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設計出 300 萬人的城市:頂尖設計師勒 · 柯布西耶

視覺當鋪 發佈 2020-03-31T20:25:13+00:00

1965年時候,78 歲的柯布西耶在游泳時候不幸突然去世,當時法國政府在羅浮宮為其舉行了「國葬」,並且在 1968 年時候成立勒·柯布西耶基金,可見這位瑞士人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現代建築當中最著名的大師有 4 位,俗稱「建築界 F4」,四位大師之所以能並駕齊驅並非因為什麼共同之處,反而是因為各自的貢獻獨當一面並旗鼓相當,好比香港流行四大天王,能具體說誰最厲害嗎?只能說最喜歡是誰罷了。

前面我們已經聊過三位,今天我們將跟大家分享最後一位的故事,他的名號比較多而且難以捉摸,所以最好不要用什麼形容詞去包裝,單純名字就足夠響噹噹了,他就是勒·柯布西耶(後面簡稱柯布西耶)。


43歲才完成第一稿:頂尖建築設計師扎哈·哈迪德

建築界的居里夫人,第一個獲得建築奧斯卡獎「普利茲克獎」的女性建築師,史上最年輕獲獎人。難以置信的是,她的處女作完成於 43 歲。


自學建築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瑞士人,原名叫查爾斯·愛德華·讓奈赫特(Charles-Edouard Jeanneret),1887 年在瑞士一個叫拉索德封(La Chaux-de-Fonds)的地方出生,所以他比格羅皮烏斯(包浩斯創始人,事跡詳見前面篇章)小了 4 歲,他家鄉這個地方很有意思,屬於崇山峻岭,面積極少但歷史悠久,18 世紀以來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鐘表生產中心之一。

這個地方曾經在 1784 年發生慘烈大火,時隔 40 年後政府開始主持大規模重建,規劃成單純幾何樣式的工整城市,大家可以理解為跟豆腐塊差不多,同樣跟鐘錶製作中的嚴肅規範相呼應。

生在這樣一個城市,大家普遍都以鐘錶業為生,就好比茅台鎮哪一家不釀酒?所以柯布西耶的父親就是一名制表師,13 歲小學畢業的柯布西耶就跟隨父親學習制表工藝,長大一些後父親讓其去了當地一所藝術學校學習,在這裡他碰到一生中唯一承認的老師——查爾斯·勒普拉特涅。

這位老師教會了柯布西耶繪畫與思考,並在他的建議下去學習建築,老師認為建築設計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所以 1907 年開始,20 歲的柯布西耶就開始全面的自學建築,他自學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參與老師介紹的真實建築項目中,其二則是去遊歷。

他用了 4 年時間到歐洲各國,其中地中海地區收穫最大,他在當地的民居建築中學習到如何運用簡單幾何結構搭建豐富的建築形式,學習到如何合理採光、如何用建築外部風格來豐富建築內部感受等等,這些「幼功」在他後來的建築中都表現了出來。

△ 年輕的柯布西耶看來有點像安迪沃霍爾

30 歲時候柯布西耶去了巴黎,似乎現代藝術設計圈裡的諸位大咖基本都有一個關於巴黎的故事,柯布西耶也不例外,1918 年時候他結識畫家阿曼蒂·奧曾方(Amedee Ozenfant),這位畫家對當時蓬勃發展的現代藝術有深刻認識,兩人立馬產生了火花。

後立體主義

柯布西耶雖然以建築著名,但其一生都熱愛繪畫,他成名後也曾表示他是通過繪畫獲得建築靈感的,所以諸多時候平面與立體只是一念之間,最初認識畫家阿曼蒂時,對方就強烈鼓勵他朝繪畫方向發展,所以熱心老大哥在生活中總是不缺少的,但他們在繪畫上確實達成很多共識,比方當時風行的立體主義在他們看來感覺過於浪漫,不夠純粹,沒錯,這個立體主義就是後來畢卡索玩出大名聲的立體主義。

△ 柯布西耶的畫

柯布西耶跟阿曼蒂覺得在立體主義中應該摒棄掉複雜的結構細節,讓繪畫更加簡練,回歸到日常生活中的幾何結構,於是兩人聯合起來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派別——「純粹主義」,1918 年他們共同發表了《純粹主義宣言》,並且兩年之後出版了純粹主義主題雜誌,命名《新精神》,這個派別被歷史稱為「後立體主義」。

在他們創立「後立體主義」階段里,柯布西耶的身份更多是藝術家與作家,主要進行繪畫與寫作,但其實他在《新精神》這個雜誌里就開始流露出他很多的建築思想,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概念就是他認為:「設計是應該建立在科學的法規中,類似語言中的語法,有規律可尋,有次序可以解釋。」

這個說法存在一些爭議,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完全對,因為設計學習當中必然存在規律法則不然無法傳承發展,但好的設計往往又是打破法則規律,只能說這個說辭出自柯布西耶一種理性主義的立場。

△ 《新精神》雜誌

柯布西耶在這個期間為《新精神》寫下了很多文章,勒·柯布西耶這個名字就是作為當時的筆名而出現的,然後一直沿用。1923 年,他將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出版了第一本文集《走向新建築》,可見建築才是他心裡一顆堅實種子,這本書至今都還能買到,他一生當中也出版了很多影響力很大的書籍,比方《烏托邦主義》、《明日城市》、《當大教堂是白色的時候》等等。

機械美學

柯布西耶曾短暫在德國現代設計之父——彼得貝倫斯的事務所從事工作,但他後來較少談及這些經歷,1922 年時 35 歲的他跟表哥艾爾·讓納雷合夥成立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開始走上創業之路,縱觀諸多大師的成長曆程,大部分人都在 30-40 這個階段開始創業。

同一年巴黎舉辦「藝術展秋季沙龍」,這是法國一個半官方著名展覽活動,極具權威性,應邀參與的就代表其獲得了社會、學院及官方認同,而柯布西耶就獲邀參加。

他帶來了兩組作品,這兩組作品好比汽車界的「概念車」,因為都是關於未來的設計,其實他在第一本書《走向新建築》就曾經提及他對新建築理解的靈感就來自汽車飛機,他認為建築應該就是生活的機器,這個論調形成了著名的「機械美學論」,柯布西耶是這個流派的重要奠基人,後來他的很多建築的規劃設計就如同製作一台機器或精工手錶。

△ 柯布西耶給人一種很「社會」的感覺

柯布西耶展出的第一組作品關於未來城市的規劃設計,在他的視野里建築只是一個局部,他要設計的是「城」。而且他在作品中體現出的規劃思想前無古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現代城市總體規劃的設計方案,所謂「胸有城府」難道就是如此嗎。

首先在他的「城」里有高層建築組成的商業市中心,市中心環繞著郊區住宅跟複雜的高速公路網,在郊區市中心間穿插著經過環境規劃的綠化帶、公園、休閒娛樂區域。他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是城市的功能性統一同時兼顧多元化,重視居民生活品質,在他的設想中高層建築應該作為基本住宅單位,以便容納更多居民,騰出更多城市面積做綠化帶,城市交通以高速路為主幹,汽車是交通運輸的核心工具,整座城就活像一台精心設計的機械手錶,按規律「滴答滴答」的運行。

這樣的城市不就是 100 年後我們當前生活的北上廣深嗎?沒錯,後來 20 世紀後半頁大部分城市規劃設計都沿用了柯布西耶當時這個設計思想,所以大師都是超前的,這基本成為大師的標配技能,也是大師的痛苦之源,因為太超前總會讓人無法接受與理解。

除了這個城市規劃,第二個作品就是著名的「雪鐵龍住宅」,這是個對「未來住宅」的概念設計,充分運用了機械美學,單純名字就諧音了法國著名汽車品牌雪鐵龍了,這個住宅完全體現出幾年後理論界為現代建築總結的 6 條基本原則,分別是:

柱承力結構,非牆承力,首先建立柱支撐的其實是格羅皮烏斯。

建築下部留空,形成建築 6 個面,這是柯布西耶建築設計的一個特色。

平房頂,可作天台花園休閒使用。

室內少用牆體分隔,完全敞開,這也是柯布西耶設計的一大特色。

沒有裝飾的立面。

窗戶條形,橫向而結構獨立。

這個建築首先採用了非牆體形式分隔功能區域,比方現代的客廳飯廳就是這樣,僅僅臥室處理為獨立空間保障私密性,這種做法在1922 年而言是非常新穎大膽的,其實放到現在大城市土地稀缺並昂貴而言,這樣能大量節省建築面積,非常有實用性,當時的展示也讓參觀的建築家產生極大興趣。

其實這個住宅最大的亮點是:有標準模數構件,能規模生產,可以像一台汽車一般被設計、組裝並批量化生產,如同雪鐵龍汽車一般流水線製造,後來他有機會去實現這樣一個小規模住宅區,但社會評價不好讓他非常生氣,這是後話了。

這個概念的設計在同年就建設了一個成品,畫家朋友奧曾方的巴黎工作室首先做「小白鼠「,相隔一年後柯布西耶將自己巴黎的住所也建成了「雪鐵龍住宅」樣式。

粗野主義問世

柯布西耶的兩組作品讓他收穫了一些名氣,這些名氣如同金像獎「先鋒導演」一類,就是概念很新,但是大家需要時間消化,所以評價通常就會存在兩面派,喜歡的點讚,討厭的惡語侍候。

1925 年巴黎又再舉辦這個展覽,柯布西耶再次獲邀,這次他設計了一個展覽廳,叫《新精神宮》,寓意新的建築,這個建築直接採用純色非常現代簡潔,而且裡面展示了柯布西耶設計的鋼管結構家具,包含椅子與沙發,獲得廣泛好評。

所謂努力總不會白費,搞藝術文創類的人必須多爭取機會曝光,促使優質粉絲的產生,參加完這次巴黎展覽後的第二年,柯布西耶獲得一位喜愛他設計的工業家的資金支持,終於在法國波爾多地區有機會把自己的理想主義設計變成事實,就是 4 年前那個「雪鐵龍住宅」他這次可以在波爾多設計一個能容納 40 個家庭的小區,但最後出師不利。

這個建築完全按照上述現代建築的 6 個原則建設,問題在於這樣一來就完全無視了周邊傳統建築的協調性,大面積白色且有鮮艷純色點綴,顯得非常突出。讓當地居民非常討厭,認為這是一個「怪物」,甚至當地政府都拒絕為這個小區供水,因而這個小區無法運作達 6 年之久,而柯布西耶也感到蒙受奇恥大辱,極為生氣。

但隨後冷靜下來他也想通了,法國社會在當時還沒有具備接受現代化城市規劃的條件。

此時接近 40 歲的柯布西耶在建設設計的領悟上趨於成熟,1929 年奠定他在現代建築史上不可動搖地位的作品終於出現,那就是跟格羅皮烏斯《德昭包浩斯校舍》及密斯凡德羅《巴塞隆納德國館》齊名位於法國布瓦西地區的《薩伏伊別墅》(The Savoye House)。

這個別墅,放在今天說屬於剛剛開發的項目也不過分,薩伏伊別墅通體白色,採用柯布西耶式的底部留空,建築本身完全沒有裝飾,樓梯在建築內部盤旋而上,室內採用沒有牆體的自由大空間,意思是想怎麼布置其時都可以,也能在不同時候改變格局,牆面上設有寬大的玻璃窗,跟大自然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

這個建築讓柯布西耶步入了大師行列。

1930 年他另外兩個重要建築項目相繼問世,其一是巴黎的救世軍旅館和服務中心大樓,這個項目他首次嘗試在建築中植入「中央空調系統」(空調是 1902 年美國人發明的),他把空調系統設計在不透明的玻璃牆內,形成有分隔功能及製冷功能的新一代牆面,雖然最後因為資金及技術條件不成熟而失敗,但屬於一次大膽的探索。

另外一個項目可就不得了了,項目內容是巴黎大學的瑞士學生宿舍建設,除了開創出廊道連接功能區域這樣的模式外,他在設計這棟宿舍時率先採用脫模以後不加粉飾的混凝土牆面,保留水泥木模板粗糙的痕跡,沒想到收穫了別具一格的形式感,這種格調不久就成為柯布西耶的風格標誌,日後被人稱為「粗野主義」建築風格,這個風格在 20 世紀 60 年代走紅,其實如今很多咖啡館、餐廳仍然可以看到這種故意為之的風格,史太濃其實也很喜歡。

1930 年代某期,歐洲大戰一觸即發,隨後柯布西耶開始往海外發展,很多重要建築都在外國完成,開啟了他的第二個設計階段。

戰後歲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毫無疑問,各位建築師都是被迫「休市」的,柯布西耶也不例外,但他仍然留在法國巴黎,日常工作主要是寫作、思考與繪畫。這個期間他形成了「模度觀念」的建築思想,意思就是找到一個跟人體比例相關的合理模度來進行建築設計將可優化出最佳體驗。

1945 年大戰一結束,柯布西耶急不及待的不斷發表文章理論,宣傳他的「模度論」及「城市規劃論」,希望能說法政府,採納他的理論重建歐洲。但他大膽的城市規劃論在當時的法國看來仍然是天方夜譚的,而且他曾提出「重建巴黎」這樣的說法,遭到法國人民強烈的反對與抨擊。

史太濃今年 10 月曾到巴黎,那邊的友人說 100 年後再來巴黎也許仍是這樣,因為法國政府其實在建築上出台了很多政策限制大家破壞傳統建築,而市民也一直樂於巴黎保持原貌及底蘊,守護著這種似乎是穿越時空的權利,坦白而言這也是對的,不希望以後舊建築只能通過視頻看到。

戰後比較長一段世界柯布西耶都是比較痛苦的,除了工作室慘澹經營外,很多理念與城市規劃思想也遭到否決,同時一些在競標的重要項目也被波及而被否決方案,比方紐約的聯合國大廈,讓此時已經屬於世界頂級建築大師的柯布西耶感覺難堪屈辱。

1940 年代末期,法國政府終於同意在法國南部讓柯布西耶設計一個大型住宅公寓以驗證他的未來住宅理論,史稱《馬賽聯合公寓》,完全按現代主義及機械美學形式建設,最後也是失敗告終,因為忽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與心理感受,還在建築完成後被告上法庭,理由是破壞了當地幽美的自然景觀。

其實在史太濃看來還是理念過於超前的問題,脫離了當前應用環境,當代很多新技術其實也在重演這一幕,比方電動汽車如果 20 年前就出現有意義嗎?比方區塊鏈、5G、AI 智能等等都是如此,都需要大周期的基礎建設與心理過渡期才能被大眾接納並獲得良好的使用體驗的。

類似這樣的低成本、標準化、大規模的住宅項目柯布西耶仍在不停努力尋求項目機會驗證自己的理想主義,剛好大戰過後很多國家也都存在基礎建設需求,所以對比戰前他也獲得了較多機會,但大多數項目都是褒貶不一,這裡史太濃就不再贅述,因為這些項目風格仍舊保持著其戰前第一階段的特色。

我們來談談 1950 年代後柯布西耶的一些新方向,比方「宗教建築表現主義」,代表性作品是法國的「朗香教堂」,設計建造時間為 1950 年—1955 年。

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極少採用的非幾何形式的有機形態建築,頂部像船,牆面傾斜,曲線罕見的出現,古怪的表現主義形態引人注目,而且粗野主義的特徵也在教堂的外在材質表現了出來,牆面上柯布西耶留了很多大小不一,上下無序無規律的窗口,與傾斜的牆面搭配起來給人一種強烈的不穩定感,進入室內發現光從窗口照射進來才發覺營造了一種很特殊的宗教感受,能突現宗教精神力量。

這個建築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柯布西耶因此在國際上聲譽大增。

除此之外就是關於其城市規劃思想也在 1951 年找到了一塊「試驗田」,這個地方就是印度,當時印度需要在北部設計新的首府昌迪加爾(Chandigarh Punjab),總理尼赫魯聽聞法國有這樣一位敢於設計現代城市的大師,所以誠邀柯布西耶來接手這個項目。

這個城市規劃設計完全實現了柯布西耶的城市規劃思想,整個城市劃分成方格,按功能劃分區域,道路寬敞,綠化帶穿插其中,除了政府、立法、行政三座大樓外,城市劃分出商業區域、金融區域、住宅區域等等。

城市局部建築分別體現了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機械美學及粗野主義。在顏色計劃上則接近荷蘭的「風格派」,有立體主義及構成主義的一些傾向,可見柯布西耶在這個項目上玩得很「嗨」。

最後這個項目也不出預料成為了柯布西耶理想主義中一個失敗的案例,因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印度人民難以接受高度理想化的規劃,而且也不符合印度人自由自在的生活習慣,現代主義的冷漠、功能及單調讓大家難以適應,所以除了政府,大家都不喜歡。

但柯布西耶已經無所謂了,他開始覺得可以讓時間來驗證,果然不久之後其它國家也來邀請柯布西耶設計城市,畢竟奇貨可居,縱觀世界能設計城市、並真的設計過的也就只有他了,所以他又幫巴西設計了一個新首都——巴西利亞。

△ 巴西利亞

雙重性

如此多的設計大師當中,研究柯布西耶一直是公認的難題,因為他的設計思想非常複雜,所以很多說法其實在理論方面是存在爭議的,意思就是這次史太濃所敘述的一些東西必然存在有人不同意的可能性。

柯布西耶很多時候自己也是矛盾與困惑的,比方當很多人都認為他是 20 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建築家(注意是沒有之一的),他自己卻認為自己的設計生涯是失敗的,當然從我們前面例舉的作品看來確實存在很多不被社會認同的項目,但出色的仍舊占大部分。很多時候他闡述自己的理念時也會相互矛盾或者混亂,而且因為其作家身份,留下太多可以對比的文字,增加了大家了解真實的他的難度,只能說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同的柯布西耶。

矛盾這個名詞一直在柯布西耶身上體現,比方他來自鄉村,然後一直住在大都會,他的建設觀念強調科學卻又存在詩意,他的建築有高度幾何化亦有生物形態,他的設計哲學中存在民主思想卻同時又有強勢的獨裁特色。

所以柯布西耶的身上存在雙重性,評論界稱之為「一半是神,一半是人」。

1965 年時候,78 歲的柯布西耶在游泳時候不幸突然去世,當時法國政府在羅浮宮為其舉行了「國葬」,並且在 1968 年時候成立勒·柯布西耶基金,可見這位瑞士人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直到如今,研究其建築思想的著作仍然層出不窮。

謝謝各位,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