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之後我們才叫「漢族」,那漢朝之前叫什麼?這名字聽著就霸氣

果殼小v 發佈 2020-04-02T16:47:35+00:00

漢元帝時有個名將叫做陳湯,他鎮守邊疆,對匈奴郅支單于的暴行十分不滿,便上書給漢元帝:「......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段記載出自《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漢人在精神與物質文化方面都具備優勢,有了優勢以後,才會產生向四海宣揚大漢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漢族」這一稱呼與歷史上的漢朝有關。漢朝時期,大家的民族意識就已經非常強烈,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漢元帝時有個名將叫做陳湯,他鎮守邊疆,對匈奴郅支單于的暴行十分不滿,便上書給漢元帝: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段記載出自《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漢人在精神與物質文化方面都具備優勢,有了優勢以後,才會產生向四海宣揚大漢聲威、顯示自身不可侵犯的理念。

如今漢族在人口數量上仍然占據優勢,截止到2009年,漢族人口就接近了13億,屬於全球人口最多的民族。事實上,到了近代時期「民族」的概念才傳入中國,然後有了「漢族」的叫法,在此之前族群名稱一直是「漢人」。


那麼,這個「漢」字到底什麼意思呢?先有漢朝,然後才有漢人,那漢朝之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麼樣的字眼作為族群名稱?首先,「漢」這個字的本意是指漢水,古人把天上銀河當成天上的漢水,所以才誕生了「銀漢」、「星漢」這些詞。

「漢」字與「江」字一樣,原本都用作河流名稱,《尚書》記載「江漢朝宗于海」就驗證了這點。而在漢朝之前,中原大地上經歷了長時間的分裂,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後,秦王朝才統一了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國太多,大家便以各自的國名區分,魯國的就叫魯人,秦國的就叫秦人,齊國的就叫齊人(著名典故「齊人之福」就產自這個時期)。像楚國由於地處偏遠南方,常常被中原諸國鄙視為「楚夷」。

再繼續往前,周朝時期遵循周禮、懂禮義的族人就叫「夏人」、「夏族」,統稱為諸夏。這也不難理解,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對古中國的精神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古籍里「夏」就是中原的意思,區分於四方的「蠻夷戎狄」。


「漢人」的稱呼流行以前,漢族遠古先民都以「華夏族」作為族群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曾經的「華」和「夏」是一個意思,而且連發音都是一樣的,可以互相通用。華夏族這個名字十分霸氣,為什麼呢?還得從字義說起。

「華夏」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代指中國。上古時期,夏朝是一個泱泱大國,人們將文化程度高的地區稱為「夏」。但是直到周朝才出現了將「華」、「夏」兩字並用的情況,《春秋左傳正義》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意思是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的服飾非常美,中國屬於優雅的國度,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由於古籍中「華」這個字相當聖潔尊貴、崇高顯赫,當「華夏」合為一體的時候,展示出來的就是大國風範,泱泱華夏。


華夏族的文明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等。都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其實認真算起來,五千年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三皇五帝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即使「漢人」一詞出現,「華夏族」一詞也沒有消失,而是沿用至今。

關鍵字: