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對中國重要嗎?太重要,80%以上的院士都有留學經歷

z博士財經談 發佈 2020-03-31T22:30:41+00:00

據2019年11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院士,支撐我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石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1993年10月,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

據2019年11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資料來自百度)。


80%以上的院士有海外留學經歷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推選出283名科學院院士,這批院士當中有過歐美留學生比例占了70%,留美院士占留學經歷中的大多數。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歐洲留學歸來。根據2018年的統計和調查數據,2000年以來,大約85%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都曾經有過海外留學或出國工作經歷。

這其中有90%都是從歐美留學歸來的。代表人物有施一公(結構生物)、潘建偉(量子科學)、趙忠賢 (低溫物理與超導)、黃大年(航空地球物理)等等。

高福院士,英國、美國留學經歷

國家疾控中心主任,1961年出生,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0歲左右當選院士。

1983年高福從畢業後進入就讀研究生;1986年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前往英國攻讀生物化學博士;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在加拿大、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1年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講師、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4年入選,並進入工作。

2019年底,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親臨武漢調研新型冠狀病毒起因,並在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由疾控中心等近40多名科研人員撰寫的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發表於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科研能力、論文產出效率,可謂是強悍、高效。

舒紅兵院士,美國留學經歷

舒紅兵,1967年出生,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醫學研究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時不足50歲,真正是年輕有為,人生贏家。

舒紅兵於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1990年,獲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5年,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我們在分析一下,中國科學最高榮譽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情況,也會發現大部分獲獎者均有留學經歷:

首屆獲獎人之一吳文俊(留學法國);黃昆(留學英國)2001獲獎人之一;2002獲獎人金怡濂(留學蘇聯);2003獲獎人金怡濂(留學蘇聯);2004獲獎人之一:王永志(留學蘇聯);2005獲獎人之一:葉篤正(留學美國);2007獲獎人之一:閔恩澤(留學英國);2008獲獎人之一:徐光憲(留學美國);2009獲獎人:孫家棟(留學蘇聯) 、谷超豪(留學蘇聯);2010獲獎人之一:師昌緒(留學美國)2011獲獎人:吳良鏞(留學美國)、 謝家麟(留學美國);2012獲獎人之一:鄭哲敏(留學美國);2013獲獎人之一:程開甲(留學英國)、 張存浩(留學美國);2016獲獎人之一:趙忠賢(留學美國);2017獲獎人之一:侯雲德(留學蘇聯)。

從統計結果上看,國家最高科技獎項獲得者中80%有海外留學經歷。

另外,據官方統計,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占留學人數的62%。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通過留學生政策向海外輸出了大量的人才,這裡面有超過一半的人員選擇了回國,成為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