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上線2000場展覽和書店「網羅」五萬名讀者帶來的啟示

金羊網 發佈 2020-03-31T23:59:31+00:00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朱紹傑 孫磊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文化行業的「變革」:各大公立美術館、博物館紛紛提速線上展廳的進程,圖書出版界湧現新產品、新渠道。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孫磊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文化行業的「變革」:各大公立美術館、博物館紛紛提速線上展廳的進程,圖書出版界湧現新產品、新渠道。一場「戰疫」,讓文化產品的創作者、銷售者、推廣者都在重新思考自身與受眾的關係。藉助科技力量,人們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觀察】

展廳大門暫閉,線上的入口則剛剛打開

隨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文化場館正逐漸恢復開放。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各大文博、藝術機構所探索的線上展廳風行一時。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全國博物館僅春節期間共上線展覽2000餘項。經由此次疫情,線上展廳在全國完成了一次突破。

1月23日起,故宮博物院近40年來首次因疫情閉館。隨後一天內,全國博物館、美術館悉數宣布閉館。展廳的大門暫時關上了,而線上的入口則陸續打開。1月27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會議,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

其中,由國家文物局主導、剛剛成立半年多的「博物館網上展覽平台」很快成為疫情期間線上展廳的主陣地。該平台於2019年5月18日開始向公眾開放,本來是主要用於展示每年文博圈各種展覽評選的優勝者。在疫情之下,該平台迅速調整了自身的定位。1月28日,《中國文物報》在國家文物局的官網上發布倡議書,倡導各博物館向「網上平台」提供展覽內容資源。

經過整理、遴選、編輯,自二月以來,300個網上展覽分六批在該平台推出。首批線上展覽中,就包括因疫情而中斷的展覽,如故宮博物院在2019年12月舉辦的《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跨年展,而湖北省博物館的展覽則出現在第二批名單中。

截至目前,故宮博物院推出「全景故宮」「V故宮」「故宮名畫記」多種「雲遊」方式,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紛紛上線重磅大展。公開數據顯示,僅2月當月,多家線上展廳點擊量都在10萬以上。其中,「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十天內瀏覽總量達600萬;故宮博物院將「雪中故宮」的IP延伸至線上,36萬人次在「全景故宮」在線賞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數字展館有28萬以上人氣……

出版社前所未有地擁抱網際網路

與公立文博機構相比,圖書出版業在線上平台搭建方面更為兼顧「流量變現」。疫情防控期間,從出版行業到實體書店,音頻、視頻、直播、文創,新的產品紛紛出爐,抖音、微信、快手……新的宣傳發行陣地在不斷拓寬。

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早在2018年就開通了抖音號,目前粉絲超過40萬,成為出版社線上轉型賽道上的一匹黑馬。該社策劃部主任宋強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除了抖音號,人文社還開通了快手號、嗶哩嗶哩號,在微信小程序上也開展了書籍共讀活動。「

自2月份以來,我們已組織策劃了20多場直播活動,目前一周兩三場,整體效果非常好。」例如「如何寫書評」這樣相對專業的直播,平均每場觀看人數都超過6000人,而且讀者留言互動非常多。

無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迫投入,出版行業紛紛嘗到了線上營銷的「甜頭」,有的是帶來了流量,有的是直接帶來了銷量,還有的帶來了用戶。

宋強告訴記者,2月份以來人文社的營銷活動基本都轉到線上了,效果很明顯,「光抖音號2月份以來粉絲就增加了20多萬,點擊量超過百萬的有兩個。微信小程序上的共讀《紅樓夢》活動累積參與人數超過1500人(微信群),汪曾祺紀念視頻在微博上播放量超過700萬次。」

此外,與線下活動相比,線上營銷投入成本低,不用找場地,線上內容包裝後還能二次傳播,而且帶來的直觀收入也比線下活動多,「人文社每次直播活動,現場銷售額都在兩三千左右,這比線下活動收入要多。」

【思考】

警惕只重形式,將視覺搬上網還不夠

一場「戰疫」,讓文化從業人員重新思考創作與觀眾的關係。藉助科技力量,人們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雲看展」能否走得更深更遠、「雲直播」能否真正為圖書銷售提速,甚至改變未來博物館、出版社的存在形態,正在被業界廣泛討論。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鬍斌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讓美術館人越發認識到數字展廳的重要。胡斌表示,他們不僅在疫情期間整理了部分過去的虛擬展廳和視頻供線上觀覽,而且未來的策展思路已經發生改變,開始探索「後疫情」時期的需要。

「一方面在線上我們可以突破自己館藏限制,例如李鐵夫藝術研究展、潮州木雕展可邀集更多作品和文獻,做成更具深度的新精品線上展;另一方面,則是策劃新的、適合線上的攝影影像展。」

胡斌認為,一年一度的畢業展是美術學院的「大戲」,今年正逢疫期,「最富挑戰的是打造全新的、線上的畢業季。如何發揮美院學生們的能動性和想像力,將藝術創作與現實內容、與線上展示結合起來,這是新的課題。」

不過,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美美術館總館長王璜生也提醒,許多虛擬展覽過於突出新媒介的技術方式與感知體驗,相當多的虛擬美術館還停留在對有趣體驗的開發,沒有觸及真正具有思想、精神以及痛感的內容。

「數字美術館、線上展覽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性與創造性,應該思考如何去建立數字美術館的特殊性,與線下美術館形成差異化,而不是對線下展覽的複製。」

疫情終將過去, 但線上探索或成常態

出版社在自身發力的同時,還聯動書店、作家一起「轉戰線上」。2月中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書店燃燈計劃」,該社市場運營與服務部主任陳子峰告訴記者,活動最多的時候吸引了200多家書店、5萬多名讀者一起參加,看出版社的重頭作者如何「帶貨」。

除了直觀的賣書收入,線上營銷也大大增強了出版社、書店、作家之間的互動。陳子峰表示,「書店燃燈計劃」或許可以給大家帶來思考:在疫情之後,實體書店可以將線上線下結合起來,拓展自身的業務形態和服務半徑,出版社可以連接更多渠道,作家也能將自己的文字、聲音、思想抵達更多的讀者。

接下來,該計劃將與讀者一起,把百家講壇開進書店雲上會客廳,和專業作家重返文學創作現場,共度線上「悅讀」的美好時光。

疫情對於文化業態的改變,還只是開始。無論線上營銷效果如何,都將為出版社的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和道路。宋強和陳子峰一致表示,很多線上探索的成果都將持續進行下去,乃至成為出版界的常態。

【連結】

展館書店出版社 抗疫引流真忙

□人民文學出版社自2月份以來營銷活動基本都轉到線上,抖音號粉絲突破40萬。其中串聯梁靜茹歌詞解讀何謂「白雲蒼狗」、分析中西方的鳳凰有何區別,這兩條內容的播放量超過200萬,點讚數都超過10萬。

■上海譯文出版社和「步履不停」推出聯名款服飾,在網上開售,其中一款是把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封面做成碎花裙,讓不少文青感到驚喜,「我真的很吃這一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動書店、作家一起「轉戰線上」,推出「書店燃燈計劃」。目前計劃已進行到第五期,其中計文君主講的「從《紅樓夢》到『網紅』故事——小說的最後一種打開方式」,吸引了200家書店、5萬多名讀者共同參與。

■北京圖書大廈、新華書店、中信書店、建投書局在內的北京72家書店入駐「美團」提供圖書外賣服務,而且設置30分鐘、45分鐘、90分鐘不等的配送時間。

□花城出版社就在「愛花城」App上,推出了2000-2018共19年的《花城》雜誌電子版,包括王蒙的《這邊風景》、畢飛宇的《青衣》、李洱的《花腔》等名家名作供讀者免費閱讀。

■故宮博物院將「雪中故宮」的IP延伸至線上,36萬人次在「全景故宮」在線賞雪,實現了網上雲遊全景故宮、雲逛故宮各路建築,線下遊覽時層層隔離的大殿龍椅,線上可以近距離觀察。

□上海博物館的網站上,董其昌乘著小船,三次南下遊歷山川名勝,觀眾點擊地名,便能一覽他品鑑創作書畫的過程;進入「全景漫遊」,乘著竹筏,走進名畫《秋興八景圖》,以第一視角賞其沿途所見之景。

■浙江省博物館將2019年6月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做成了VR直播,在抖音上和公眾見面,展品包括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敦煌研究院開通「雲遊敦煌」的微信小程序,將敦煌壁畫、彩塑、石窟形制等藝術風采展現眼前,觀眾還可以從藝術類型、朝代、顏色等角度定製專屬個性呈現內容。

■廣東美術館以《畫語拾零》等為學術脈絡,呈現水彩畫大家王肇民先生的一百餘幅作品,觀眾在線上能仔細品讀文獻資料和繪畫語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