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錄:多國限制農產品出口 全球糧食安全前景如何?

光明網 發佈 2020-03-31T23:03:15+00:00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近一周時間,多個國家加入限制農產品出口的隊列,疫情在全球蔓延使糧食安全遭遇挑戰。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記者 陳溯)近一周時間,多個國家加入限制農產品出口的隊列,疫情在全球蔓延使糧食安全遭遇挑戰。全球糧食供給前景如何?糧價是否有暴漲的可能?

3月22日,哈薩克斯坦農業部頒布命令,要求暫停包括蕎麥、小麥粉、葵花籽油等部分農產品出口,以確保國家食品儲備充足。

越南決定,從3月24日開始,禁止各種大米產品以任何形式出口,同時計劃在6月15日之前儲存19萬噸大米。

俄羅斯農業部官網3月27日宣布,俄農業部已制定《關於對俄羅斯聯邦穀物出口到非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的國家實施臨時定量限額措施》的決議草案,擬在2020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將俄小麥、大麥、玉米等農產品出口限額定為700萬噸。

埃及貿易和工業部近日決定,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據媒體報導稱,塞爾維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也陸續禁止農產品出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近日在其官網表示,除非快速採取行動,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全球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衝擊效應將會在未來幾個月內顯現。

近一周時間,中國農產品行情漲勢明顯。截至30日收盤,豆一(國產大豆)期貨上漲4.46%,粳稻期貨上漲4.02%,晚秈稻期貨上漲3.68%,豆二(進口大豆)期貨上漲2.32%,菜油、玉米、豆粕也有不同程度上漲。與此同時,A股農業板塊大漲,本周兩日農業板塊持續領漲,多個相關個股漲停。

對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多國禁止糧食出口是否會衝擊中國糧食安全?中國糧價將怎樣變化?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僅占國內消費總量的1%、2%。「中國口糧生產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另外中國有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機制,具備應對危機風險的基礎。今年中國及時有效控制了疫情,抓住了春耕的時機,為糧食豐收提供了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中國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庫存量高,供應充足,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較低,價格穩定有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主要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主要口糧儲備充足。

相比於主糧,中國大豆對進口依賴度較高。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在線查詢平台顯示,今年1-2月中國大豆進口量1351.4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4.22%。一個月以來,中國大豆均價從每噸3500元人民幣上漲到每噸近3900元。

談到國際市場對中國大豆供給的影響,李國祥表示,中國對國際大豆依賴度高,疫情在全球蔓延會帶來檢驗檢疫手續增加等拖慢物流速度的不利因素,進口大豆價格短期上漲是有可能的。但長期看,國際上的大豆出口國全面禁止大豆出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國內大豆還有一定儲備,能夠緩衝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程國強表示,近年來中國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大豆也並非此次糧食出口國家限制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對中國影響不大,但國內供應鏈企業還是需要做好相應的風險防控。

專家表示,事實上,目前全球糧食供給處於總體寬鬆的狀態,但對於一些糧食無法自足、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來說,如果全球疫情不能在短期內得到控制,很可能面臨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此外,一些炒作因素也會給糧價帶來不穩定前景。

程國強表示,對於當前國際糧食前景的判斷需要區分兩種情況,一是國際上確實出現了因限制出口、物流運輸受阻而影響糧食供給的情況,二是不排除一些機構製造恐慌,意在炒高糧食價格。對於第一種情況,隨著疫情的控制,國際糧食價格會逐步回落,對於第二種情形,心理恐慌將造成從消費者到國家層面囤積行為的出現,供給就會逐漸跟不上,導致價格暴漲,國家禁止出口的做法還會給農民收入帶來損失,影響未來糧食種植面積。

「當前國際社會需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帶來的次生災害糧食危機的教訓,及時進行國際協調與合作,應對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程國強表示。(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