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本膠囊式傳記 認識七個天才的靈魂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4-01T23:35:00+00:00

據悉,這套書是上海文藝出版社「知人系列/小文藝口袋文庫」之一,一共七本,分別記錄了愛倫·坡、梵·高、J·D·塞林格、盧西安·弗洛伊德、漢娜·阿倫特、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大衛·林奇七位在人類文化藝術史上光耀奪目的天才。

來源:讀特

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一套膠囊式人物傳記,以精巧別致的設計,讓讀者通過方便快捷的閱讀,認識觸摸人類文化史上七個天才人物的有趣靈魂。

據悉,這套書是上海文藝出版社「知人系列 /小文藝口袋文庫」之一,一共七本,分別記錄了愛倫·坡、梵·高、J·D·塞林格、盧西安·弗洛伊德、漢娜·阿倫特、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大衛·林奇七位在人類文化藝術史上光耀奪目的天才。據出版社介紹,這七本膠囊式傳記,摒棄傳統人物傳記的沉悶敘事方式,改以生動明快的文字講述故事。書中穿插輕鬆的八卦,但它只是一種內容的潤滑,目的是突顯人物的真實。輕巧的體量可以方便讀者在三天時間裡全部讀完,而紮實的內容又不會讓人覺得內容範范、不夠解渴。

七本書簡介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是一位嚴肅的詩人、偵探小說教父,也是一個死於貧困的醉鬼,是當時最成功又最臭名昭著的作家。他在四十歲時窮困潦倒,醉死在大街上。死前留下他用英語創作的一系列偉大作品,從令人毛骨悚然的《告密的心》到第一部現代偵探小說《莫格街謀殺案》,再到標誌性的現代詩歌的開山作《烏鴉》。

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是當今最活躍的歷史學家之一,在他筆下,這個神秘而矛盾的人物以一個天才的形象出現,被藝術抱負和不世之才驅策,又毀滅。柯林斯闡釋了坡的巨大成功和最大的失敗,甚至挖掘出坡用神秘的匿名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埃德加·愛倫·坡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發燒。這本書名帶著「發燒」的傳記,目光敏銳,富有同情心,構建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曾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的男人。

《梵谷:一種力量在沸騰》

梵谷(Van Gough)的身上住著兩個人:一個天賦異稟,細膩而優美;另一個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幸福仿佛受到詛咒,不幸總是如影相隨。在經歷一系列令人心碎的事件後,他的藝術創作卻在最黑暗的星空中,亮起了最不朽的顏色。

朱利安·貝爾的敘述另闢蹊徑,以簡明代入式的寫法,進入這位偉大的畫家兼社交另類的精神宇宙中,去魅的同時,也不失同情。貝爾稱:「出於對這位偉大畫家的熱愛,以及對他在書信中所表現出的感人肺腑的口才的欽佩,我寫了這本傳記。」在貝爾看來,梵谷不僅是一位藝術天才,還是一個屬於全世界的奇蹟。

《塞林格:藝術家逃跑了》

J.D.塞林格(J.D.Sallinger)至今被視作最具神話色彩的作家,1951年出版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點燃了幾代青年心中的叛逆和激情,成為青年文化經典。他同時也是《紐約客》的長期作者,另兩部短篇小說集《弗蘭妮和祖伊》和《抬高房梁,木匠們》,推出了當代文學中自省、健談的新人物類型。他1953年的突然隱居同樣具有爆炸性,貫徹隱居長達半個世紀,更成為人們牽腸掛肚的傳奇。

貝勒的探尋,從塞林格童年的公園大道出發,訪遍他在曼哈頓的各個「神跡」,採訪幾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遊歷整個新英格蘭地區,直到他人生最後的避難所。大量調研的成果比之前那本公認的塞林格傳記走得更遠,更豐富。作者和傳主出現的一絲時空摺疊,也是基於兩人同城的偉大主題。

《盧西安·弗洛伊德:眼睛張大點》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被譽為「20世紀畢卡索之外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生活和他的創作一樣迷亂。賭博,獵艷,不停地畫妻子的裸體、孩子的裸體和自己的裸體。弗洛伊德結了兩次婚,留下數不清的孩子,也畫過數不清的人,從密友兼競爭者弗朗西斯·培根,到超模凱特·莫斯,再到伊莉莎白二世。他有時要花費幾年完成一張畫,讓模特坐上數不清的鐘頭。所有這些的意圖永遠只有一個:張大眼睛,揭露隱藏的性格。

這是弗洛伊德的首部傳記,充分展示了畫家如何將創作和生活合為一體。作者菲比·霍班讓傳記成為解構藝術的一種方式——藝術的影響,以此展現弗洛伊德是如何在畫布上打破真實的幻象,並重構他的真實。

《阿倫特:活在黑暗時代》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是最天才又最具挑釁性的聲音之一,有人稱讚她是智者,有人譴責她是騙子。阿倫特也是一個充滿內心矛盾的女人,紐約著名傳記作家安妮·海勒,用快節奏又全面的方式,描述了她內心矛盾的來源和她的最大成就,從混亂的童年,到她所謂「有意識的賤民」階段——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不會「因為社會的不認可,而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會為了贏得認可而「不惜一切代價」。

本書是海德格爾《黑色筆記》(2014年)首次爆炸性出版後,他在筆記中大放的厥詞,以及他和阿倫特複雜的情人關係,都在本書中做了更新,令讀者對阿倫特的認知更多一層暈眩和唏噓。

《希區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精於製造懸念,更擅長把控人心,這都與他的童年「創傷」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和影片里,他不願臣服於理性,恐懼呈現於多個方位:害怕犯錯,害怕被戲弄,害怕自己太過聰明,也害怕自己不夠聰明。他的終極恐懼恰恰是,害怕自己投身電影是一個錯誤。

《大衛·林奇:他來自異世界》

大衛·林奇(David Lynch)沒法輕易定義,其作品也是如此。他是備受推崇的流行文化偶像,電影工業的局外人。林奇的電影取材於他的潛意識,並作用於觀眾的潛意識,彼此矛盾的情緒在他的作品中結合在一起,融匯成似曾相識卻又有如迷一般不可解的影像。

丹尼斯·林提供了觀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視角:經年累月的神秘與崇高之謎,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創造能量,美國觀念以及善惡理論。本書的精神和它的主角是一以貫之的,給人暗示,而非提供明確答案,就像林奇本人所說,容許「做夢的空間」,呈現那些未知與不可知事物的魅力。

編輯 曹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