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瑪雅文明都成歷史風沙,華夏文明卻一直在不間斷地傳承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3-25T02:43:10+00:00

古老的華夏文明是現如今世界上所有文明當中,唯一一個不間斷傳承的文明,它有著古老的歷史,在悠久的歲月當中熠熠生輝,前段時間有一個很火的段子這樣說道: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直面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鑄造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英

古老的華夏文明是現如今世界上所有文明當中,唯一一個不間斷傳承的文明,它有著古老的歷史,在悠久的歲月當中熠熠生輝,前段時間有一個很火的段子這樣說道:五千年前我們和埃及人一樣直面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鑄造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兩千年前我們和羅馬人一樣英勇征戰,一千年前我們和阿拉伯人一樣無比富足;而現在我們正和美利堅人一較長短。

五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可我們的對手卻換了又換,我們注視著它們一個又一個的崛起與消亡,這雖然是一個段子,但也道出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狀態,我們確實在整個人類的活動進程當中,都留下過自己的足跡,那麼就會有人問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根基是什麼呢?為什麼它有條件和資格,成為整個世界文明當中唯一不間斷的文明?

華夏文明為何能夠不間斷地傳承下去?

更多人認為這是華夏文明的客觀條件所造成的,簡單點來講,就是因為華夏文明是地大物博的,自古以來華夏所處的領土疆域範圍,大多都處於農耕文明範疇內,就比其它的海洋文明要廣泛許多,因此,華夏文明自然有著更多的發展條件和機會,但這真的是華夏文化的發展根基嗎?

換句話說,我們真的是因為客觀條件的因素才成長起來的嗎?我想所有華夏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任何文化的傳承,都不可能僅僅的依賴於自然條件,我們在國與國的某場戰爭中,都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就更不用說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之久的文明了。

那麼,華夏文明的傳承條件是什麼呢,華夏文化的繁衍又是以什麼為基礎的呢?本篇文章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看一看華夏文明有怎樣的,多樣化的發展形式和傳承方式。

  • 文明傳承離不開領土、人口和自然條件

我們上述所提到的地大物博自然是文明所發展的基本條件,任何一個文明都是由弱到強發展起來的,文明的演變自然會經歷長久的繁衍階段,在社會的發展沒有那麼成熟時,人類只能夠依靠著自然所提供的條件進行生存,因此自然條件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華夏文明原始的社會形態,為它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我們知道整個世界上的文明最先起源,幾乎都是依據有利的自然條件而形成的,像是埃及的尼羅河畔印度的恆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以及古巴比倫的兩河流域等,這些都是文明所發展的原始地區,所以我們自然不能夠忽略地大物博等客觀條件給文明傳承帶來的影響。

華夏文明在這一方面是有著先天優勢的,因為自其形成以來所占據的領土範圍就非常廣泛,無論是原始社會裡的部落聯盟也好,還是奴隸制社會的國家雛形也好,在土地和人口方面都有著比較大的優勢,所以,華夏文明又被稱之為是黃色文明,意味著它是由土地來延伸的文明。

  • 羅馬帝國,瑪雅文明,希臘帝國客觀條件好,但仍然消亡

但這絕對不僅是華夏文明發展的條件和基本基礎,因為其實任何一個文明在發展壯大的時候,都會向外擴張它的領土疆域,就像是羅馬帝國、安息帝國等等,難道這些帝國不大嗎?難道它們的自然資源不夠豐富嗎?難道它們的人口不夠多嗎?但是這些帝國不一樣在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消亡了嗎?

此外,就像是瑪雅文明,它們的技術不夠發達嗎?像是希臘,它們崛起的時間不夠久遠嗎?但這些文明依舊沒能夠承擔住歷史的風沙,所以一個文明所出現的時間、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所占據的領土範圍等條件,絕對不是它能否傳承下去的關鍵,因此我們接下來就來看一下有哪些主觀因素決定著一個文明的繁衍程度。

主觀因素對文明傳承有決定性因素

華夏文明韌度極強,根據社會發展調節、選擇自身的制度和政策

第一點是華夏文明是一個韌度非常強的文明,它能夠根據歷史的繁衍條件,來調整自身的發展制度和政策;華夏社會曾經經歷過三次比較重大的社會戰爭,第一個是從原始社會步入到奴隸社會的過渡,完成了此次過渡之後國家就有了雛形,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以原始的部落聯盟為主的了,而是有了階級上的劃分,有了基礎的國家形態。

第二個則是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折,此次轉折結束之後,國家形態已經完全的被確立起來,社會也有了發展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了生存的基本條件,各個方面的運行也都已經步入了正軌,而且社會也變得相對安定起來。

雖然,在封建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因為中央集權君主制度本身的問題,社會需要在王朝更替當中去彌補自身制度的缺陷,但封建制度也有著本身的制度優越性,它能夠將眾多的人口凝聚在一種制度之下。

畢竟土地範圍廣、人口眾多不僅只是有利的,任何事物也都有著它的弊端存在,眾多的人口就容易產生複雜的利益糾紛,所以,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實施直接的民主,只能夠自上而下的進行管理走上一條帝國制度的道路,這是適應華夏發展的基本情況的,也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一個基礎。

第三個轉折就是近代的由封建社會轉移到社會主義社會,也是華夏文明歷史進程當中一個重大的轉變,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很多的新鮮血液,讓華夏民族重新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通過這三次社會性質的轉變上可以發現華夏文明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文明,它對於制度或者文化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它能夠根據時代的變遷來確立,最為適合國情發展的制度。

華夏文明與羅馬帝國,客觀條件相似,但發展結果卻迥然不同

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當中,絕對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最好的,往往都會有著這樣那樣的弊端存在,但對於某一個文明形態來講,絕對有最為適合其發展的,更確切地來說是有最為適合,其在某一個階段進行繁衍生存的,而華夏民族就能夠很好地在特定的階段尋找到這種最為合適的發展方式,這是其能夠戰勝許多文明的重中之重。

對此,我們來看一下羅馬帝國的發展就能夠發現了;我們上面也說了,羅馬帝國與華夏文明一樣占地面積非常之廣,人口眾多,國家實力強盛,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同時它們實施的也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民主制度,可是羅馬帝國就是因為固執的堅守一種制度而滅亡的。

  • 直接民主制度不適合強大起來的羅馬帝國

最初的羅馬帝國的發展與華夏的原始社會比較類似,它們也是以城邦發展起來的大帝國,因此,最原始最基本的制度就是直接民主制,這種制度在國家範圍小、人口數量少的時候是非常實用的,能夠照顧到絕大部分人的利益,人們有了比較高的滿意度,自然能夠為社會創造很大的財富。

但當羅馬帝國日益強盛起來之後,它自然也是需要向外進行領土擴張的,一旦領土進行了大範圍的擴張,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會急劇增長,人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成員,人口數量一旦多起來,利益上的紛爭也會變得相對複雜起來,這個時候就不可能將國家的任何一個總決策,讓所有人都來參與了,也就是說,強盛起來的羅馬帝國不再適於直接民主的制度統治了。

它需要適時的去改善它的發展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但是羅馬帝國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它沒有辦法完成從直接民主制的間接民主制的過渡,這就讓羅馬帝國成為了一個尾大不掉的國家,它只會一味地向外擴張,而絲毫不管它內部人口的脫離,最終這種過度只能夠由馬其頓人來替它完成,也讓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從此消亡在了歷史當中。所以適時的制度過渡是一個文明傳承下去的關鍵。

華夏文明兼容並蓄,包容性極強

華夏文明極強的包容性,很多人在了解了華夏歷史的時候都會問到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很多想要征服漢族的人最終都被漢化了呢?其實究其本源就是因為華夏文明的包容性。

  • 猶太人以文化劃分宗族,其文明千年傳承不衰

從這一點上來講,華夏文明與猶太文明有著極高的相似度,猶太文明是一個歷盡艱難坎坷的文明,但是時至今日,猶太人都被當作是整個世界上最為聰明的民族,他們雖然人口數量少,雖然歷經艱難困苦,但是猶太人的力量是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夠小覷的。

這就是因為猶太人並不以單純的血統問題,來劃分種族疆域,其實猶太人的數量本身就少,在這麼多年的變革當中,真正具有最純正的猶太血統的人幾乎也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猶太人只以文化來劃分種族。

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哪個民族的人?你只要願意承認並且為傳承猶太民族做貢獻就是一個猶太人,只要你肯承認猶太人的信仰,並且歸服於猶太人的信仰,那麼你就屬於猶太民族,這是猶太民族能夠在無數的苦難當中,依舊繁衍生息的一個關鍵因素。

  • 華夏文明對外來民族採取包容和吸納的態度

同時,這也是華夏文明不斷征服外來民族的關鍵因素;在歷史進程當中,很多的外來民族都想要征服華夏民族,但它們的文化並不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而華夏文明可以容納很多文化的優點,博採眾長,並將它吸收再發展,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一點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特別是佛教思想的影響很大。

我們從一個人的身上來進行體會。大文豪蘇軾是我們都知道的一位偉大的詞人,它有一句詩叫做「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面來看是說的天氣,或者是說的蘇軾當時的心情,但如果我們深入體會的話,我們在此其中就能夠得出一種佛家的觀念,在佛家的《維摩經》當中講究「非有煩惱,非離煩惱」,就是說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是身處煩惱之中,但超脫於煩惱之外的。

就像是晉代陶淵明所說的那種,雖結廬在人境但心遠地自偏一樣,他們以自身對於人生或者自然的認知,來決定自己的主觀行為意識,雖身臨其境但也能超然物外;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對於當時中原地區文化的影響。

  • 佛教未征服華夏文明,卻被其吸收和融合

雖然有著這些影響,可是華夏民族卻並沒有被佛教所征服,就是因為華夏文明對於外來文化的容納力度非常強,它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在發展進程當中尋找到適合本身文化傳承的東西並且對其加以利用。

但是其它的文化卻大多都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對於本身的文化傳承採取一種隔離的態度,無法接受另一種文化的影響,同時也不能夠在另一種文化的作用之下繼續繁衍生息,所以我們看到的一些歷史上的大帝國、大文明都慢慢的消失殆盡了。

討論

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繁衍生息是它,文明本身的特質所決定的,它由文化來劃分種族,在文化的基礎上對於自然資源加以利用和協調;其實每一個華夏人,在和平時期都能夠歲月清淺,安之若素,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著,我們從來沒有把這種堅守當成是自豪和驕傲,因為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當中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習慣。

現在,很多西方國家在宣揚著自由和民主,但這些所謂物質意義上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我們在進行文化發展和傳承時,能夠在我們本身的文化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身處奉獻之中卻超脫得失之外,這才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所以我們以我們的文化為信仰,將其歷代的傳承了下去,華夏文明自然可以繁衍生息,自然可以成為沒有任何間斷的文明。

小結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出,華夏文明對於制度的敏銳、它對於文化的包容程度、它以文化來劃分種族定律的特質,是它能夠一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主要原因;而對於現在的我們,對於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傳承應該有著一種敬仰的態度。

我們應該以傳承自身的文化為己任,我們應該從本質上做到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在對待一些時事問題的時候不要輕易的去下結論,也不要輕易的去評價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恩怨糾纏,我們無論去做什麼樣的決定都要建立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

其實,所有的物質方面的得失都是階段性質的,就像我們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帝國一樣,它們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對於長久的歷史發展來講也只能成為過去,我們最根本的任務是要傳承我們的文化,是要將我們的文化根基發展壯大,而不是計較意識到物質上的得失。其實可能在整個世界的所有民族當中都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比得上華夏民族經歷的磨難多,但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像華夏民族那樣克服所有的苦難,昂首向前。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文化傳播論》、《華夏傳播論》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