藤晃一、小島良平、田中一光

1969 年,25 歲的佐藤晃一大學畢業,畢業後進入日本著名化妝品企業資生堂廣告宣傳部,兩年後結婚同時辭去了資生堂的工作,成為一名獨立設計師。在廣告設計公司的兩年設計經驗,為佐藤晃一的設計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4 年,30 歲的佐藤晃一被東京 YMCA 設計研究所聘為講師,此後在 1982 年至 1987 年期間在東京藝術大學視覺設計專業任教,1995 年至 2015 年於多摩美術大學任教。

獲得獎項

  • 東京 ADC 最高獎
  • 布爾諾圖形設計獎
  • 華沙招貼海報獎
  • 捷克海報設計獎
  • 莫斯科招貼設計獎

1989 年佐藤晃一赴美國斯坦福特大學、馬歇爾大學和奧哈大學做演講,1997 年當選德國哈德巴萬國博覽會的日本代表,1999 年任靜岡縣「世界茶葉節」的企業形象策劃總設計。日本平面設計家理事、東京 ADC 會員。

作品解析

△ Koichi Sato. 然. 1992

佐藤晃一對日本的禪宗哲學情有獨鍾,他的作品也具有強烈的日本禪宗思想,強調清靜無為、樸實無華,自我修養,是智慧、純凈、簡約、空寂、空幽等多種美詞的代表。他的招貼與其說是商業海報,倒不如說是日本文化和日本禪宗精神的視覺載體。

△ Koichi Sato. 新音樂媒體,新魔法媒體 1974

1974 年,得益於日本印刷技術的發展,佐藤晃一迎來了自己的成名作《新音樂媒體》。這幅作品採用攝影技術與噴筆繪製手段創作,將圖片的邊緣羽化處理,黑色器皿中的藍色水面與魚的呼應,給人一種魔幻的視覺感受,而這正恰恰與這幅招貼的主題「新音樂媒體,新魔法媒體」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 田中一光作品風格

△ 佐藤晃一盒子系列

與田中一光的大色塊不同,佐藤晃一的作品裡有一種古典詩歌的意象美,同一個意象或者圖形他會使用多次,比如「盒子」這個概念在他的一生中就具有重要的地位。1975 年他舉辦了自己的第二次個展「有關盒子」,他將自己成名作里的盒子進行了衍生,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次個展也成為他後來設計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 Koichi Sato. 金閣炎上. 1983

△ Koichi Sato. 豪姬. 1992

從對空空如也的盒子的探索開始,佐藤晃一找到了自己的設計節奏,在那虛空的盒子裡仿佛有著一種不可知的東西,這種漸變的宇宙虛空,給人以無限遐想與可能。

△ Koichi Sato. 蘇黎世設計博物館. 1993

佐藤晃一的招貼作品並沒有強烈的技術痕跡和冷漠,但卻具有很強的現代感,同時又將日本傳統繪畫的禪意風格融合在圖形設計中。

佐藤晃一以其對禪的理解,找尋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他把現代設計觀念與日本傳統繪畫的感受融合在一起,緊密結合色彩、形體與光三者的關係。

佐藤晃一對於光的使用,既不完全遵循西方古典的光線照射法,也不遵守日本傳統的幾乎摒棄光源的原則,而是用他特有的漸變手法將這三者巧妙的合為一體。

△ Koichi Sato. Dress of Japan 「Seisei-an」. 1987

這種古典傳統與流行時尚的完美契合,在佐藤晃一手中都顯得遊刃有餘,並且也讓佐藤晃一的招貼海報藉助禪的意境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底蘊。

△ Koichi Sato. 超級學校. 1981

在德國包浩斯和現代派國際設計風格的影響下,佐藤晃一嘗試用簡潔凝練的現代設計語言傳達視覺信息,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簡約風格,他的招貼設計準確闡釋了西方現代國際風格「少即是多」原理。

△ Sato Koichi. 海報展. 2011

他的招貼作品有種強有力的視覺效果,體現了禪宗單純質樸的美感,看似樸素的畫面,卻能在淡泊中顯露出一種內在的張力與別樣的恬淡風情。

△ 富士山系列

為了宣傳日本文化,佐藤晃一曾創作了一系列富士山的招貼設計,分不同的季節和形式去表現富士山。

△ Koichi Sato. 富士連作 冬. 1988

最具代表性的是《富士連作·冬》,畫面中心是一個象徵著富士山的梯形,左上方有一個白色的小圓點掛在黑夜中,而富士山周圍隱約的霧氣烘託了冬的主題。在佐藤的畫面中構圖元素很少,沒有一絲多餘的地方,簡潔、準確而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心中的禪境,畫面上雖是空無的狀態卻有種深邃的力量蘊含其中。

△ Koichi Sato. 一組插花促銷海報. 1985

在佐藤的招貼中可以感覺到他的畫面是儘可能地丟棄元素,且物體的形象多以幾何抽象的形狀出現,設計語言簡潔而又凝練。

色彩的最高境界是能成為一種傳遞心靈信息的語言,但在日本禪宗眼裡過於濃郁的色彩卻是污濁和不潔凈的。他的一些招貼設計中不講究色彩的豐富多彩,更不喜歡色彩的喧鬧繁雜,而善於用最少的色彩元素變幻出最深刻的色彩意境。

但是如果你認為佐藤一隻喜歡用少量的色彩,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作品中還有一種風格,就是在色彩組合中運用對比補色,形成一種極度強烈的色彩衝突感,這種衝突感會給人很強的視覺衝擊。

除了擅長使用補色關係,佐藤晃一對於多彩色的運用也是淋漓盡致,但他始終保持著對於禪的態度,即使這些作品包含豐富的色彩,但是所傳遞的氣質並不會顯得幼稚或喧鬧,仍然有一種淡淡的禪意在裡面。

△ Koichi Sato. 與風景對話. 1982-83

佐藤晃一的招貼講究禪意色彩的隱約和朦朧感,從不給色彩作出完全僵死的邊界,而是讓色彩在對比矛盾的同時,使人感覺滲透感和蔓延感。

△ Koichi Sato. 黃昏. 1995

在名為《黃昏》的招貼中,佐藤晃一抓住黃昏給人留下的色彩印象特點,運用黃色和紫色這對互補色之間的漸變,很好地傳達了一種深邃而寧靜的黃昏境界。這對衝突中的紫色與黃色,在光明與黑暗的交錯間探尋天地之美,可以感受到情緒和意境的交融,它們融合與分離、過渡與統一,這種補色之間的矛盾統一關係,其實正是暗示著大和民族高亢而又收斂的民族性格。

佐藤晃一設計手法中最常用到還有漸變暈光,他把補色對比和灰調結合起來,形成色漸變效果,使作品整體過渡自然協調,同時又不乏衝突分離如夢如幻的色彩意向。

在日本禪宗的審美觀念中,還有一種以「幽」為美的藝術品味,被人稱為陰翳之美。日本禪宗的陰翳之美是一種在陰霾的背景下露出曙光的空寂之美,是寂寞堅忍之後重獲希望的美好和釋放,而這種陰翳之美也是佐藤晃一作品的一大特色。

佐藤晃一喜歡運用留白的手法貫穿在其作品中,寥寥幾筆的留白,恰似禪宗的陰翳之美。這種陰翳之美是一眼不足以窮盡的靈魂深境,講究含而不露的意境美,這裡的留白並不僅僅是色彩的白,而是一種「空」、「寂」的代名詞。

△ Koichi Sato. 「名古屋國際設計中心」成立海報. 1996

佐藤晃一為「名古屋國際設計中心」成立所創作的海報,五個白斑在大面積的黑色中格外吸引人們的眼球,這些神秘、孤寂的白斑,仿佛看不穿也看不透,如浩瀚深邃的星空,令人幽思難忘。黑暗中的五個白斑仿佛是五盞即將開啟的明燈,表達了人們對「名古屋國際設計中心」盛大開業的期待。這個白斑就是佐藤晃一有意而為的留白,佐藤晃一的留白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除了富士山以外,類似的手掌形象也是佐藤晃一反覆創作的另一個題材,這些手掌意象的形狀簡單易懂,加上色彩與細節的運用,整個畫面具有一種未來感和神秘感。

△ Koichi Sato. Agamemnon. 1972

上面這幅 1972 年的作品可以看到當時的他並未在平面中採用漸變的元素,而是在一團黑色中展現了隱隱約約的牛群畫面,可以看出他對顏料透明度的探索從很早就開始了。

△ Koichi Sato. 女たちの招魂祭. 1979

這個海報我個人非常喜歡,讓我想起了電影《招魂》,使用的表現手法和上一個海報類似,大家可以盯著黑色區域仔細看,你一定會有所發現。

△ Koichi Sato. Illustration Yokohama Competition. 2000

1990 年以後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與 Photoshop 的誕生,佐藤晃一的設計手法也有所變化,更加與時俱進的貼近時代的審美,2000 年後佐藤晃一的作品風格與之前的已然不同,並且多數都是學校的展覽活動海報。

佐藤晃一的作品像日本的一種短詩——俳句,語法、字句、節奏凝練而跳躍的含蓄,在沒有著筆的空白處,會感到非常的魅力。那是純日本、純感性的世界,這種超越理智的藝術世界,無疑是直接繼承了王朝文學的精神。

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日本設計巨匠已於 2016 年 5 月 24 日去世,最後我們來看一下 2017 年為紀念佐藤晃一先生所舉辦的展覽現場。(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我們再來簡單總結一下佐藤晃一先生。這位雙腳踏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延長線上,繼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設計師之後走上設計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設計師,是日本最具文化內涵的設計師之一。從他身上我們看到日本的平面設計在一批批優秀設計師的開拓下,不斷地尋求國際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點,在繼承本土文化的同時能更好的宣傳和發揚民族文化特色。而我們中國的平面設計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們需借鑑日本的設計手法和理念,不斷的探索民族文化的精神,更好地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美學理念和精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