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新冠病毒感染機制之謎:比SARS感染力強4倍

人民日報海外網 發佈 2020-03-31T01:46:12+00:00

這一發現表明,通過鼻子或嘴巴吸入的冠狀病毒粒子很有可能附著在上呼吸道細胞上,這意味著要讓感染站穩腳跟所需的時間相對較少。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3月31日報導 英媒稱,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重要的生物學機制,這種機制可能「幫助」新冠病毒感染人類並在全世界迅速傳播。

據英國《衛報》網站3月30日報導,對這種病毒結構的詳細分析顯示,它用來確定感染狀況的、像棍棒一樣的「刺突」在侵入人體細胞時的強度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冠狀病毒的4倍。

這一發現表明,通過鼻子或嘴巴吸入的冠狀病毒粒子很有可能附著在上呼吸道細胞上,這意味著要讓感染站穩腳跟所需的時間相對較少。

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利用X射線結晶學繪製了一張該病毒的刺突蛋白及其在人體細胞上的相應夥伴——已知為ACE-2受體——的原子級3D圖譜。

報導稱,當病毒遇到人體細胞時,其表面的刺突蛋白會纏住ACE-2受體,如果細胞擁有這樣的受體的話,就使病毒得以進入細胞並進行複製。

領導這個美國團隊的李方(音)博士說:「3D結構表明,與導致2002年SARS疫情暴發的病毒相比,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進化出新的戰略,將其與人類受體結合,且結合更加緊密。與人類受體的緊密結合有助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並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科學家們現在將利用該病毒的圖譜來尋找潛在的藥物,以便在病毒複製加速、感染站穩腳跟之前使其失效。李方說:「如果一種新的抗體藥物能夠比受體更有力、更頻繁地與病毒上的那些點位結合,它將阻止病毒進入細胞,從而使其成為治療病毒感染的潛在有效方法。」他還說,這些點位可以用來影響疫苗的研製工作,以防止未來的感染。

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撰文描述了他們是如何將這種流行冠狀病毒的結構與蝙蝠和穿山甲中的相關菌株進行比較的。他們發現,這兩種動物菌株都可以與人類的ACE-2受體結合,從而支持了此前有關人類冠狀病毒要麼直接來自蝙蝠、要麼來自本身被蝙蝠感染的穿山甲的研究工作。在感染人類之前,這些動物菌株獲得了關鍵的突變,從而使病毒更容易在人類中傳播。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諾丁漢大學病毒學教授喬納森·鮑爾說:「我們知道,引發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的表現與其親戚SARS截然不同。尤其是,SARS-CoV-2可有效感染喉嚨和鼻子,導致像感冒的輕微症狀,而SARS幾乎總是在肺部複製病毒。

他說:「這項研究為這種差異提供了一個吸引人的理由:SARS-CoV-2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能夠更有效地與被稱為ACE-2的細胞表面蛋白結合,而ACE-2是這些病毒進入細胞的門戶。這種增強的結合可能會使病毒更有效地感染鼻子和喉嚨,而在鼻子和喉嚨里ACE-2的水平被認為較低。」

他還說:「這項研究只使用了刺突病毒和宿主ACE-2蛋白的碎片,而這還只是一個理論。具體的影響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試驗來證實。」(編譯/龍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