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護士 更是勇士——直擊婁底市中心醫院負壓病房裡的ICU護士

紅網 發佈 2020-03-23T12:00:40+00:00

紅網時刻3月23日訊正因為他們是持證的專科護士、醫院最有經驗的重症護理團隊,所以,對於婁底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的護士來說,最危險的任務、最沉重的責任,往往都落在了他們肩上。

紅網時刻3月23日訊(通訊員 董昉 劉素鳳 劉紫寒)正因為他們是持證的專科護士、醫院最有經驗的重症護理團隊,所以,對於婁底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ICU)的護士來說,最危險的任務、最沉重的責任,往往都落在了他們肩上。無論是面對重症手足口患兒、重症H7N9患者,還是如今的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他們都義無反顧、衝鋒在前,是抗疫最前線「炸碉堡」的勇士們。

付穎傑:翻身是一場硬仗

1982年出生的付穎傑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付姐姐」,她是婁底市中心醫院ICU開科的第一批專科護士。誰打不到針了,遇到棘手的難題了,只要喊一聲「付姐姐」准能迎刃而解。

1月29日,正在上班的付穎傑接到ICU主任謝瑜的電話,說可能要去感染科支援。「我做好了心理準備,肯定是有重症病人需要我們了。一到感染科病房,看到謝瑜主任和李延超醫生,還有我們ICU的護士李健和劉棟,我就什麼都明白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重症,可能要打一場硬仗。」

當天晚上,一位從冷水江轉過來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由於呼吸衰竭,通過數小時的救治後,效果並不理想,便考慮採取俯臥位通氣。看著全身插滿各種管子的病人,付穎傑心裡直打鼓,稍有操作不當,一旦氣管脫落,病人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本來只需要半個小時的翻身,付穎傑和謝瑜、李延超用了近兩個小時才完成。可是俯臥後患者鼻咽部的各種液體便不停流出,面部固定管子的膠布脫落了,胃管出來了,氣管導管鬆動了……病人一直處於躁動狀態,給他們的處理又帶來了難度。

還好平時在ICU鍛鍊出了良好的默契,李延超趕緊扶住氣管導管,付穎傑則負責固定各種管子,謝瑜立即為病人注射鎮靜劑。

「一個晚班下來,我感覺骨頭都要散架了,這是上班以來最累的一個班了。後面的幾天,在負壓病房的八個小時,我都是靠毅力堅持下來的……」付穎傑說。

劉棟:難不倒的男護士

三十八道程序,十四次手消毒,這是劉棟每次穿脫全套防護服時必須嚴格遵守的流程,從耗時半小時到十五分鐘就能完成,不過花了三天時間。

作為為數不多的男護士,劉棟2010年進入婁底市中心醫院,在工作強度極大的重症醫學科(ICU)已經工作十年了,「我是男同志,力氣大,比較能扛,遇到緊急情況就應該先上,難不倒我的。」劉棟笑著說。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來,劉棟確實當先站上第一線。危重病人一到醫院,劉棟便進入了全力搶救的ICU團隊。每次出入負壓病房,劉棟都會因為穿脫防護服熱出一身大汗,又因為防護物資緊張,每次劉棟都想著多完成些護理工作,只能靠毅力堅持六小時、八小時、甚至將近十個小時。因呼吸困難,有些患者切開氣道安上了呼吸機,最多的時候一天要吸痰十來次,無處不在的氣溶膠大大增加了感染風險。同時,作為患者糞便、分泌物的直接接觸者,劉棟坦言:「說不怕是騙人的。」

困境並沒有消磨掉劉棟的樂觀和鬥志,「醫院領導都很關心我們,社會各界人士也挺支持,送來了各種物資。」而在最艱難的時刻,是戰友並肩,互相鼓勵,支撐著彼此,劉棟感慨:「我們都說自己現在是捨命陪君子,不過我相信,再苦再累,總能看到希望。」

李健:一個晚班吸痰9次

「一個夜班吸痰9次」,李健坦言,在負壓病房熬過了人生中最難熬的一個夜班。

作為護理技術骨幹,1月29日下午6點多,正準備下班的李健接到了護理部的通知,要求她立刻回家準備行李到感染科上班。接到命令後,李健來不及好好準備,吃了個囫圇飯,簡單收拾洗漱物品就趕回了醫院。

「我一進感染科病房,就看到同事們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全副武裝地忙碌著,我知道這個夜班肯定非同尋常,將面對的也絕不是普通重患。」李健說道。在熟悉病人的相關情況後,她開始了自己人生從未有過的工作經歷。

李健初見危重病人時,這位患者已經進行過氣管插管,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依然不理想,這就給護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我的內心有些擔心,不是擔心自己被感染病毒,而是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技能和經驗去面對這近十個小時裡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因為病情危重,病人痰液、糞便等分泌物特別多,一個晚上,李健一共處理了9次吸痰,5次大便。

「雖然插了很多管子,但叔叔還是有意識的,這個時候無論如何我都必須鎮定,不能自亂陣腳,如果連我都慌了,叔叔肯定也會感到恐懼,這樣一來就非常不利於治療。所以,我一邊單手操作給他吸痰,一邊對叔叔說不要緊張,請配合我完成,都會好起來的。」沉著冷靜的李健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位危重患者又平安度過了一晚。

有了負壓病房的第一次夜班經歷後,李健覺得自己成長進步了,再來幾個夜班她也不會擔心了。下班後,她安心地回到臨時住所,放鬆休息,總結思考,愛學習的她在日記里這樣寫道:「每一天向專家、老師們及時反饋患者情況,發現問題,儘可能妥善解決,與醫生默契配合,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情況,在克服自身極度不舒適的情況下,竭盡所能做好患者的護理和治療。每一天在微信群內看各位專家、老師們探討病情、分析病例,讓我的臨床思維得到拓展,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疫情肆虐,然而堅守在負壓病房裡的日日夜夜,卻從未令這些可愛的人們退縮。對於生命,他們心存敬畏;對於工作,他們敬業奉獻;對於未來,他們滿懷希望:「只有我們撐下來了,後面的人才更有信心。我們做好了持久作戰的準備,缺人、缺設備、缺經驗的那段最難熬的時間已經過去,我們相信,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