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琵琶彈搖滾,用簧片吹DJ,這個57歲白髮大叔迷倒幾千萬人

物道 發佈 2020-03-31T06:38:51+00:00

這個近六旬的老派民樂人,復活了中國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當別人驚訝於他用臉彈奏時,他說:「我能彈出聲,是因為自己臉皮厚。」他們其實是同一個人,一名叫方錦龍的民樂人。

這是物道「國樂的春天」第二期

上一期我們講了失傳的唐音(尺八)

這期物道君想講的也是

失傳於唐朝的五弦琵琶

世上僅有一把唐代五弦琵琶收藏於日本

所幸,中國有一個人復活了它


B站跨年晚會上,一個彈琵琶的男人驚艷了3400萬觀眾。

這個近六旬的老派民樂人,復活了中國失傳千年的五弦琵琶。

他一頭白髮,像個世外高人,固守華夏五千年來的聲音。

其中就有一千年前的尺八、兩千年前的五弦琵琶、三千年前的古琴、還有更古老的篪(chí)、塤、簧、籥(yuè)。

同是B站跨年晚會上,一個會300多種樂器的男人讓觀眾獻出了膝蓋。

他融匯各國的樂器,還能把中國幾千年前的簧片玩出現代DJ搖滾電音。

連草木竹石都是樂器,礦泉水瓶、梳子、勺子、樹葉、杯子......甚至自己的臉皮。

這個新潮的音樂人,白髮下是紅潤的臉色,講著段子像個老頑童。

當別叫他大師時,他說:「我不是大師,我就是個大師......傅。」

當別人驚訝於他用臉彈奏時,他說:「我能彈出聲,是因為自己臉皮厚。」

他們其實是同一個人,一名叫方錦龍的民樂人。

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這位國樂大師有了許多稱號:

方獨秀、方天秀、琵琶精、大師傅、白髮魔方、武器大師......

01

國樂跨界,原來也這麼時尚有趣

方獨秀是網友對他樂藝「高超獨秀」的讚揚。

因為在那個跨年的晚上,他和交響樂團配合演出,方錦龍狠狠地秀了一把,當美國鄉村音樂《噢蘇珊娜》這首曲子出現時,方錦龍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樂器配合演奏。

左思右想,他竟彈起了自己的臉皮,用手指彈擊口腔碰撞出的共鳴聲,彈出了輕快調皮的韻律,網友紛紛打出彈幕「我彈我自己、方獨秀.....」。

那天,方錦龍還用國樂玩了一次跨界、跨次元。

他用尺八、高音琵琶、中阮等傳統中國樂器與一個交響樂團等進行了一場「battle」(較量)。民族樂器與交響樂團相互融合而毫不落敗。

他用尺八吹奏了年輕一代熟知的《火影忍者》的BGM,用中阮彈奏了遊戲曲《迷路要塞》,用高音琵琶詮釋電影《教父》的主題音樂......

晚會最高在線觀看量達8000萬人,他們集體回憶穿梭起伏,開始有人留意他用的是什麼樂器。

有人留言:我原本對民族音樂一無所知,如今因為方錦龍的琵琶想要了解國樂。

其實早在世紀初,方錦龍就已經對國樂做過跨界的嘗試了。

他曾試過把琵琶、鋼琴、弦樂和女高音的元素混合、試過把蒙古族的民歌和愛爾蘭的鄉村音樂融合、試過在傳統國樂里添加印第安的鼓樂.....

還成立了一個「方錦龍·芳華十八」的樂團,用身著漢服的女子,民族音樂,流行歌曲進行疊加,創新出有景有音的新民樂,而這,是在十幾年前。

其實,國樂從來不是曲高和寡的,它也有好玩有趣的一面。

方錦龍從不裝深沉,他喜歡「玩」音樂。有次他演奏,當時台下坐著周杰倫、陳奕迅等流行巨星。

方先是用琵琶彈奏《十面埋伏》,接著玩心一起,就換二胡彈流行音樂《小城故事》、《笑傲江湖》,最後玩心大發,竟以礦泉水桶當鼓,敲擊成一段美妙的旋律,流行巨星們無一不嘆服。

當然,也有人質疑過他的跨界。

但他想:如果國樂可以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知道,也許正是國樂的春天。

02

他復活五弦琵琶,重現千年前的唐音


除了方獨秀,他還有個琵琶精的外號。

不僅因為他的琵琶出神入化,還因為他復活了中國失傳已久的五弦琵琶。

方錦龍6歲時,父親遞給他一把四弦琵琶,從此開始與琵琶的緣分。18歲時,就已拜遍所有名師,彈遍所有名曲。

直到26歲在日本,機緣巧合之下,他彈奏了由敦煌壁畫復刻的簡易五弦琵琶。

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唐音。五弦撥動人心,他久久未能平靜。

每件樂器背後都是歷史。

五弦琵琶在中國失傳,在日本被保留;如今日本奈良還收藏著這個世界上唯一一把唐朝五弦琵琶,那來自唐代的螺鈿鑲嵌工藝,真正地詮釋了華夏一個繁盛的時代。

方錦龍不由感慨:「我們追逐西方,卻沒挖掘出我們的好東西。」

於是他著手復活五弦琵琶,6年的摸索,最終成功製成當代第一把五弦琵琶,2001年開始在香港首演。

五弦多了一弦,多了一個低音,音域更廣。所以他不僅可以演奏琵琶曲,還可以演奏世界各種音樂風格,比如印度的西塔爾琴,西方吉他等等。

如今,他擁有私人樂器博物館,那裡有尺八、古琴、阮咸、簧、籥.....

因此,那瀕危的中國古樂器,得以重新發出聲音。

這是器的春天。

03

音樂的樂,是快樂的樂


孔子有說:「游於藝,成於樂。」

這是說一個人學完六藝,但只有通過樂的薰陶,才能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具有基本高雅的情性。

禮是始,樂是終。

而方錦龍解釋的更形象,他說:「繁體的「禮」字拆開,下面是豆,是溫飽,上面是曲,曲在溫飽之上,是禮的核心。」

人生需要一點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才會有高於溫飽的快樂。

樂(lè)樂(yuè)本是同源。

方錦龍是真的快樂,他的微博中,生活簡單且充實。他愛做飯,喜歡番茄和茄子,經常在微博曬他做的番茄炒蛋。

這個拿起琵琶便仙氣十足的大師,拿起鍋鏟就走入塵俗,像個樂樂呵呵的大師傅。

他還吐槽:「不會做飯就不會生活啊。以後我收學生,要看他會不會做飯。」

先人圍著篝火,念著古老的部落語言,以表達他們獵取獵物的快樂。

而當這語言無法表達更多的快樂時,音樂,就出現了。

當國樂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快樂時,或許就不止是它的春天了。

還是我們的春天。

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

當外國網友看到李子柒東方牧歌式的田園生活時,他們驚訝,並欣賞。

我們假以懷疑。

當他們聽到中國千年之久的樂器演奏的聲音時,他們感嘆,並欣賞。

我們充耳不聞。

有人說,那是因為他們以前沒見過,而我們太過於熟悉了。

真是這樣嗎?

徐復觀說:「現在很多人著手自己的文化時,常不敢堂堂正正面對深入它,而是總想先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個容身之所。」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對傳統過於熟悉,而是困囿於刻板印象,我們覺得它老土,玄乎,古板。

以致於沒有好好面對過它們。


下期預告

上期回顧·點擊查看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說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