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義與教育》:20世紀初所的教育理念,仍值得現代教育反思

雲矣隨記 發佈 2020-04-01T13:20:56+00:00

與此同時,杜威的思想曾對20世紀前期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師從杜威,另外,杜威的思想也影響著胡適、馮友蘭、郭秉文、張伯苓等一大批國學大師。

《民主主義與教育》的作者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他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改革者」,他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對當時美國新教育體制的產生和確立起到了指導作用,時至今日,它依然被譽為了解美國新教育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的一把鑰匙,並且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與此同時,杜威的思想曾對20世紀前期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師從杜威,另外,杜威的思想也影響著胡適、馮友蘭、郭秉文、張伯苓等一大批國學大師。《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齊名,在世界教育變革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這部著作寫於20世紀初,但是杜威在書中所批判的教育現象、理念等問題,在當代中國卻是一種普遍現象,更能引發對當代中國教育的深思。

01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主張以兒童中心,師生民主平等,這一思想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師生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教育理論界的大多數人都主張批判師道尊嚴,強調要解放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向學生學習,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根據學生個性心理特點實施啟發教育」。

19世紀末美國在南北戰爭結束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和改造,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來,美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移民潮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進而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在教育領域,因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一直以來在學校教育制度、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沿用著歐洲的傳統教育理念,這種傳統教育理念已和美國當時高速發展的社會現狀和實際不相適應,教育方面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相脫節的現象。

除此之外,19世紀末的美國在心理學、進化論以及科學實驗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為一名教育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的杜威,身處時代變遷下的美國,認識到了美國教育發展的困境,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他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應運而生,成為美國現代教育的開山鼻祖。

02教育為經驗而服務

傳統教育思想的代表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念,他倡導在教學中堅持以「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教育思想,而杜威根據當時傳統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與之相對立的「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的教育理論。這一思想的提出對美國近代民主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成為《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核心思想。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師從杜威,深受其思想的影響,提出了符合我國教育國情的思想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並成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教育為經驗而服務。杜威對教育的定義為:「教育不是一邊只管講另一邊只管聽的事,而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過程。」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再造或重組」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

從杜威對教育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教育現狀,高速發展的現代中國,教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實已經出現了脫節現象,我們也一直致力於進行教育改革,比如要求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改革、高考改革、信息化教育的推廣等等,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教育也在發生這一些變化,但是,教育的改革除了政策的推行,更需要具備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斷學習實現自我更新、積極在課堂中推行教育改革措施,我們的教育改革才會成效顯著。但是,就現實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的教育目前不具備這些素質,而我們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一邊只管講另一邊只管聽」的狀態之下。我們的教育還不能來源於實踐經驗並為我們的實踐經驗服務,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的自己深深的感觸。

03 對經驗的再認識

那麼什麼是經驗?杜威對經驗的解釋為「經驗即實驗」,從現代實驗的角度理解,杜威將經驗的定義狹隘化,但當時的立場中將經驗與實驗相聯繫,有助於區別杜威所倡導的經驗與心理學中所倡導的感覺的經驗,以及近代科學方法所表現的知識觀相區分。杜威所倡導的經驗是通過主動試驗一些東西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做什麼對我們的影響以及導致的新改變。簡單地說,經驗就是「人們在生活情境中所做的+所承受的」。

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的再造或重組,再造或重組的過程能增添經驗的意義,也能使人更有能力引導隨後經驗的走向」,這種經驗的再造或重組依靠灌輸是無法實現的,而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便是需要發揮當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新性。比如,當我們學習某一知識後,能將知識原本複述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裡排除記憶力超強的人,我們需要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經過加工再進行輸出,也就是經驗的再造和重組。

杜威認為一門課的價值標準,應該視它能否給經驗帶來立即的重要意義而定,應該取決於能否引起直接的鑑賞經驗。教材以及一門課的價值標準都為經驗而服務,教材的主要內容應能幫助學生理解當前的社會生活,一門課的價值標準,應該視它能否給經驗帶來立即的重要意義而定,應該取決於能否引起直接的鑑賞經驗。

經驗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即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是他人直接經驗的總結,即通常通過他人經驗總結而形成的知識。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對於日常的學習都至關重要,杜威教育理念中更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但也並沒有否認間接經驗的獲取途徑,只不過在間接經驗的傳遞過程中否認灌輸法,認為教育者在傳遞經驗時必須跳出自己的立場,從對方的角度看這個經驗,找出其中能與對方的生活銜接的地方,藉此使對方能夠領會經驗的價值,並提出傳遞者發揮想像在對方的經驗里異中求同,才是傳輸自己經驗的上策。

這點對於日常的教學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學生的學習絕大多數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取的,間接經驗的獲取一方面靠學生自身對知識即間接經驗的學習獲取,一方面靠教師知識的傳輸獲取。而在後者的獲取方式中,教師往往從自身的理解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並非從學生的角度採取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因此,在這時要擺脫這種困局,教師所能做的就是跳出自己的思維範疇,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利於學生接受或理解的方式將間接經驗傳遞給學生。

04 對一些教育問題的反思

1.我們培養的應是社會人而非學習機器

杜威反對受教育者被動的接受灌輸而來的知識,而是注重成員的參與,「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到什麼程度,群體與其他群體的互動是否全面而自由。」不僅重視成員的參與性,更強調成員參與的深入程度。提倡社會成員的參與從另一方面來講,實質是鼓勵社會成員通過參與獲取經驗。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很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在我國一些發達地區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獲取經驗方面做的很好,但絕大多數的地區仍然停留在以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之中,過於注重分數的高低和知識的灌輸,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度極低,常常處於被動的學習模式之中,社會實踐活動不被重視,導致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並沒有成為能給學生帶來積極地直接經驗的獲取途徑。

2.我們需要更多的疑問—解答型刺激

杜威認為,「現在的教材和作業不能啟發真正的疑問,一直與學生面對的疑問不是他自己的疑問,結果,練就了解答這種疑問的本領,出了校門卻沒有用武之地,實在是莫大的浪費」。

學生在學校里的疑問是,如何達到老師定下的標準。他要找的答案是,老師要的是什麼,在背誦、考試、操行各方面怎樣做到令老師滿意。……至於最糟糕的情況,使學生的疑問不再如何做到學校生活的要求,而是如何做到看起來好像做到了,也就是說,如何做的夠接近。這些現象就是當今中國教育的真實寫照,學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何在或者單一的理解為是為了有個好出路或好職業,學習中缺乏主動投入的興趣,以致迷失在學習中,不能理解學習的目的是個人生活、智能、品行的提高。

曾經有位學生告訴我,他最討厭的作業就是抄寫,明明已經掌握的知識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再重複的抄寫,覺得這樣的作業很乏味,感覺自己是在重複勞動,不能讓他產生對知識的疑問,沒有促進他對知識的積累,並且產生牴觸情緒以及對這門課失去興趣。學生之所以對這樣的作業不感興趣,是因為重複抄寫的無法引起他的疑問,這也是杜威針對於教材和作業所提出來的問題。

3.知識無貴賤

除以上問題外,在目前中國普遍認為語數外為主課其他科目為副科,這是受當今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杜威認為,學校科目彼此之間不可能有價值等級之分。每個科目對於學生的經驗都有不可取代的功用,每個科目都有其豐富人生意義的特性,……受教育本來就不是在獲取謀生工具,而是在經營一個活得更有收穫、更有意義的生命,也就是說每個科目都有其固有價值,而這種固有價值是其本身的價值,沒有可比性。如果將所學科目看成達到目標的手段,是這個科目的使用價值,而脫離一定的目標手段,使用價值是不存在的。

結語:

杜威教育理念的偉大之處在於敢於打破傳統的教育體系,注重學生、注重生活、注重經驗,對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實用主義來講,是教育領域20世紀到21世紀的傑出代表,在開創民主教育的基礎上,其教育理念倡導的經驗性所培養的人才對當代科技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這種模式再現行的中國發展中是依然適應的,我們需要去培養實用型人才,發揮在社會建設中應有的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