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必須方向明確、行為準確

育鄰人 發佈 2020-04-01T18:51:36+00:00

學習好一項成長技能的三要素: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自然與法律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然而世界上卻並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成長習慣...

孩子天生對新事物好奇,是天生的學習「專家」,童年時期的孩子學什麼都快、對什麼都好奇,他們天生自帶學習能力,這也是教育活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好一項成長技能的三要素: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自然與法律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然而世界上卻並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成長習慣......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出生之後接受了不同的教育。

成長環境

人們常說:「造物弄人」,即命運弄人,也就是環境影響個人的成長進步。人類社會是依靠群體力量共同成長進步的,人類社會是由具有不同職能分工的個體組成的,同時每一個個體也不能離開群體而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像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您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任何個人行為只有符合群體發展需求,才能被同伴認可,自己才能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學習的根本任務就是習得與融入群體社會生活相適應的綜合技能。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足見個人成長深受文化環境影響。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名校學區房,甚至部分家庭為了讓孩子接受西式教育,舉家移民或者將小孩子寄宿到國外,凡此種種都是家長在自我認知範圍內追求對孩子更好教育的急切嚮往。文化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社會力量,今天雖然社會發展在網絡推動下已經非常平等了,但是農村仍在生活見識、教學資源上不及城市,而普通城市又趕不上所謂的一線大城市。

學習成長中的一個自然現象就是「人多飯菜自然香」,學習活動更像是追求你好我要更好的遊戲活動,在群體性「有氛圍」的環境下孩子們更樂意學習,學習中的孩子們猶如運動場上的田徑選手,誰也不願被別人落下。因此,我們能夠看到好學校、好班級是人人爭優,而一旦孩子落單就變得對學習毫無鬥志、提不起興趣,進入「破罐子破摔」的惡性循環之中。

進步的本質是追求相對成長優越感,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傳承人類文明智慧成果,是一群人【師長】用自身的言行示範點亮另外一群人【孩子們】。成長進步的本質是孩子通過模仿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也就是追求相對的成長優越感。且看生活中所通行的學分考試育才制度、選拔用人制度,無一不是利用「相對優勢」原則遴選出來的。學習的本質也就是為了追求在特定環境下的相對更好,從而獲得成長曆程中的相對優越感,而如今獨生子女與實行「精養」教育的家庭,孩子們已經很難找尋到合適的對比對象了,進而讓孩子們失去了成長路上的自由對比樂趣。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追求更好是所有生命體的共同期待。奧運競技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成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貧窮與富餘、幸福與不幸、高與矮等等都是相對概念,每個人都有追求相對更好的意願。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一直都在不斷的追求相對更好,孩子學習講話從字、詞、句,再到流利的與朋友交談,最後才是掌握語言文字的寫法、含義、寫作;孩子學習行走的方法從邁步、踏步,最終到自如行走......學習的階梯就是從基礎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斷的追求更好。更好分為與自己對比更好、與同伴對比更好,與自己對比更好難以察覺,而與同伴對比是否更好一眼便知,比如跑的更快、跳的更遠、作業完成的更快、試卷得分更高......與同伴對比的相對更好無處不在而又無所不包。所以,教學活動需要充分調用孩子追求相對的優越感的成長心理,讓孩子們能夠在相互拼比中共同進步。

耐心督導

人們常說:「背景」,家庭就是每個成功人士最大的背景。家庭是孩子生根發芽的地方,是「起跑線」、也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的補給站。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家庭不僅僅為孩子的成長發育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孩子為孩子的人生成長規劃方向,提供給孩子接入社會生活的紐帶。大凡成功人士與其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為之規劃的成長道路密不可分,古有「孟母三遷」只為給孩子找到適合成長的生活環境;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和法國的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均深受家庭影響......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了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里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語言的本能》母親式語型,「雖然言語輸入是語言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只有聲音是不夠的。有人曾建議聾啞父母多讓自己聽力正常的孩子觀看電視,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學會英語。面對只會自說自話、鐵疙瘩一樣的電視機,除非孩子已經懂得這門語言,否則他根本猜不出其中的角色在說些什麼。現實生活中的大人都是在孩子面前談論眼前發生的事情,孩子的表現則更像是一個「讀心者」,他能夠猜出大人的意思,特別是在掌握了許多實詞的情況下。的確,如果讓你聽一段家長對孩子的談話,即便他所說的語言你一竅不通,但只要將其中的實詞都翻譯出來,你就能輕易地推測出家長的意思。如果孩子能夠推測父母的意思,他就不是一台純粹的解碼機,僅僅依靠接收的信息來破解代碼。他們更像是面對羅塞塔石碑的考古學家,可以將未知語言的一段內容與已知語言進行對比。對孩子來說,這門未知的語言是英語(或者日語、因斯列坎普語和阿拉伯語),而已知的語言就是心語。電視原聲為什麼教不會孩子說話呢?這裡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它們說的不是母親式語型。與成人之間的交談不同,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會把語速放慢,語調也更為誇張,他們說話的內容主要涉及眼前的事情,語法也更為嚴謹(正確率可以達到99.44%)。無疑,這些特點使得母親式語型更容易被孩子聽懂,而不像其他人與孩子交流,為的只是將信息傳遞出去。」

實踐反饋

教學的目的是賦予孩子們認知世界的本領,授予孩子們將事物與語言文字符號的「音、形、意」完美對應起來的能力。語言文字是人類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總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學習則剛好相反,學習是學習者將特定的文字符號、發音與原物體實物一一對應起來,並將其輸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以備下次遇見同類事物時能夠準確辨識的過程。如果把自然世界比作一台機器,那麼它並不自帶格式化的使用「說明書」,每個人都需要通過學習、探索形成與自生興趣相適應的自然機器使用「說明書」。

知識是生活的智慧總結,學習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生活,那麼就應努力賦予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授予孩子做事的方法。授予孩子做事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減輕做事過程中的障礙或困難感,讓他們更容易有條理的做事。當孩子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如果自己知道解答的辦法,那麼他們就會從自身角度想辦法去解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做事的毅力、定力和專注的性情習慣;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成長生活中遇到苦難是在所難免的,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需要獎勵他們已經取得的成長進步並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引導孩子建立起成長自信;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培養。對於自己興趣之內的事情,每個人都不會拒絕。作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要在經意與不經意間通過他們的興趣激活他們學習新知識的動力,興趣是人生成長路上最好的導師。

父母應賦予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本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帶領孩子參與到真實生活的實踐行為之中去。教導孩子成長進步是承繼歷史、立足現在、規劃未來的工作,每個人都只能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以及現在的生活條件選擇教導孩子成長的方式、方法和內容。當然,每個人由於自身生活經歷的不同,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教導,因此人們從成長活動的源頭就產生了不同。教育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為教者的根本職能就是為孩子們傳授智慧知識,按照社會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藉助自身擁有智慧知識的能量「照亮」孩子成長前方的路。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周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像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像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晶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就是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學習就是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產大分工、大協作,只是參與分工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家庭。家庭需要為孩子指引辨識生活中顏色的方式與方法,但並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對顏色的認知完全與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長輩,但也不等於要求孩子要唯唯諾諾的做人;教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也不等於完全要求孩子完全不要去試探、嘗試接觸新事物與新方法......每個人的成長路,都需要自己用腳步去丈量,而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就是行走與辨識路途的方法。

人生成長活動的任何實踐都為與更多人建立友好協作關係,那些能夠獲得同伴認可的成長行為更能夠激起個人學習進步的慾望,比如在校學習的孩子為了獲得相對其他同學更高的分數,以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參加工作的人繼續學習,為在同事中能夠擁有更多「敲門磚」與評級「墊腳石」;老人繼續學習為不被看做老到落了伍......學習獲得的智慧知識是個人私有的,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卻是相對的。因此,所學智慧知識能夠獲得及時實踐反饋是每個人檢驗學習成果、獲得學習動力的重要途徑。實踐反饋對於學習很重要,就如用餐之後的溫飽感。

個人如同原點,每時每刻都為向何方前進而不斷選擇,而孩子作為缺乏生活經歷和經驗的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處事行為上需要家長給予明確而堅定的方向指引。畢竟世界那麼大,每個人也都只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就必須擔負起幫助孩子選擇飲用哪一口水、用那一餐飯、學習哪一種文明的職責。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