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用神操作保衛了內蒙古安定?

歷史研習社 發佈 2020-03-31T03:27:50+00:00

這個龐大而狹長的省份從民國開始,經歷了統一與分離、內亂與侵略,直到建國初年的行政區劃更迭,直至1979年才形成了我們眼中的內蒙古。

文/王凱迪

從水草豐茂的呼倫貝爾草原到戈壁縱橫的額濟納旗,一個縱貫北中國的邊疆省份由東向西穿越了2400公里的秀麗山川(直線距離),橫跨了29個經度(大約兩個時區),見證了祖國大地從東北森林到西北荒漠的景觀變遷,這就是內蒙古自治區。

這個龐大而狹長的省份從民國開始,經歷了統一與分離、內亂與侵略,直到建國初年的行政區劃更迭,直至1979年才形成了我們眼中的內蒙古。

17世紀中後期,清朝的傑出君主利用盟旗制度的架構,將整個大漠南北的蒙古部落牢固地納入了帝國的疆域。

散布在整個蒙古高原上的遊牧部落,被盟旗劃分的界限固定在了指定的牧區草場之中。在這些自命為成吉思汗後裔的蒙古人里,大漠戈壁以南的內札薩克蒙古、察哈爾八旗與套西蒙古(額濟納與阿拉善)就大致分布在今日內蒙古自治區的範圍之內(黑龍江也管轄了包括興安盟與呼倫貝爾盟在內的蒙古部落)。這些蒙古人相較於大漠以北的蒙古同族而言,與滿人、漢人擁有更為緊密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關係,他們在滿清帝國整個生命周期里都堅定地扮演著盟友的角色,屬於蒙古人向心力較強的部落群體。

然而,以滿蒙聯盟為基礎的清王朝畢竟難以抵禦來自海上的鐵甲戰艦與洋槍洋炮。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號角,清王朝的統治在全國範圍內土崩瓦解。

正在這個危機存亡之秋,早已與沙俄串聯的外蒙古王公於1911年12月調集兵馬,與俄國哥薩克騎兵將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衙門團團圍住,解除清軍武裝。這些外蒙古反叛者公然宣布,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將全土自行保護,定為大蒙古帝國,公推哲布尊丹巴為皇帝」。

這一突如其來的軍事舉動,讓清王朝在大漠以北的統治基礎蕩然無存。嘗到甜頭的外蒙古王公並不甘心漠北的一畝三分地,更是向漠西蒙古(阿爾泰與科布多)發動猛攻,並派遣王公與喇嘛翻越大漠,對內蒙古地區進行滲透。

民國元年(1912年)8月,哲里木盟原副盟長、科爾沁右翼前旗的札薩克多羅扎薩克圖郡王烏泰就受到外蒙蠱惑,發動了企圖顛覆內蒙古的叛亂活動。這場叛亂雖然在東北奉天軍隊的快速軍事行動下迅速失敗,卻給當時的民國政府敲響了警鐘:

如果不迅速加強對內蒙古地區的管理,外蒙古的悲劇即將再次上演。

於是,民國政府在當年(1912年)迅速做出行政反應,對戈壁以南的內蒙古各盟旗按地域進行就近屬地管理。從西向東,首先是套西蒙古的額濟納旗與阿拉善旗,改由寧夏護軍兼轄(後於1928年歸屬寧夏省)。

次年(1913年),綏遠將軍張紹(清代駐紮呼和浩特的軍事將領,民國初年沿用)召集歸綏觀察使公署所屬12縣(今天河套地區一帶與部分察哈爾領地)、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及土默特總管旗的各族領袖,組成烏伊歸綏聯合會,經過民國政府批准成為綏遠特別行政區

同年,民國政府又以直隸省口西北部、察哈爾部與錫林郭勒盟設置察哈爾特別區,通過政治軍事專管來保護邊疆安全,同時將直隸北部與昭烏達盟、桌索圖盟合併,於民國三年(1914年)1月設置熱河特別區,以此穩定了京師北方的蒙古族區域(以上三個特別行政區在1928年統一改為中央政府直轄的省級行政區)。

除此之外,分布區域距離東北較近的哲里木盟則直接被張作霖納入了奉天省的地盤,本來就屬於黑龍江省管轄的呼倫貝爾、興安盟等更是被東北軍方牢牢掌握。至此,國民政府依靠一波猛如虎的騷操作將內蒙古各盟旗分門別類的進行劃分,從而捍衛了我國北方邊疆的安定。

參考文獻:

1.東北史綱要

2.內蒙古通史

3.李玉偉:《建國初期統一內蒙古行政區劃的決策及其實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