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大眾蛙泳學習者教學的效果

九妹侃體育 發佈 2020-04-01T12:07:45+00:00

參考文獻:[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 . 游泳運動 [M].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2] 毛振明 . 體育教學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26-132.[3] 谷金波 . 普通高校新型游泳教學模式研究綜述 [J]. 中國學校體育,2004 (6):26-

摘要:游泳是一項全身協調的運動,非常有利於整體素質的提高,是非常受益於大眾的運動,十分適合作為全民健身項目區推廣普及。要想熟練掌握游泳的專業技術有一定難度。所以,教練員一直在研究如何因材施教。各類教學方法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教學中教練員需要充分考慮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個體差異。

因此,本研究以「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教育思想為基礎,結合游泳項目特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個人情況,採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方法,選用三種游泳訓練教學中教學方法對大眾蛙泳學習者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推進游泳教學和促進學生個性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一、前言

隨著全民健身的不斷推廣,參與運動的人群數量不斷增加,尤其在夏天,選擇學習游泳的人數也不斷增多,更多人認識到游泳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項自救的技能。如何做一個合格的游泳教練或者老師,如何更好的讓學生掌握技術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從我國目前游泳課程的開設情況來看,普遍大眾的游泳大都屬於敢下水,但是自救能力還都不能保證。

本文針對游泳項目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運用多學科理論和原理來構建一套既符合學生個性,又能提高學習效果的教學法,並在普通業餘教學中進行實踐來研究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的教學效果。

本文研究選擇教學中最常用的三種教學法:一般游泳教學法,原地式節奏呼吸法,移動式節奏呼吸法。浮沉呼吸法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在原地上進行浮沉呼吸法,方式二是一種移動式的浮沉呼吸方法。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 一 ) 研究對象

本文以蛙泳教學對大眾成人教學效果的影響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年齡限定為18-25歲之間,在西安威斯汀酒店游泳館學習蛙泳課程初學者中隨機選取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為 2 組,實驗組 30 人 ( 男女生各 15 人 ),對照組 30 人 ( 男女生各 15 人 )。

( 二 )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資料法進行前期的資料收集;隨後採用實驗法進行分組實驗研究,為本研究提供數據。通過訪談法,走訪各專家收集意見;最後使用數理統計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從西安威斯汀酒店游泳館 18-25 歲之間的蛙泳初學者 60名 ( 其中男女各 30 人 ),試驗共九周,每周一次 (2 學時 )。第1周,受試者選擇,確定受試者均為是初學者,即在試驗之前完全不會游泳;然後隨機將 60 人分為 三組,分別採用 三種游泳教學法,進行為期六周的教學試驗;第一組採用一般游泳教學法,第二組採用原地式浮沉呼吸游泳教學法,第三組採用移動浮沉呼吸游泳教學法,九周 ( 半學期 ) 結束後,測試三組的漂浮距離、換氣次數和游泳距離,得出實驗結論。

三、結果與分析

( 一 ) 不同游泳教學法對蛙泳初學者的影響情況分析

1. 不同游泳教學法教學九周後對蛙泳初學者蹬邊漂浮距離的影響情況分析三組實驗者在經過憋氣和漂浮學習後,經測試 3 組的蹬邊漂浮距離分別為:

第一組 (5.03±0.49)m、第二組 (5.15±0.68)m、第三組(5.22±0.57)m。

三組測試結果在蹬邊漂浮上差別不大,但相比之下第三組的測試結果最高,第二組其次,第一組最差。一般式游泳教學法相比沉浮式呼吸法和移動式呼吸方法,漂浮距離最短。而移動式呼吸方法漂浮距離最長。

2. 不同游泳教學法教學九周後對游泳初學者換氣次數的影響情況分析

換氣次數,是學生從泳池一端出發 ( 不蹬池壁 ),用蛙泳游進,途中不休息 ( 雙腳不碰觸池底、雙手不攀爬水道線或池壁,) 能夠達到最遠距離 ( 上限為 50 米 ),在此距離中換氣的次數。換氣次數由受測試人員計數,並及時記錄。將換氣次數除以米數後得出:測試組共 3 組中以第三組 (0.73±0.60)( 次 /米 ) 最好,其次為第二組 (1.13±0.71)( 次 / 米 ),最差為第一組 (1.79±0.58)( 次 / 米 )。

以上測試結果表明,經過三種不同教學方式和同樣的學習時間後,在同一環境下測試,利用第三種教學方法 ( 移動沉浮呼吸法 ) 對游進中的換氣效果更佳,每米之需要換氣0.73±0.60 次,其次為原地沉浮練習法。效果最不顯著的是一般教學法。

3. 不同游泳教學法教學九周後對游泳初學者游泳距離的影響情況分析

計時三十秒種,學生從泳池一端出發 ( 不蹬池壁 ),以蛙泳游進,途中不休息 ( 雙腳不碰觸池底、雙手不攀爬水道線或池壁 ),能夠達到最遠距離。三組在 9 周的學習後經測試,三組數據中以第三組 (13.79±1.93)m 最高,其次為第二組 (12.25±1.54)m,最差為第一組 (10.99±1.89)m。以上測試結果表明三種不同游泳教學法對游泳初學者的游泳距離的訓練,以採用移動沉浮呼吸游泳教學法獲得最好成績,其次為原地沉浮呼吸游泳教學法,最差為一般游泳教學法。

四、結論與建議

( 一 ) 結論

1. 以上測試結果表明,三組測試結果在蹬邊漂浮上差別不大,但相比之下第三組的測試結果最高,第二組其次,第一組最差。一般式游泳教學法相比沉浮式呼吸法和移動式呼吸方法,漂浮距離最短。而移動式呼吸方法漂浮距離最長。

2. 不同游泳教學法對蛙泳初學者的換氣次數的訓練,經過三種不同教學方式和同樣的學習時間後,在同一環境下測試,利用第三種教學方法 ( 移動沉浮呼吸法 ) 對游進中的換氣效果更佳,每米只需要換氣 0.73±0.60 次,其次為原地沉浮練習法。效果最不顯著的是一般教學法。

( 二 ) 建議

1. 不同教學方法,無論換氣次數還是游泳距離的學習,均以移動沉浮呼吸游泳教學法獲得最好的成績,在一般教學法的基礎上,各個機構應多嘗試移動沉浮呼吸教學法,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各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每個人,需要及時調整。

2. 針對移動沉浮游泳教學法,應在成年學員中進行教學,要在保證學員絕對安全的教學下在開展,須改進目前的常規教學方法,應把「沉浮呼吸」特別是移動式節奏呼吸法引入游泳課程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 . 游泳運動 [M].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 毛振明 . 體育教學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26-132.

[3] 谷金波 . 普通高校新型游泳教學模式研究綜述 [J]. 中國學校體育,2004 (6):26-2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