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英雄養成記,電影《血戰鋼鋸嶺》的史實和劇情賞析

影評時光機 發佈 2020-03-26T16:13:45+00:00

1995年吉布森39歲,在自己生涯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中就拿到了第68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在內的五項大項,從此徹底蜚聲海內外,這部電影是《勇敢的心》。


美國電影圈處在當打之年的人中,論及在導演和表演上都登上巔峰的,首推梅爾·吉勃遜。

1995年吉布森39歲,在自己生涯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中就拿到了第68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在內的五項大項,從此徹底蜚聲海內外,這部電影是《勇敢的心》。而在《勇敢的心》之後,吉布森卻在20年的時間裡始終無法此再次闖入奧斯卡各項大獎決賽圈,直到2016年的這部《血戰鋼鋸嶺》,才讓他再次的站在了奧斯卡的舞台之上。

01:不拿槍的士兵,也是好士兵

在過往吉布森自己執導的電影或主演的電影中,吉布森素以「簡單粗暴、陽剛霸氣」聞名於世,一身肌肉的吉布森配合略顯憨厚的俊俏面容,在上世紀90年代動作電影領域的魅力和風采,並不亞於史泰龍、阿諾德施瓦辛格這兩位當紅北美巨星。

2016年執導《血戰鋼鋸嶺》時,礙於年齡原因以及分身乏術,吉布森並未在《血戰鋼鋸嶺》中出場和露面,但整部電影的風格卻徹底的貫徹了吉布森的「簡單風」,只不過在這份簡單粗暴的風格下,吉布森卻一反常態的講了一個異常「細膩」的動人故事。

電影《血戰鋼鋸嶺》的劇情腳本是根據真實歷史人物生平改編,我們先說電影里的故事:

二戰時,太平洋戰場上有一位名叫戴斯蒙德的男子在參軍以後,拒絕手握武器奔赴戰場,他要做一個只救人的士兵,而不是殺人的士兵。

戴斯蒙德因為小時候親眼目睹了終日酗酒的父親,拿著槍枝對著自己的母親,至此對槍枝極度抗拒,再加之大了以後的戴斯蒙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信奉和平。

於是在「內心信仰」和「童年陰影」的雙重加持下,戴斯蒙德在入伍以後就這樣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請求。

初入軍營時,教官、戰友以及整個軍營的人都對戴斯蒙德的這種選擇不解,他們嘲諷他是在假裝聖人,並威脅和辱罵戴斯蒙德,但最終戴斯蒙德沒有屈服,並跟隨著大部隊成功進入到戰爭一線,於是戰場之上迎來了一位極度另類的士兵。

他不拿槍,不殺人,並在每個周末都進行一次虔誠的禱告,周圍的戰友對他不理解,也並不願意與他為伍,走到此時戴斯蒙德從另類人走到了邊緣人,直到鋼鋸嶺上的這一戰。

在電影的後三十分鐘戴斯蒙德經歷了從戰友眼中的累贅,到無害化的透明人,再到整個戰場的新英雄,因為戴斯蒙德踐行了自己的信仰「救人」,他在炮灰紛飛的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深入鋼鋸嶺的前線開始生死未卜的救援,而被他救得人從1個到2個,再到一百多個……

如果說過往的戰爭英雄,是以「殺敵數量」來做衡量,那戴斯蒙德便是一個以「救人數量」來做衡量的另類英雄,他與常規的主流英雄相佐,他另類、執拗,他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拓展了士兵這一詞彙的原有含義,讓它不再只是單純的代表殺敵和保衛家園。

前面說到《血戰鋼鋸嶺》取材於真實的二戰人物,但其實在真實的戰爭史上,並不止戴斯蒙德一個人做過不拿槍的舉動,早在一戰時就有士兵做過不願意拿槍的抗爭,但最終以失敗告終,等到二戰結束後戴斯蒙德的事跡發酵後,在其後的越南戰場上又有兩位士兵效仿過戴斯蒙德的舉動,但這兩位士兵最終過早的死於戰場之上,並未引起太大的轟動。

現實中在二戰結束以後,戴斯蒙德成為了美國國家英雄,並有專門的紀錄片進行過全面報導,但論及在全世界的聞名和讓更多的人知道戴斯蒙德的事跡,最大功臣依舊要首推吉布森2016年拍攝的這部電影版《血戰鋼鋸嶺》。

而電影中的戴斯蒙德與真實的歷史人物,究竟有哪些不一樣的區別?

02:真實與電影的出入

戴斯蒙德生於1919年,1942年入伍,1945年二戰結束後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親自為戴斯蒙德頒發了國家最高級別的榮譽勳章,1946年戴斯蒙德正式退伍,2006年去世,去世後遺體進入國家公墓,享受到了一位士兵能夠得到的最高葬禮待遇。

吉布森拍攝的這部《血戰鋼鋸嶺》與2004年特里·班尼迪克特拍攝的戴斯蒙德紀錄片保持了八成以上的一致性,只在部分細節上有一定的出入。

出入點1:電影中戴斯蒙德因為目睹了自己父親在戰爭以後終日酗酒,且差點用槍枝失手殺死母親以後,才開始憎惡槍枝,同時在這次事件中戴斯蒙德勇敢的上前橫在了父母之間,但這一段在紀錄片中是這樣的。

紀錄片中:戴斯蒙德的父親確實酗酒,但他的家中除了父親酗酒外,戴斯蒙德的舅舅同樣愛酒如命,且這二人常常一起喝酒、侃大山,某一日這二人酒精上頭髮生了爭執,戴斯蒙德的父親用槍頂在了戴斯蒙德舅舅的腦門,此時恰好在家中的戴斯蒙德母親上前阻攔,並選擇了報警處理,而戴斯蒙德此時正從外面歸來,恰好看到了其後的這一幕。

出入點2:電影中戴斯蒙德與當護士的女友多蘿西相愛之後未過多久,戴斯蒙德便入伍參軍,參軍以後的戴斯蒙德因為不願意拿起槍枝的事情被軍隊處罰,繼而錯過了參加與多蘿西約定好的婚禮。

紀錄片中:戴斯蒙德與多蘿西的婚禮是發生在戴斯蒙德參軍之前,同時多蘿西與戴斯蒙德相識到結婚的這段過程中,多蘿西的身份並不是一位護士,而是在戴斯蒙德退伍以後,為了掙錢,多蘿西才去考了護士資格證,繼而做了護士。

出入點3:電影中由於戴斯蒙德不願意拿槍的行為,他受到了戰友的排擠和嘲諷,以及毒打。

紀錄片中:戴斯蒙德同樣受到了戰友的嘲笑和辱罵,但並未發生嚴重的毒打,畢竟軍隊之中毆打戰友是一件嚴重的違反軍紀事件。

出入點4:電影中戴斯蒙德在鋼鋸嶺之上,不僅僅救了自己國家的士兵,同時還在一處戰壕之中救了一位日本士兵。

紀錄片中:關於這段並沒有導演與戴斯蒙德的直接對話和描述,反而是戴斯蒙德的戰友對導演說出了這段,但戰友口中關於這段的描述極其含糊,尤其在究竟是戴斯蒙德是自願救日本兵還是被迫救日本兵這個環節上。

出入點5:整部《血戰鋼鋸嶺》最震撼人心的一幕莫過於戴斯蒙德腳踢手榴彈那一幕,在電影中這顆手榴彈來源於投降的日本士兵,且在半空之中被戴斯蒙德踢走。

紀錄片中:在戰友和戴斯蒙德的描述中,這顆手榴彈並不是投降日本兵所扔,而是他們在夜晚的偷襲中,從一個日本軍巢穴中突然扔出來的,同樣戴斯蒙德踢的時候手榴彈已經落地,與電影中的半空飛踢有所區別,但戴斯蒙德的勇敢、果決與電影並無二致。

……

從人物的特性角度去看,這些電影與紀錄片的出入,其實並無太過影響戴斯蒙德這個人物的偉大和英勇,吉布森與編劇如此處理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豐滿和營造戴斯蒙德的不拿槍這件事究竟要面對多大的困難。

(如果你是一位「紀錄片」與「電影」皆看了的觀眾,你會發現紀錄片中的戴斯蒙德會更加有趣、令人尊敬和神往,這或許便是真人處境增加的無窮魅力。)

03:另類英雄是如何煉成的?

對於從未經歷過戰爭以及不信奉基督的普通人,多半是無法理解戴斯蒙德的那種選擇,畢竟一個士兵不拿槍?玩呢!

在電影中小時候的戴斯蒙德與兄弟和睦,且富有很強的冒險精神,反而越大以後的他越加保守和沉默,直到最後堅守心中的信念,然後立地成佛,成了英雄。

所以《血戰鋼鋸嶺》即是一部偉大的戰爭電影,也是一部偉大的個人傳記電影,它完整的展現了戴斯蒙德從小人物到英雄的全過程。

吉布森在拍攝《血戰鋼鋸嶺》時延續了自己「簡單粗暴」的性格,他基本不使用酷炫的多層結構敘述,也並沒有大秀攝影技巧,更多的只是在簡單的描寫戴斯蒙德經歷的一切。

在電影開頭吉布森先對戰場進行慢鏡頭呈現,然後立即轉入主角童年生活,在入伍之前的故事單元上,它們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小的章節。

(1):因為誤傷了自己的親兄弟,繼而陷入了自責中,開始第一次憎惡自己的手中握有攻擊性的武器;

(2):目睹終日酗酒的父親差點失手殺害了母親,再次對手中握有武器產生抗拒,但此時電影在戴斯蒙德父親這一環節進行了較長篇幅的敘述,戴斯蒙德父親是一名參見過一戰的退伍士兵,退伍以後便開始酗酒。戰爭時期的老戴斯蒙德曾是國家英雄,受到過國家表彰,但其後退伍的生活不順,以及戰後創傷,都讓老戴斯蒙德對如今的生活充滿了暴戾,而他把這種暴戾撒在了家人身上,所以對於戴斯蒙德來說,父親一事給他帶來了兩個層面的影響,一是憎惡槍枝,二是憎惡戰爭。

(3)情竇初開,和護士女友互許終身,如果說前面兩件事帶給戴斯蒙德的是心靈層面的巨大創傷和陰影,那與多蘿西的相識、相戀則是在他受到創傷的心靈上抹上了靈藥,它讓戴斯蒙德原本灰暗的生活變得靚麗了起來,繼而更加渴望平安的活著。

以上這三個階段是未上戰場前的戴斯蒙德,它完整的交代了戴斯蒙德的性格形成,以及其後做出後續舉動的初衷和原因。

但這樣的堅持,在軍令如山的軍營中,在滿世界炮火的戰爭中,雖然值得尊敬,但基本無法被實現,戴斯蒙德在入伍以後經歷的一切,多數的觀眾都會料到。

其後戴斯蒙德雖然歷經抵抗、辯解、以及部分人的支持,但這並未改變戴斯蒙德的處境,理論上他並無任何不拿槍就上戰場的機會,甚至因為戴斯蒙德的執拗,原本可以申請做醫護兵的資格也被剝奪。

在前面所說的那一部分試圖支持和幫助戴斯蒙德的人中,其中尤以老戴斯蒙德的出場最為讓人動容,他穿上了折封多年的軍裝,拜訪曾經的上司……這些種種的一切舉動,對於老和小兩位戴斯蒙德其實都是一場至關重要的「救贖」。

老戴斯蒙德因為戰爭而變成了如今這樣,他深知拿起槍便意味著站在自己眼前的小戴斯蒙德一定會在日後變成與自己一樣的老戴斯蒙德,所以他看到自己兒子如此堅持時,他是欣慰的,因為他知道即使這樣的選擇會被唾棄,但總好過兒子變成如今的自己,於是他寫了給以前上司的「懇求」信。

同樣小戴斯蒙德看到終日酗酒的父親會為了自己再次走進軍營,同時在與父親的短暫溝通後了解到父親的這份心思後,戴斯蒙德更加的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其後戴斯蒙德因為突然而來的戰爭加上老戴德蒙斯寫下的那封信,才偶然性的獲得了進入戰場的機會,但其實走到此時戴斯蒙德的堅持依舊並未得到美國軍方的理解和支持,因為國家需要的一定是絕對服從命令的士兵,以及可以統一作戰的殺人武器,如果人人都像戴斯蒙德一樣,戰爭又該如何進行?甚至如果戴德蒙斯在其後的戰爭中,過早的犧牲,那後人對於戴德蒙斯又該如何評價,他的行為是否會有完全相反的定論?

所以戴斯蒙德從執拗的青年,走到無害化的邊緣人,再到全民敬仰的另類英雄,既有自己童年時各種創傷造就的執念,也有與女友相愛後帶給他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渴望,當然還有老戴斯蒙德出現後帶給他的幫助,但更多的還是「運氣」使然,這份運氣保佑了他沒有過早的死在戰場之上,然後才有了其後的一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