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晶片大佬,為何英特爾賺錢能力是高通的幾倍?

互聯網新鮮事 發佈 2020-04-02T15:54:37+00:00

高通、英特爾,應該是目前晶片領域最牛逼的兩個大佬,前者在移動設備上呼風喚雨,後者在個人電腦上不動如山。

高通、英特爾,應該是目前晶片領域最牛逼的兩個大佬,前者在移動設備上呼風喚雨,後者在個人電腦上不動如山。



按正常人的觀點,電腦已經走向沒落,日暮西山,手機等移動設備則不斷崛起,前景無限,高通應該比英特爾過的滋潤很多。


然而,實際處境卻恰好相反。


雖然高通驍龍處理器被小米、OV們當做旗艦法寶,天天上頭條,聲量無限大,但在英特爾面前卻有點小兒科。



公開數據顯示,特爾2019財年營收720億美元,高通卻只有243億美元。凈利潤方面,英特爾利潤率近30%,高通只有18%,還包含了基帶專利授權的收入。


為什麼同樣是晶片大佬,高通的賺錢能力比英特爾差這麼多?


答案只有一個,話語權不一樣。


在PC晶片市場,英特爾是有統治地位的。


提到英特爾的統治地位,必須說一說牢不可破的「Wintel」體系,「Win」是指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tel」則是英特爾。


在「Wintel」體系之下,微軟的作業系統搭配英特爾的晶片,是非蘋果系統電腦的標準解決方案。


上有軟體生態圈,下有終端生態圈,中間則是惠普、聯想、戴爾等一眾硬體廠商老老實實做苦力。



在這個體系之下,每次英特爾升級CPU,會帶動硬體更新換代,微軟也會與其配合,同步升級系統,帶動軟體商吃掉所有提升的性能。


反過來,用戶只要更新系統,早晚得替換硬體。


兩相配合,堪稱用戶錢包收割機。



「Wintel」體系的威力有多大?


曾經,英特爾只是IBM個人電腦體系里的晶片企業之一,微軟不過是給IBM做作業系統的軟體商,然而,微軟聯合英特爾,倆小弟合力,直接逼得ThinkPad因利潤太低而不得不賣身聯想。


正是依靠「Wintel」體系,英特爾安心「擠牙膏」。



反觀高通,就沒有英特爾那麼好命。


手機的軟體標準制定者是谷歌,硬體標準制定者是ARM。


但是,與微軟不同,谷歌和ARM都是十分開放的。


只要安裝自家系統,谷歌基本來者不拒,靠著和安卓綁定的GMS體系,谷歌每年光分紅就有數百億美元。


ARM的架構標準誰都能用,三星、華為和蘋果全球最大的三家手機廠商,全部拋開高通,自家做晶片。僅靠小米OV,高通能暫時保證市場份額不下跌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蘋果、華為、聯發科步步緊逼之下,覺都睡不安穩的高通,別說吃老本擠牙膏,跑的稍微慢一點,行業地位都有可能不保。



競爭激烈,下有廠商就占便宜。


英特爾那邊敢店大欺客,高通則不然。


雖然看起來高通掌握著小米OV等的命脈,但實際上還得偶爾看看他們臉色。


畢竟,高通不是唯一選擇,真逼急了,很可能說分手就分手。


即使不逼,下有廠商也不願意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OPPO Reno3已經開始使用聯發科的天璣1000,一加據說也要在新產品上試試水。



而讓利給下游廠商,自身的利潤肯定會變低。


小米5%的利潤看起來已經很少了,但PC市場,聯想的凈利潤還不到2%。


這就是高通與英特爾的差距。



英特爾與微軟一起構築起行業生態體系,別人不得不用。


高通僅僅是專利技術+晶片廠商,相較於英特爾,還是稍遜一籌。


正所謂,三流企業賣苦力,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專利,超一流企業賣生態。


只有掌握了核心話語權,才能掌握議價權,科技行業尤其如此。


高通賺錢能力不如英特爾,說白了,就是行業話語權不夠,沒有英特爾那麼大的影響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