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丨無時無刻被管教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懂得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藍貓說育兒 發佈 2020-04-01T23:42:28+00:00

林格倫說道:"兒童需要管教、需要指導,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無時不刻、處處事事都被管教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懂得自製和自我指導的。"導語如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在,家長甚至希望孩子隨時能待在自己身邊,以免孩子受到傷害。

林格倫說道:"兒童需要管教、需要指導,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無時不刻、處處事事都被管教的孩子,是很難真正懂得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導語

如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保護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都在,家長甚至希望孩子隨時能待在自己身邊,以免孩子受到傷害。這樣愛子心切的心情,使孩子的成長几乎只與家長所及之處有關。這樣的保護方式固然能讓孩子看起來安全健康地成長,但這樣的保護方式,也意味著孩子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做的任何事都是會被知道的,都是會被評判的,在家長眼裡,會首先考慮一件事是否對孩子有利,是否能幫助孩子成長,但希望事事都知道,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另一種困境。

對於成人來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自由,成人認為,自己有太多不想告訴別人的事,有太多不太好說出來的故事,它就被藏在心裡,成為秘密。對於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孩子沒有經歷過許多故事,對於孩子來說,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擁有自己一個人的空間,就擁有了足夠的自由。

自由的空間能讓孩子少一些顧慮而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終究要自己做選擇,在家長尚且能夠幫助孩子的時候,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學會自己思考,懂得行為所應該包含的責任。如果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家長的監督之下,孩子很有可能產生兩種極端,一種是孩子仗著家長的喜愛,不管結果地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家長的寵愛就成了孩子不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理由;另一種是孩子事事都交由父母做決定,孩子對家長的依賴非常強烈,難以冷靜理性地思考問題。


孩子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意味著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有自己做主、自己負責的必要,孩子在自己做決定的時候也會產生責任感和安危感,漸漸明白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長空間,家長無法再完全掌控孩子,但孩子能學會更好地掌控自己

時時刻刻被拴著的孩子總是想要逃離,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現象,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的孩子往往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關心,時時刻刻在保護中的孩子總是會感受到束縛而希望逃離,孩子在稍微長大一點之後,關注點會往自己缺乏的東西上偏移,越是缺少的東西,孩子越是想要得到。同樣的,父母越想什麼都知道,孩子越想隱藏。

但關於孩子的事,父母並不是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成長期間,會遇見一些自己不願意向大家分享的事,可能是自己的一次小小的失敗,孩子覺得丟臉,不願意說出來;可能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與家長意願相反的事,比如"浪費"一些時間在自己的愛好上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習;可能是自己對於周圍的人的小心思......這時候孩子可能不會告訴任何人關於自己的想法,但更多的情況是,孩子更相信誰,就與誰分享。父母的信任能給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當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事情,並且支持孩子的選擇的時候,孩子對家長的關心就沒那麼排斥,反而願意與家長分享。

擁有一定自由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通常會先自己想辦法。當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空間,也就意味著空間所屬範圍內的事情,完全由孩子做主,這時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就有了從始至終的思考,不會認為自己做不好事情也有家長幫忙,也不會認為有誰能幫自己拿主意,在行為上更加能夠從一而終,懂得如何完完整整地做好一件事。

同時,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感,也更懂得他人對自己的態度,這有助於孩子更加獨立地成長。根據調查,長大後能夠更加有決斷、做事更穩重的人,在童年時期,往往會有一些情況必須由自己做主,無論是家長給予的自由,孩子環境讓孩子不得不自己做主。行事更穩重的人,在社會競爭中往往有更大的競爭性,也有更多向好發展的可能。

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就要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力

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孩子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也更好地懂得如何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導。

在孩子的幼年時期,並不能完全理解"自由",幼年時期的孩子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安危,只有孩子感受到足夠安全的時候,才會考慮自己是否需要別的東西。幼年時期孩子的安全感,除了生活中不會受傷的安全感,還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本應該擁有的安全感,孩子並不能理解什麼叫自由。

但隨著孩子長大,當孩子想要自己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孩子就有了希望得到自由的意識,孩子希望自己的行為至少不受到阻礙,更好的是能夠得到身邊的人的支持,當孩子產生這樣的意識的時候,家長應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孩子能夠對事物進行基礎性的判斷(好壞善惡的判斷)之後,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在一定的空間上有自由成長的可能。

當孩子在完成自己的事情的時候,給孩子決定權,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同時也意識到應該承擔選擇的後果。如果家長給了孩子決定權,卻不讓孩子負責到底,但凡孩子把事情搞砸了,家長就直接幫孩子收場,這樣很可能讓孩子養成隨意做決策的習慣,孩子很可能會只想著自己的意願而忽視環境因素、忽視事情是否真的可行。這就是許多位高權重的家長,反而沒能教好孩子的原因之一。

同樣的,如果家長要為孩子做決定,卻不管決定對孩子造成的後果,也是不行的。這樣的情況多見於對孩子的事情不夠了解,卻仍然按照自己的看法為孩子做決定的家長,小說《活著》里就有這樣的例子,主人公福貴的孫子有很強的運動天賦,老師想讓孩子去參加訓練,但福貴認為運動天賦沒用,於是拒絕了老師的提議,這直接掐滅了孩子發展的一線生機。

生活中少見小說里那樣極端的情況,但我們也常常聽到許多唯讀書論,認為孩子的任何其他天賦都是無用的,會耽誤學習的東西應該拋開。這樣的想法和行為無異於為孩子關上了一扇窗,孩子失去了更多發展的可能。

對於家長來說,關於孩子的事,家長應該先做好充分的觀察和判斷,告訴孩子孩子未來可能得到的發展。如果孩子做了決定,除非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否則家長就不要為孩子善後,要給孩子選擇權,也要讓孩子養成自己承擔責任的意識。

如果家長直接忽視孩子的想法,始終讓孩子按照家長的思維行事,孩子就永遠無法超越家長,當孩子對家長有依賴性的時候,孩子很可能甚至無法達到家長的高度。人往更高的方向走,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想要讓孩子有更好的成長,就要讓孩子擁有對抗阻力的能力。

幼年時期,家長可以給孩子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力,也許家長跟孩子的意見相左,但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可能超越家長,如果孩子與家長的想法不同,並且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家長不妨與孩子平等地交流,成為孩子第一個不那麼大的"阻力",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也許是孩子同意家長,也可能,是家長同意孩子的做法,這是一個彼此都成長的過程,孩子固然需要成長,對於家長來說,孩子也許也能教會家長一些東西。

不用擔心孩子是否真的有能力解決問題,在孩子做決定的時候,孩子就有了要完成好一件事的打算,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是學會如何自控、如何處理好問題的過程。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正視,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自由

家長充分重視孩子的思想,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站在同等的地位進行交談,這時候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在思想交流上,多數家長會站在大人的角度,認為孩子是不懂事的,是需要教導的,所以孩子理應聽從家長的話,因為這是對孩子更好的選擇。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認為家長和自己是一樣的,尤其在思想交流上,孩子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合適的或者不對的,這一點孩子和家長一樣,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如果家長只告訴孩子想法的正確或者錯誤,而不好好告訴自己原因,孩子這時候的想法會和成人一樣,認為家長只是在向自己"施壓",而家長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在理解事物的能力上,孩子和成人的差別僅僅在於孩子見到的更少,懂得的共識少一些,但孩子並不會認為,因為自己不懂,所以自己要完全聽從別人的話。

對於思想上的教育,儘管家長認為孩子不對,也儘量少用打罵或者施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樣孩子並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正誤,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些逆反心理。家長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通過孩子已知的事情與孩子進行交流,用孩子的邏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思維中的不恰當。孩子能夠理解事情真正的發展,能夠懂得家長的想法的原因,比直接告訴孩子結果卻不說明理由要好得多。

家庭中,家長和孩子思想上的不同存在於很多方面,孩子的天性與成人的克制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反面,因而孩子和家長的交流中難免存在分歧。這時候家長最恰當的做法,不是直接忽視孩子的思想,也不是直接告訴孩子結果,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場,告訴孩子緣由,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孩子也應該擁有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力。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自己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的,同時自己的想法也是受到尊重的。

如今大部分家長都會認為,孩子的行為缺乏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所以需要家長強行掰正,需要家長給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指引。但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自由選擇權,無條件的服從只會讓孩子喪失自己的思想,短期來看孩子確實更安全,但從長期來看,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孩子如此,家長也是如此。只是家長犯錯誤的時候少一些,孩子因為見到的更少,更容易犯錯。但孩子擁有最簡單的思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能看到家長難以看到的、最簡單的層面的東西。正視孩子的想法,是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是家長對自己行為的審視。

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力,是一種更恰當的管教。孩子在獲得一定自由的過程中,會漸漸學會如何正確做決策,會有更強的獨立性,孩子不再只是家長的附屬,而是與家長擁有同樣的權力的人,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不再是教導與被教導的關係,孩子的某些思想也能夠讓家長有所思考,這會是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


結語

當我們談論自由的時候,總是把它與成人放在一起,但如果孩子小時候就缺少自由,長大後又怎麼會突然意識到自由的重要性呢?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就是讓孩子擁有自由的第一步,孩子終究要走上屬於自己的路,擁有更強的自控力和自我指導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