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蘭辭》到迪士尼《花木蘭》,我們到底喜歡花木蘭什麼

小銀子壁紙 發佈 2020-04-01T13:07:34+00:00

從以前學過的語文課文《木蘭辭》中,我們知曉了古代有一位代父參軍的女子,她名叫花木蘭。從民歌再到電視劇,從電視劇再到電影,尤其是迪士尼改編的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了討論熱潮。

「花木蘭」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經典巾幗英雄形象之一。

從以前學過的語文課文《木蘭辭》中,我們知曉了古代有一位代父參軍的女子,她名叫花木蘭。

儘管史書上關於木蘭的姓氏,年代,籍貫等並沒有準確地記載,但我們都知道花木蘭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她因代父從軍抗擊外族的侵略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花木蘭從古到今都是個大IP,唐、明、清、現當代,在她身後的每個朝代,人們將「木蘭從軍」的故事口口相傳,記入詩書。特別是《木蘭辭》這首流行於北朝的民歌,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所銘記。

多年來花木蘭的故事曾被多次拍成電影及電視劇集,其中最早期就是1928年的默片《木蘭從軍》,後來凌波及趙薇先後於1964年及2009年在電影中扮演過。從民歌再到電視劇,從電視劇再到電影,尤其是迪士尼改編的真人電影《花木蘭》,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了討論熱潮。而國內,微博更是一度被花木蘭霸屏。

雖然中國歷史上女扮男裝的故事很多,比如祝英台,但真正做出一些令人敬佩事跡的當屬花木蘭為最:「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女扮男裝,馭馬出征。

那麼,我們到底喜歡花木蘭什麼?

1、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中華孝悌文化下的典範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儒家提倡孝悌文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因而我國自古重視孝道,孝道是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基本道德規範和根本價值觀念,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這時的孝是百行之本,是仁義的基礎,推行孝道是推行人類一切道德倫理的開始。所以古代會有「舉孝廉」的制度。

但唐以前很少有關於女性孝行規範和孝行故事的流傳。大多都是孝子而非孝女,一直到南北朝的花木蘭的出現:花木蘭在參軍之前,她就跟所有年幼的女兒一樣天真無邪,承歡父母膝下,「 對鏡貼花黃」。

但當匈奴來犯,國家徵兵。花木蘭因著父親年邁,家中又無長兄,所以木蘭自請替父出征。《木蘭辭》中如是說:「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儘管這一去,是生是死,聽天由命!可花木蘭還是義無反顧的去了。

在數十年後歷盡艱苦凱旋後,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命她為尚書郎。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花木蘭的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中華傳統孝悌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典範!儘管今天的情形相比從前已發生巨大變化,今天孝道的內涵也不同於從前,但傳統孝道文化對於今天仍然有可供吸取的營養。

2、巾幗英雄肩負保家衛國的責任,高揚女性的家國情懷

花木蘭故事之所以流傳千百年,首當其衝的便是她的孝道,其次便是她所代表的古代女子對於民族對於國家的家國情懷!這也是對中國傳統倫理精神的認同與歌頌。

幾千年來,女性都被鎖在深閨之內只能相夫教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而戰爭,則被視為純男性的陽剛運動,更是完全排斥女人的。可以說,古代女性一生的真實的生命體驗和對於夢想以及價值的自我追尋,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男性文化弱化之中被埋沒。

在花木蘭故事中,花木蘭本是柔弱女子,但為了家庭的希望與國家的榮耀,她毅然遠赴不遠萬里奔赴戰場,跋山涉水,遠離家鄉,身著戎裝,手持利劍,開始了她「花將軍」的生涯。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辭》,精彩呈現了一位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女英雄形象,花木蘭跳出了作為男性附屬的形象,開始走向了歷史的舞台,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無論花木蘭真實原型具體是誰,在歷史中像花木蘭一樣的女性並不鮮見,在古代戰爭中,女性雖然不占主角,但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花木蘭突破禮教的桎梏,她柔情與鐵血並存,生活與事業共融,用柔弱的身軀和男子們共同縱橫馳騁、浴血沙場。使得古代女性脫離男性的保護,脫離男性價值主導的傳統道德倫理觀,而以新的面貌展示出來。

而且中國的文學向來是喜歡留白的,故《木蘭辭》里關於戰爭場面的描述只有寥寥幾句,但字字驚心:「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爭的殘酷,這大概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真實寫照。而在這個從軍的過程中,花木蘭也從天真少女、青澀閨秀,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的戰士。

可見花木蘭立下赫赫戰功,凱旋而歸到了受到天子隆重接見的地步,說明她甚至比大多數男人更具勇氣和智慧,這種形象也撐起一代巾幗英雄的風範。

3、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子亦有俠義精神

花木蘭代替年邁父親從軍並立下戰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花木蘭從軍十二載,身邊戰友卻不知她是女兒身,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想必為了隱藏性別,她估計要用厚厚的布料,將身體左一層右一層地包裹起來;你想想看,當花木蘭和敵軍激戰正酣時,層層包裹的胸衣必然浸透汗水,還勒得難受,想想就知道有多難受。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花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但這個女子在克服身為女性的種種不便和困難後,還能殺敵立功,可見其心性之堅韌!

而且她還很聰慧和勇敢,木蘭能在男人堆的軍中待了十二年,職務不斷提升至「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甚至欲被皇帝封為尚書郎,至少說明她相當聰明機智。得勝歸來之後,花木蘭卻絲毫不留念功名富貴,只想回家陪伴家人,這更是「深藏功與名」的俠義精神。

故而《木蘭辭》中最動人心魄的一筆當屬「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最後,木蘭榮歸故里,卸下戎裝換上布裙,回歸女兒身,做回了她花木蘭自己,而不再是「花將軍」這個價值符號!這也折射出花木蘭對往昔女兒生活的眷戀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4、迪士尼筆下的花木蘭形象,體現出的現代女性獨立精神

其實花木蘭能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說明她本身就是一個敢於衝破封建枷鎖的女子。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算得上最早有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人物,正是現在世界主流價值觀里最被推崇的。

我國內已經翻拍過無數個版本的花木蘭影視劇,比如《花木蘭傳奇》等,可能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正好契合了歐美一貫的女性追求獨立,平等和對於社會固有成見的反抗的權利意識。所以,迪士尼也愛上了這個故事!不過其精神內核以及所傳達的理念卻是西式的、現代的。因為美式電影講實現夢想,是以個體為中心,自我滿足是前提。

迪士尼翻拍這個故事的時候,為了能更符合歐美人的思維方式做了不少改動,電影加深了故事背景中封建傳統家庭對木蘭的桎梏,弱化了男主,而且還刪改了一些中國文化的含義,甚至將一些中國的文化與歷史被具象的符號代替,而且影片中的木蘭妝容更多突出的是西方人對他者文化的遐想。這也讓她逐漸遠離了她在中國古籍中原本的模樣,但卻更受歐美觀眾喜歡。

預告片中鄭佩佩飾演的角色說「好妻子需要有四種品質——quiet, composed, graceful, disciplined」即「嫻靜」「端莊」「優雅」「知禮」。然而隨著話語繼續,畫面卻從女裝木蘭,漸漸過渡到戰場上的男裝木蘭。故而男人也應當對應著「淡然」「沉著」「風度」「守紀」。

所以這部電影的核心價值觀是:無論男女,只要具有優秀的品質,都應當被認可被尊重,被一視同仁。

「我是花木蘭,我永不言棄」

I am MULAN,I will never give up

這部電影在選角上大多選擇亞裔,特別是女主角劉亦菲的經歷和敬業精神很符合選角,這部電影的象徵意義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從小的範圍來講,這部電影有忠孝的部分,但迪士尼更側重的主題是「女權」,就是體現「誰說女子不如男」,隨著社會中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片中木蘭說「我會為家族帶來榮耀的」並不奇怪,這部片子中木蘭從軍有「替父」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為了證明自己,影片的重心就是關於女性的成長,誰說女性不能獨當一面,百鍊成鋼?花木蘭堅強而獨立的存在,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象徵。這也更契合當代獨立女性精神!二是從大的範圍來說:其實這部片子的意義不單單只是捍衛中國女性的「忠、勇、義」,更多的是向世界展示代表亞裔這一個更大的群體精神風貌。

雖然由於疫情影響,《花木蘭》全球延期,但很多人都還是蠻報期待這部戲的!我也是,但我更期待中國版真正的花木蘭的出現!

最後:

《木蘭辭》宣揚了中國古代女性花木蘭的孝與忠的傳統思想。但在此之前,花木蘭身上還有著傳統女性的很多優點,比如她的勤勞、善良、賢惠與溫柔,但最令人欽佩的還是花木蘭對國盡忠,對家盡孝,真正做到了女子的巾幗本色。

現代人喜歡花木蘭,除了花木蘭本身,更喜歡的則是花木蘭身上折射出來的花木蘭精神!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花木蘭。所以花木蘭精神在不同的時代里,在不同的語境中,在不同人的心目中,都會得到不同的解讀,但願今天我們再演繹和品讀花木蘭的時候,帶著歷史賦予的深厚文化積澱,讓花木蘭的精神穿越時代,成為照亮每個人內心的經典故事。

而在今年開年這場抗「疫」戰中,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卓越表現和勇氣擔當,讓她們成為這個時代最美的天使,同時她們也是當代花木蘭精神的最好詮釋!謝謝你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