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會誘發腸癌!關注腸道菌群失調問題!

南朝科普 發佈 2020-03-31T01:28:14+00:00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與生活方式隨之改變。很多研究顯示,炎症在腫瘤發病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很多致癌因素都與某種慢性炎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黏膜炎症,激發機體天然免疫反應,增強機體免疫活性作用,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如某些乳酸菌可以刺激巨噬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結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與生活方式隨之改變。能量攝入過多、膳食纖維攝入減少及肥胖病發病率逐年增加等因素,共同導致了結腸癌發病率增加。

儘管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近年來有研究報導,腸道菌群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01

機體正常腸道菌群作用


腸道菌群系統是人體最複雜的系統之一。正常人體腸道內含有不同類型、不同含量的細菌達到1×1014之多,種類超過1000種。機體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及生理活性與機體健康密切相關。它們具有刺激免疫功能、合成維生素、維護腸道屏障功能、抑制病原體增殖、促進物質代謝與吸收、降解膽固醇等作用。近年研究發現,腸道菌群還具有調節人體免疫應答、參與人體能量代謝等功能。


02

機體腸道菌群失調的方式


在健康狀態下,益生菌和致病菌處於平衡狀態。但當機體受到某些體內、體外因素影響,如過度使用抗生素時,腸道菌群的構成、種類、數量等將發生轉變,甚至破壞腸道生態屏障,使致病菌在腸道定植和繁殖。此外,腸道內益生菌會通過基因轉移作用轉變為致病菌,導致益生菌種類及數量減少,而致病菌則趁機大量繁殖,從而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另有研究表明,由於腸黏膜通透性變化,腸道內細菌及各種代謝產物發生易位,釋放細菌內毒素如細菌脂多糖等,並轉移到腸道以外的組織器官甚至血液循環,進一步引發腸道菌群失調。

失調的腸道菌群不僅會引起腸道微環境變化,還會損傷腸黏膜細胞。現已有文獻報導,腸道菌群與炎性腸病密切相關,炎性腸病患者結腸癌發生率較高。


03

益生菌對結腸癌防治意義重大


益生菌是腸道菌群重要的組成成分。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系統來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或者直接抑制腫瘤相關分子,起到預防結腸癌的作用。此外,流行病調查顯示,進食較多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人群結腸癌發生率顯著低於進食膳食纖維較少的人群。益生菌防治結腸癌的可能機制包括:

1、益生菌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雙歧桿菌是機體腸道中數量最多的有益菌,具有良好的抗腫瘤作用。動物實驗顯示,大鼠服用雙歧桿菌後,結腸癌的癌前病變降低25%-50%。另有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可以通過增強腫瘤細胞凋亡調控基因bax的表達,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從而阻止結腸癌的發生、發展。

2、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黏膜炎症和免疫。很多研究顯示,炎症在腫瘤發病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很多致癌因素都與某種慢性炎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黏膜炎症,激發機體天然免疫反應,增強機體免疫活性作用,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如某些乳酸菌可以刺激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分泌激活機體天然免疫的關鍵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2,進而發揮抗腫瘤作用;雙歧桿菌表面脂磷酸壁分子是Toll樣受體的重要配體,也可激發機體的天然免疫反應,發揮抗腫瘤作用。

3、益生菌可以產生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丁酸鹽、乙酸鹽和丙酸鹽等)是機體腸道中重要的細菌代謝產物,SCFA不僅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反應、為腸黏膜細胞提供主要的能量供應,其抗瘤活性基因游離羧基和雙鍵還具有抗腫瘤作用。

4、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研究發現,鼠李糖乳桿菌GG(L.rhamnosusGG,LGG)可顯著降低人結腸腺癌細胞株DLD-1多胺生物合成水平,並對DLD-1細胞具有明顯抗增殖作用。

來源:蛋清兒醫學部、醫平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