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衡量教育方式好壞的標準,原來我一直在用錯誤方式教育孩子

神通奶爸 發佈 2020-04-01T12:29:38+00:00

怎麼教育好孩子這是一個很籠統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孩子是不同的,簡簡單單的的說如何教育好孩子確實不知道如何回答。

經常在各種問答平台上看到這種問題:如何教育好孩子?

怎麼教育好孩子這是一個很籠統的問題,因為不同的孩子是不同的,簡簡單單的的說如何教育好孩子確實不知道如何回答。

雖然我們不能說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但是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還是有一定標準的,這也是父母們採取教育方式的標準。

對於不同的父母來說,好的教育方式的標準可能不一樣。

有的父母覺得能讓孩子聽話就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可能覺得讓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覺得尊重平等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覺得嚴厲管教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正是每個父母對好的教育的評判標準不一樣,因此採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式是如此之多,那麼有沒有最優解呢?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呢?

好的教育方式的評價標準

如何評價一個教育方式的好壞?那就要看我們教育的目的了。

在很多父母眼中,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能讓孩子聽話,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做什麼。但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嗎?

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讓孩子聽我們的就完事了,我們更希望孩子「聽進去」,把我們教育的內容內化,成為他們自己的內在行為準則。這樣即使父母不在的時候,孩子也依然遵守我們的教育,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比如說父母教育孩子學習要積極努力。父母最終希望的是孩子把努力這種特質內化,成為自己的人格特點,以後不用父母教育孩子也會變得積極努力。大概沒有父母希望教育後的孩子還依然需要監督孩,需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才努力學習。

也就說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是為了當我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依然能自動自發的遵守我們教育的內容。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激發孩子的內在主動性,讓孩子從內心接受我們的教育。只有當孩子依靠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去行動時,父母才會真正的解放,才不用父母時時刻刻的監督他們。

所以我們就得出了衡量一個教育方式好壞的標準,就是這種教育方式是否可以更快更好的調動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育方式符合這標準嗎

現在標準找到了,那麼建立在這個評判標準下,我們父母現在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恰當呢?

對於我們大多數的父母來說,最擅長的教育方式就是說教、批評、管教等方式,再好點的會採用鼓勵表揚等教育方式,但是這所有的教育方式其實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控制」。無論是批評、管教,還是表揚鼓勵,其實都是控制的一種。父母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孩子改變,從而讓孩子改變缺點,變成自己理想中樣子。

而控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會剝奪人的主動性。

人人都是嚮往自由的,對於自主選擇權的追求是人的本能。有首詩說的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說的就是人們對於自由選擇權的追求。

人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自由,是因為自由是個體對自我負責的表現。只有自己選擇的行為,個體才會對其負責,才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實現。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生失去了自由選擇權,他的人生便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這樣的生存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人的本能都會抗拒被控制。

因此,當父母採用的教育方式控制的越多時,就會越難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就會越低。

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就從側面反映了「控制」對於個體主動性的傷害。

一位老人來到一個鄉村養老,但是門前卻總是有一群調皮的孩子在這玩耍,嬉笑打鬧,嚴重影響了他的休息。

老人一開始想盡各種辦法制止他們,但是都不管用。後來老人換了一種方法,獎勵孩子打鬧。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當孩子們已經習慣通過打鬧換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顯然,老人用獎勵控制了孩子的遊戲動機。原來喜歡遊戲是孩子的本能,但是當被老人獎勵後,這種內在的遊戲動機就轉變成了外在動機,受獎勵所驅動。因此,當外在的獎勵沒有後,孩子便喪失了遊戲的興趣。

這種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很多時候孩子原本打算做的事,但是當父母命令他們去做時,他們便不會去做了,因為他們不想讓他們父母感到自己聽他們的擺布,他們要向父母證明他們是自由的。這也就是叛逆的來源。

所以越是好的教育方式應該帶給孩子的控制感越弱,這樣才能越發的調動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行動。

建立在此基礎上,父母們可以評價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