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鬼才話語傳千年,宋人一語點出根源,後世英雄則補出真相

阿斗不傻 發佈 2020-03-26T14:25:22+00:00

回首大唐盛世,在看今日君上,唐憲宗雖稱「中興之主」,可治下依然藩鎮亂起、西北烽火、土喪人亡,滿目瘡痍讓人扼腕,念完國事。

公元813年為唐元和八年。

名滿大唐的鬼才詩人李賀時年23歲,但他短暫的一生也行將走到盡頭。

剛剛開啟的人生,剛剛開啟的仕途,因為打壓和不公變味,討嫌官場虛偽做派與門第之風的李賀憤而辭去奉禮郎職務。沿長安而返洛陽。

路途之上百感交集,想入非非之餘,難免自艾自憐。

(歸途抑鬱的李賀)

回首大唐盛世,在看今日君上,唐憲宗雖稱「中興之主」,可治下依然藩鎮亂起、西北烽火、土喪人亡,滿目瘡痍讓人扼腕,念完國事。

回看自己,又為報國無門而難過,思慮無度,憤而留下一首詩。

《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詩中,借金銅仙人辭漢史事,抒發興亡感嘆,抱恨家國之痛與身世之悲,特別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因問天寄情感,而成千古名句。

引來後世無數人用於對聯之上,就連最敬重的爺爺都曾引用上句對出了千古佳句:人間正道是滄桑。回應鬼才李賀的疑問。

(盛世不在)

那麼李賀的憋屈從何而來?為何又被宋朝人一語道破。

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唐朝政治大背景下尋求答案。

唐朝中晚期,懷有和李賀同樣感嘆的偉大詩人不在少數,詩聖杜甫就經常發出愁苦之音。由此,才有今人對於杜甫為苦情詩人的述說,不絕於日。

苦情與家國而言,當指代盛衰離亂之別。

苦情與個人而言,則指代懷才不遇之別。

而懷才不遇,成了有志家國的大唐詩人,心中死劫。

這一切歷史根源,則和大唐的科舉制度不健全,還有門第深遠影響,讓文豪士子找不到晉升之路,無力挽救國家危亡有關。

提起科舉,眾人皆認為,大唐已有了完備的科舉制度,給了無數人希望。

可這算知其表不知其里,與其說唐朝科舉打開了寒門登天路,不如說這個科舉給了世家子弟達官貴人新的晉升之階。

唐朝中後期,通過科舉進士出生,進入官場的人,並不占據多數,反而是世家子弟門蔭和各種途徑進入官場的人占據主流。

這又是歷史延續的產物。

初唐起,科舉成當官必經之路,要想當官,非進士不可,除了少部分家族背景深厚的人,大部分官僚都是進士,這算歷史的進步。

數據顯示,唐文宗時,宰相24人進士出生19人,比列高到邪乎。如此風氣,咋看起來好像照顧寒門,可細細思索,又不盡然。

(科舉失真)

原因不外乎幾點。

首先: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掌握了科舉的話語權。

寒門世家藏書無數,寒門子弟沒錢如何上私塾,即便上了私塾,憑當不了官的夫子教育,這群讀書人,從一開始教育資源就處下風,大多數都不過陪考的。

其次:在科舉中,掌握知識話語權的官員,都是世家門閥出生。

他們如果占據了政壇的主流,難免以權謀私,最後結果就是,科舉舞弊之風盛行。

最後:知識話語權被壟斷,科舉考場以權謀私,直接引導向政治,就是寒門子弟無出頭之日,世家大族占據官場,即便你才華驚艷,能通過科舉,也一樣會被世家官僚所鄙夷唾棄,甚至排斥。

由此才有無數懷才不遇的大唐文人出現,用詩歌感嘆官場的不公,感嘆國將不國。

而證據何在?看科舉制弊端,還有官員數據唄。

在唐代,科舉並沒有那麼嚴格,就連考卷都是不糊名的,考官可以輕易通過考卷得知是誰的試卷。試問閱卷人,如果看到卷子是好友子弟的,會不會有傾向性,會不會高看一眼?這和談公平?

而且唐朝科舉的主考官叫「知貢舉」,一般都是如禮部侍郎等要員擔任。那麼這禮部侍郎擔任的「知貢舉」成色如何?階級劃分如何?

在史學家金瀅坤書中有過研究,唐朝中後期,科舉主考官」知貢舉」世家大族出生高達六成以上,寒門子弟僅三成多。

(制度的弊端)

世家通過控制科考的貢舉權,就間接控制了大唐的科舉。

而且世家大族互為姻親,大家同氣連枝宛如一家人,這樣的政治大環境下,世家子弟占據進士主流,寒門占據少部分就成了必然。即便皇帝陛下要干涉,親自取士,官僚聯合抵抗,皇權也要無奈。偶爾一兩次的相對公正,不過曇花一現,給皇權和寒門表姿態而已,改變不了大局。

正因此大環境,才有寒門子弟中科舉無門事發生,也才有頂級豪族門閥如清河崔氏,三代十進士傳奇出現。

科舉舞弊,科舉不公,科舉還能成寒門崛起,進而飛黃騰達的坦途嗎?

除了科舉的不公之外,唐朝取官還有個特殊制度,那就是選舉分開。可不要小看選舉分開,這關係到了當官的幾率。

在唐朝之後的朝代,只要科舉取士,成了進士,你就必然有官做,可是唐大不這樣,中了進士你只有被選擇的權利,有了當官的資格,而要當官,還要被舉薦,要去吏部排隊。這排隊周期有多長?三年一輪,三年後能不能當官還要看運氣。

這個制度,目的是為了緩和唐代候補官員多,官位少的問題,可難免又引發新一輪舞弊。原因也很簡單,寒門子弟考上了進士,但吏部就是不給你任職,不給你位置,他們給的都是世家子弟,試問無錢無權無背景的寒門進士咋辦?

這一道門檻,又一次絕了無數寒門的仕途之路,如果不甘心,那就接著考,也有特招的辦法。可是這接著考,如果不是天縱之才,談何容易?

如此種種舉措,從知識話語權,到科舉舞弊,在到選官舉用,無疑不寒了士子的心。也讓無數有志於功名的讀書人,報國無門,催生出滿腹牢騷,最後也成了唐朝混亂之源。

晚唐時候,朝局進一步動盪,國家直接控制的地域,在藩鎮割據局面下,越老越少,官員的需求也同步減少。最後無數科舉進士,甚至讀書人,都沒有了晉升之路,科舉考試的難度也節節高。

(階級固化太可怕)

最後引來了一個讀書人的不滿。

這個讀書人就是黃巢,一個家境富足,通騎馬射箭,也讀書識文至於科舉的三有人才。這三有人才,家裡有錢,自己有才,膽識也有。可面對科舉,卻碰壁無數,考了數次都名落孫山,最後與長安街頭也憤恨的抒發了自己的感情。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隨後秋來九月八,他成了唐朝掘墓人,看看這詩詞,黃巢沒才嗎?

有才啊,可是他太難了,在哪個門閥世家掌控科舉的十代,看不到晉升之路,最後為了這不公,他選擇了覆滅這個不公的時代。

無論做派如何,他的反抗。代表了當時無數人的心聲。階級固化,成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大問題,也是引發唐朝毀滅的根源之一。

(黃巢起義)

如此局面,在唐後下一個朝代,則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那就是宋朝。

宋朝是科舉制度最完善,文人待遇最好的朝代,也是官員編制最多的朝代,更是官員俸祿最盛的朝代,哪個時代無疑是文人的極樂世界。

因此,才有了李賀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完美下句,「月如無恨月長圓」——出自石延年贈友聯中。

很多人估計要問,這前一句如何悲愴,後一句如此溫婉,如何能成完美絕對。

其實道理很簡單,心境對比而已。

唐朝時候,文人的那種悲愴還有報國心切的想法,在宋朝詩人哪裡,卻被風花雪月的文人愜意生活代替了。

(文人的黃金時代)

這對比,比的不僅是唐宋的朝代變遷,更是這朝代變遷後的文人心態不同。

盛唐文武皆盛,但大多數寒門文人地位卻不堪。

弱宋文盛武衰,但大多數寒門文人地位卻奇高。

可惜唐宋之別,除了文人的記憶,還有歷史的記憶,文人的經歷不過時代的一部分,而屈辱卻伴隨了宋朝一生。

只能說,無論那種制度,都有弊端和優勢吧。

我們可以感嘆李賀龍的不甘,可以欣賞石延年的得意。同樣也該反思,今日該如何做!最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如此兩句,大家更欣賞那一句?

個人喜好後一句,因為國正人正,事就正,又哪來的抑鬱,而這才是真相!

(生不逢時的李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