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飼料產業的影響啟示與對策建議

中國吉林網 發佈 2020-03-23T16:16:39+00:00

即使短期出現飼料短缺也將會危及養殖行業全局,成為「卡脖子」的問題,這反映出各方對於飼料是動物的口糧認識不充分、準備不充分,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殖場、企業飼料儲備不足,儲備量普遍在15天以下,隨用隨購是常態,遇到自然災害等情況,極易出現飼料不夠用、被迫減少飼餵等問題,儲備

王國剛 徐偉平 陶莎

通過對飼料加工企業和養殖場(戶)的問卷和電話調研,現將疫情對飼料產業的影響效應、成因啟示及對策建議,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影響及效應:疫情期間養殖場、企業飼料普遍短缺,影響到補欄及後續產能,飼料短缺成為危及養殖行業全局的「卡脖子」問題。

疫情發生後,養殖場、企業飼料短缺問題非常普遍、十分突出,經營主體無心補欄和擴產,更多的被動採取壓欄、虧本出售,部分肉雞養殖場(戶)迫於無奈甚至直接掩埋雞苗,無論哪種方式都無法擺脫收益減少、甚至虧損的問題。77.8%的養殖戶減少了畜禽飼餵量,飼餵量減少一半以上的占養殖戶的22.2%。調查還顯示,31.9%的養殖戶減少了畜禽存欄量,64.4%的養殖戶損失嚴重,其中26.7%的養殖戶表示後續經營出現困難。

成因與啟示:各方對於飼料是養殖行業發展的「基石」認識不充分、準備不充分,亟需從飼料是動物的口糧角度進一步夯實行業基礎。

即使短期出現飼料短缺也將會危及養殖行業全局,成為「卡脖子」的問題,這反映出各方對於飼料是動物的口糧認識不充分、準備不充分,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養殖場、企業飼料儲備不足,儲備量普遍在15天以下,隨用隨購是常態,遇到自然災害等情況,極易出現飼料不夠用、被迫減少飼餵等問題,儲備緩衝不足、彈性不夠。二是飼料加工企業儲備不足,企業原料庫存約為兩周左右,導致原料供應不足情況下,同時面臨庫存見底問題,即使復工也難復產。數據顯示,2月17日全國飼料企業復工率為66%,但復工難復產,通過對國內46家飼料企業調研結果發現,復工後飼料產量不足日常產量的50%。三是蛋白原料來源單一、科技研發儲備不足。我國蛋白原料對豆粕依賴程度超過85%,國內蛋白原料供應受大豆進口量以及壓榨企業開機率制約,企業儲備的豆粕庫存普遍偏低。四是各地政府管理部門認識不夠,及時出台舉措開通糧油運輸「綠色通道」、糧油保供企業復工復產計劃等,但飼料及加工企業並未第一時間被納入保障計劃。

對策與建議:

一是搭建飼料企業直報平台,構建飼料產業運行數據採集「傳感器」。建議搭建全國飼料企業直報平台,時時跟蹤市場動態,及早發現「苗頭性」問題,及早預判可能對養殖產業發展造成的影響,及時調度,避免全面性系統性問題的發生。制定不同等級飼料供應應急預案,尤其是在重大疫情期,要優先保障好畜禽繁育場和種豬飼料供應。

二是「藏料於技、藏料於企」,健全飼料原料安全儲備機制,鼓勵飼料原料多元化發展。此次疫情中,國家在玉米銷區投放糧食儲備,及時穩定了飼料市場供給,但是蛋白原料供應上仍有較大缺口,我國蛋白原料單一,對豆粕依賴程度高。建議加強技術研發與升級,提高農產品加工的副產品飼料轉化率,將國內餅粕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支持、鼓勵開發新型工業飼料蛋白原料,實現原料多元化發展,減少單一原料波動帶來的市場衝擊。

三是完善飼料生產和運輸衛生防疫制度,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保障飼料運輸「綠色通行」。在新冠肺炎和非洲豬瘟雙疫情的影響下,養殖業對衛生防疫日益重視。我國目前僅有《飼料衛生標準》,缺乏飼料加工和運輸的衛生防疫制度,建議儘快對飼料加工和運輸過程建立健全防疫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疫情監測、檢疫和報告制度,建立分級應急預案,做到有法可依,減少疫病傳播風險,確保重大突發事件期間飼料運輸「綠色通行」,堅定畜禽養殖的信心。

(作者單位:王國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徐偉平,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陶莎,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