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塑造性格:想要活得樂觀勇敢,只需保持這1種思維方式

七稜鏡2010 發佈 2020-03-31T22:50:28+00:00

01不是性格,是思維方式那一天,我靠在床上讀書時,腦海里閃過了這樣一幅畫面:夏天的東北小城,寬闊的操場,陽光明媚得晃眼。



鏡子物語:一個簡單的信念,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01 不是性格,是思維方式

那一天,我靠在床上讀書時,腦海里閃過了這樣一幅畫面:

夏天的東北小城,寬闊的操場,陽光明媚得晃眼。一群剛下課的小學生正在盡情地玩耍,把快樂撒播得肆無忌憚。

一個穿裙子的小女孩兒,在花壇邊靜靜地站著,不知道在想什麼。三五個小學生,拽著長長的橡皮筋經過她身邊,熱情地招呼她:「一起來玩吧!」

女孩兒猶豫了一下,微笑著擺擺手:「我不玩。」

後來又有兩撥同學來喚她,小女孩兒都拒絕了,在歡樂的海洋中,她站成了一個孤獨的點。

這個小女孩兒就是我。為什麼我不跟大家玩兒呢?說來原因有點好笑,因為我「怕丟臉」。

那個時候的我,學習成績很好,又是班幹部,經常被老師誇獎。但有一點,我在運動方面的技能有點差,比如跳皮筋,跳繩之類的,我都玩得「不厲害」。而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寧願不跟別人玩。

我曾認為那時的自己「自尊心太強、太敏感。」但後來我才明白,這不是性格原因,而是受一種思維模式所限。

思維模式,是人類觀察、解釋這個世界的基本方式,指導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思維模式有多種形式,但可以歸納為兩個基本的類別——成長式和固定式。

成長式思維者具有這樣一種信念:一個人的基本能力,包括資質、才能、性格等,是可變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和發展的。而固定式思維者則相信:一個人的基本才能和特質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

這種差別,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前者在面對事情時,更傾向於「發展」自己,而後者則急於「證明」自己。一旦無法「被證明」,後者就會產生內在的焦慮。

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自己謙虛、開明、好學,思維方式肯定是成長式。但只要稍加推敲,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自己人生遇到的各種問題中,都有固定式思維的影子。

02 不同的困境,相同的解釋

由於基本信念不同,成長式思維者和固定式思維者在面對失敗、努力、挑戰、成功,以及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表現。

比如,當你面對失敗,考試不及格、比賽比輸了、面試沒通過、項目搞砸了……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我怎麼這麼笨。」「我被拒絕了。」「我是個失敗者。」「我的人生也就這樣了。」如果你這麼想,那麼此時支配你的思維模式,就是固定的。

固定式思維者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會把發生的事當作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因此很容易被挫折擊垮。世界上最出色的廚師之一伯納德·盧瓦索,僅僅因為在一本專業美食雜誌的評分中失掉了兩分,並被傳可能會失去米其林三星評級,就選擇了自殺。

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極端,但因為一些小的失敗,而從此一蹶不振的人比比皆是。是因為太自卑、太悲觀嗎?事實上,這些無法應對困難的人同樣感到自己有價值,同樣樂觀,最本質的原因在於思維模式。

固定式思維者,總是在為證明自己的能力、維護自己的自尊而活 ,在他們的世界裡,努力會暴露一個人的不足,所以是一件壞事。不知道你在上學時,班上有沒有這樣的「好學生」,背地裡熬夜苦讀,卻一定要在人前表現出一副懶散不用功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喜歡被誇聰明、有天賦,而不是努力刻苦,「天才總是輕輕鬆鬆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同樣的,固定式思維者也不喜歡面對難度較大的挑戰。當一件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無法證明他們聰明且富有天賦的時候,他們就喪失了興趣。那個拒絕和同學跳皮筋的我,就是這樣。

固定式思維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常聽人說,我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社交恐懼,其實是固定式思維讓你太想證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每一句評價,就會深刻地影響到你。

所以你害怕與他人打交道,害怕成為焦點,害怕自己「不招人喜歡」……你可能更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為這會保護你的自尊,給你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

在職場,固定式思維在一些管理者、領導者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們曾經急切地盼望成功,而一旦成功,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這些領導者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堅信這世界上有些人就是高人一等,他們只關心個人是否偉大,會把下屬的任何不同意見看作對自己能力的「質疑」。他們會批評、甚至侮辱下屬,讓他們對自己卑躬屈膝。

哈維·霍恩斯坦在《惡老闆》一書中寫道,老闆的殘酷,體現了他們「以下屬的利益為代價提高自己大權在握、能力出眾、舉足輕重的感覺」的慾望。而這樣的老闆必然造成一種僵化的企業文化。柯林斯指出,平庸和失敗的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員工不管做什麼,最優先考慮的都是老闆。」



03 環境的力量不可忽視

如上種種,讓我們發現,所有的無助、悲觀、害羞、敏感、自大、傲慢,追根究底,都來自於固定式思維。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信念,讓你放棄、逃避、狂妄,可謂害人不淺。

那麼這種思維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根植於我們的社會文化中。

在這個社會上,無論人們怎麼強調個人努力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性,在心靈深處,依然崇尚天賦。父母會夸孩子「很聰明」,老師會說學生「智商高」,老闆會夸員工「能力強」,人們會把冠軍和偶像想像成超級英雄,覺得他們天生就和我們不一樣。

不僅如此,人們還普遍認為,自己可以立刻對某人具有的潛能、天賦下定論。企業會通過幾分鐘的面試,來判定你是不是「人才」,有許多後來非常傑出的人,都曾經被權威人士判定為沒有未來。

我們身處社會中,時時接收著這樣的信息:你的能力永遠不會變,而我正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這些信息很輕易就會讓我們習慣用固定式思維看待自己。專家研究過成千上萬名學齡前兒童,發現會拒絕接受挑戰的孩子數量多得驚人——只因擔心自己不夠聰明。在課堂上,在工作中,在人際關係中,有太多人抱有這種想要「證實自己」的強烈目標,他們也會努力,但失敗了馬上就會氣餒,成功了,又會變得固步自封。

總之,是固定式思維造成了我們人生的種種困局。而將其轉變為成長式思維,就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04 打造人生的「成長式」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不是單一的,我們可以同時擁有成長式和固定式兩種思維,並在不同的領域分別展現。

你可能認為自己的美術才能是固定的,但智力是可以發展的。或者自己的個性是固定的,但創造力是可以發展的。研究發現,在某個領域裡,一個人是哪種思維模式,那麼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影響他在這個領域內的表現。

只要你認識到自己腦海中存在這兩種思維模式,就可以開始考慮用一種新的方式應對問題。當你陷入失敗的痛苦中,當你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而耿耿於懷,當你因為事情仍需努力而感到泄氣時,告訴自己:你已經陷入了固定式。

集中精力去想這些事,感受一下你當時的感覺。問問自己:你是否覺得有什麼對你進行了評判?

然後,把自己切換到成長式思維我的能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真正的我是什麼樣的,沒人能知道,誰也不能現在就對我下定義,包括我自己。

《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非常執著於了解人們是如何面對困難的。他找來一群學生,讓他們解答一系列智力測驗題。剛開始的題目很簡單,但是接下來的會很難。當學生們開始嘟囔、流汗時,他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現象。

一個 10 歲的男孩拉了拉他的椅子,搓了搓手,抿了抿嘴,然後喊道:「我愛這個挑戰!」而另一個男孩努力地做著這些智力測驗,他抬起頭時滿臉開心:「你知道,我就想做這種信息量大的測驗!」

德韋克說,這就是成長式思維,是一種能夠把挑戰轉化為財富的思維模式。對這兩個男孩來說,成功或失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挑戰能讓他們學到新東西,這足以讓他們興奮不已。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你學習新事物時,大腦里那些微小的連接就會增加,從而變得更強壯。所以遇到挑戰時,你可以想像自己的大腦正在形成新的神經元連接。這樣,即使失敗了,你也會願意繼續嘗試,因為發展自己,本身就是件非常快樂的事。

如果你在經營一家公司,要用成長式思維看待每一名員工,不要給任何人,包括自己「貼標籤」,這樣,你才能創造力出一種能夠進行自我審視、交流通暢、重視團隊協作的企業文化。

如果你為人父母,你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誇獎他們如何聰明,如何有才華,而是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這樣,他們才會擁有一種可以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方法。

我們要學會用成長式思維思考,失敗時,問自己:我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成功時,問自己:我怎樣繼續保持成長?無論多大年紀,你的任務永遠是發展自己,永遠不必執著於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



作為一個性格偏內向,自尊心比較強的人,我常常會在內心追求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那就是「放得開」。我曾苦苦求索而不得,而成長式思維,讓我「頓悟」了。當我內心堅信,我會越變越好,沒有人可以定義我,那些失敗、挫折、懷疑,又能拿我怎樣呢?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樹立起成長式思維的信念,更加積極、勇敢、自信、快樂地生活。


七稜鏡:文學碩士,資深媒體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讀書100本的終身學習者。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成長實用乾貨文。

鏡子宣言:讓我們一起,越變越好。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期待遇見愛學習、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更多乾貨好文,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